唐一行山河分野圖

唐一行山河分野圖

唐一行山河分野圖中主要表示有京城、州郡、山河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星次和星宿等,這是一種天文和地理相結合的特殊地圖,其表現方法以註記和文學說明為主。該圖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分野,即是所謂將地面某一地區與天空中的某一星辰相對應之山脈地絡等地理學思想有參考價值。現藏於北京圖書館。

簡介

唐一山河分野圖唐一山河分野圖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聯繫起來看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圖,使它們相互對應。說某星是某國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這種看法,即是“分野”的概念。唐一行山河分野圖中主要表示有京城、州郡、山河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星次星宿等,這是一種天文地理相結合的特殊地圖,其表現方法以註記和文學說明為主。該圖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分野,即是所謂將地面某一地區與天空中的某一星辰相對應之山脈地絡等地理學思想有參考價值。現藏於北京圖書館

一行

一行(683-727),俗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唐代高僧和傑出的天文學家。與梁令瓚合作,創製出了黃道游儀和水運渾象。編寫了《開元大衍曆》、《七政長曆》、《易論》、《心機算術》、《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七星護摩法》等。為了紀念一行的功績,人們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創作過程

為了觀測天象,一行與機械製造家梁令瓚合作,創製出了黃道游儀和水運渾象。在掌握大量實測資料的基礎上,一行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恆星的位置, 發現古籍上所載的這些恆星位置與實際位置不符。從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起, 一行主持了規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測量,全國十二個觀測站中,以南宮說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組觀測最有成就,經一行歸算,得到了子午線一度的長,這是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 一行歷經兩年時間編製成《大衍曆》(初稿)二十卷,糾正了過去曆法中把全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節氣的錯誤,是我國曆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一行還編寫了《開元大衍曆》、《七政長曆》、《易論》、《心機算術》、《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七星護摩法》等。為了紀念一行的功績,人們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唐一行山河分野圖—記載

史料記載史料記載

歷代地理指掌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地圖集,北宋稅安禮撰,南宋趙亮夫增補。成書時間約在北宋元符年間(1098-1100年)。該圖有地圖44幅,前有序言,後有總論,有總圖2幅,始自帝嚳,迄於宋代的歷代區域沿革地圖39幅,另有《天象分野圖》《二十八舍辰次分野圖》《唐一行山河兩戒圖》各1幅。每幅地圖均附圖說明,有的還附有考辨,對研究中國歷代區域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圖在日本東洋文庫收藏有宋刻本;我國現藏有多種明代刻本。 圖中海岸線、河流、長城等的輪廓,與劉豫阜昌七年(1136)上石的《華夷圖》很相似,特別是第一幅圖後附的圖說與《華夷圖》上註記的文字說明基本一致。第27幅“唐十道圖”的西部有“星宿海”名,此名稱在地圖上出現可能以此圖為最早,反映了唐代侯君集等親臨河源實地觀察的結果。44幅圖中,有兩幅在繪法上完全不同的天象分野圖(第36、37幅)和一幅表示唐代僧一行提出的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的“《唐一行山河兩戒圖》”(第38幅),最後一幅(第44幅)“聖朝升改廢置州郡圖”(明刻本改“聖”為“宋”),有南宋建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