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

哥林多後書為新約聖經書卷之一,由使徒保羅所著。給哥林多教會後,當地信徒的信仰態度未見好轉,反有惡化的傾向,於是他親往該處圖解決教會中的問題,但結果不能達到前往的目的,甚至雙方鬧得很不愉快。離開後,他寫了一封嚴厲責備教會的書信,由提多帶往哥林多。其間,保羅心裡十分焦慮,盼望那封信能使教會迴轉。終於提多帶回信徒悔改的喜訊,保羅於為之釋然和歡喜,遂在馬其頓寫下本書(約為公元55年至56年間),解釋他改變行程的因由,勸勉教會接納悔改者,解釋自己事奉的身份和性質,並教導教會如何收集捐款,賑濟耶路撒冷的信徒。

作者

使徒保羅(參一1;十1)。
根據聖經的記載,保羅原名掃羅(徒十三9),系以色列人,屬便雅憫支派(羅十一1);按血統而言,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在名師迦瑪列門下,按嚴緊的猶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後來成為猶太教中最嚴緊的法利賽人(徒廿六5),為祖宗的律法大發熱心,逼迫教會(腓三6);然而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時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當他要去大馬色捉拿信主的人們時,蒙主耶穌在路上向他顯現(徒九1~5)。從此,他便成了基督徒,並奉召成為使徒(羅一1),主要以外邦人為傳揚福音的對象(加二8)。先後至少寫了十三封新約書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詮釋者。

本書受者

哥林多的教會,並亞該亞遍處的眾聖徒(一1)。
保羅在到達以弗所之前,曾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徒十八11,18~19)。哥林多教會應是那一段期間,由保羅所建立的。他曾偕同亞居拉、百基拉、西拉和提摩太等位同工,在那裡傳揚福音,竭力作工(徒十八2,5)。
哥林多城位於希臘南部,雅典以西,位於羅馬與東方交通往來的要道上,在當時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城市。哥林多向以廟寺聞名,以供奉希臘美與性的女神維納斯最為有名。由於哥林多人的宗教信仰腐敗,故這城也以不道德聞名於世。人們常以‘哥林多化’一詞,作為生活墮落與腐敗的代號。

哥林多後書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

若說哥林多前書是信徒最常閱讀和傳講的書卷,哥林多後書便是最為傳道者忽略的一卷書了。然而,這書卷卻十分重要。無疑,哥林多後書在翻譯上的困難和帶諷刺的寫作風格,是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英文聖經英王欽定本和新英王欽定本中大量的斜體字,顯示譯者要附加許多用詞,才能在譯文中清晰地表達這卷充滿感情的書信。
要理解這書卷是困難的。書中許多經節最低限度可以說是含糊的。形成這現象有幾個原因:(1)保羅用了許多諷刺的言詞,但有時我們卻不能肯定那些地方是出於諷刺手法。(2)若要完全明白某些部分,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保羅準確的行程、他同伴的行程,和他所寫的書信。(3)本書是封十分私人的信,所用的言詞常是心中的言語。上述幾點令本書變得不易理解。
但這些困難不應叫我們卻步。幸而,這些困難並沒有影響本書中的基本真理,只是細節上較隱晦而已。
哥林多後書也是多人愛讀和愛引述的書信。細心研讀之後,你就會明白箇中原因了。

背景與主題

我們深深喜愛哥林多後書的一個原因在於這是一封私人信。似乎我們在本信中比其它更貼近保羅的心。我們感受到保羅如何為主的工作大發熱心。我們明白到生命之最高呼召的威嚴。我們讀到保羅列出自己曾受過的苦時,暗暗地感到驚訝。我們經歷到保羅回響狂妄的批評時那種義憤。總而言之,保羅似乎讓我們進入了他心靈中每一個隱情里。
使徒行傳十八章記述保羅第一次探訪哥林多。這事發生在他的第二次傳道旅程中,即他在亞略巴古向雅典人辯道之後。
在哥林多,保羅與亞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做織帳棚的工作,並在會堂里傳道。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與他會合,一起參與這次傳道工作,為期最少十八個月(徒一八11)。
大部分猶太人拒絕保羅所傳的道,他便轉而向外邦人傳道。因有人信主得救──其中有猶太人和外邦人──猶太人領袖便拘捕保羅,帶到方伯迦流面前。但迦流以不是他管轄範圍為理由,把他們逐出公堂。
這次審訊後,保羅留在哥林多一段日子,然後起程前赴堅革哩、以弗所,再踏上返回該撒利亞和安提阿的長途旅程。
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保羅再訪以弗所,並在那裡逗留了兩年。期間,哥林多派了訪問團來探望他,要求他在許多事上給予意見。哥林多前書的寫成,就是為了回答這些疑問。
使徒保羅其後著急知道哥林多信徒對他信中的內容有何反應,尤其在教會如何處理犯罪之肢體的問題上。因此,他離開以弗所,前往特羅亞,盼能見到提多。遇不上提多,他便再過到馬其頓去。提多在那裡為他帶來好訊息和壞訊息。教會中的聖徒處罰了犯罪的聖徒,結果這位聖徒的靈性復甦過來;那是好訊息。但信徒從未履行他們的計畫,把捐獻送給耶路撒冷有缺乏的聖徒那裡;那是不太好的訊息。最後,提多報告說,假師傅在哥林多十分活躍,正在動搖保羅所建立的工作,並懷疑他作為基督僕人的權威;那就是壞訊息!
保羅就在這些處境下,在馬其頓寫成哥林多後書。
在前書,保羅的身分主要是一位導師,但在後書,他則取了牧者的職分。你若細心聆聽,會聽出一個真正愛神子民的人的心跳聲,他甚至願意為他們的好處而獻上自己。
現在就讓我們準備就緒,開始這奇妙的探險旅程。研讀這些“呼出來的思想、燃燒著的言語”時,讓我們禱告,求聖靈光照我們。

哥林多前書的寫成

使徒行傳十八章記述保羅第一次探訪哥林多。這事發生在他的第二次傳道旅程中,即他在亞略巴古向雅典人辯道之後。
在哥林多,保羅與亞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做織帳棚的工作,並在會堂傳道。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與他會合,一起參與這次傳道工作,為期最少十八個月(徒一八11)。
大部分猶太人拒絕保羅所傳的道,他便轉而向外邦人傳道。因有人信主得救──其中有猶太人和外邦人──猶太人領袖便拘捕保羅,帶到方伯迦流面前。但迦流以不是他管轄範圍為理由,把他們逐出公堂。
這次審訊後,保羅留在哥林多一段日子,然後起程前赴堅革哩、以弗所,再踏上返回該撒利亞和安提阿的長途旅程。
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保羅再訪以弗所,並在那裡逗留了兩年。期間,哥林多教會派了訪問團來探望他,要求他在許多事上給予意見。哥林多前書的寫成,就是為了回答這些疑問。

哥林多後書的寫成

使徒保羅其後著急知道哥林多信徒對他信中的內容有何反應,尤其在教會如何處理犯罪之肢體的問題上。因此,他離開以弗所,前往特羅亞,盼能見到提多。遇不上提多,他便再過到馬其頓去。提多在那裡為他帶來好訊息和壞訊息。教會中的聖徒處罰了犯罪的聖徒,結果這位聖徒的靈性復甦過來;那是好訊息。但信徒從未履行他們的計畫,把捐獻送給耶路撒冷有缺乏的聖徒那裡;那是不太好的訊息。最後,提多報告說,假師傅在哥林多十分活躍,正在動搖保羅所建立的工作,並懷疑他作為基督僕人的權威;那就是壞訊息!
保羅就在這些處境下,在馬其頓寫成哥林多後書。
在前書,保羅的身分主要是一位導師,但在後書,他則取了牧者的職分。你若細心聆聽,會聽出一個真正愛神子民的人的心跳聲,他甚至願意為他們的好處而獻上自己。
現在就讓我們準備就緒,開始這奇妙的探險旅程。研讀這些“呼出來的思想、燃燒著的言語”時,讓我們禱告,求聖靈光照我們。

寫本書的動機

欲知保羅寫本書的動機,便須先知道本書的背景。當保羅還在以弗所時就為哥林多教會極其掛心,寫了《哥林多前書》之後不久,先差遣年輕的同工提摩太去幫助他們(參林前十六10),可能哥林多信徒對待提摩太不太客氣,於是保羅決定親自再去哥林多一趟(參十二14,這裡的‘第三次’暗示他曾經第二次去過哥林多),但結果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應許不久再去(參二1)。到了以弗所,保羅就寫了一封措辭嚴厲、卻多多流淚的信打發提多送去(參二3~4),可惜這封書信已經失傳。不久以弗所大亂,保羅幾乎喪命,他便離開那裡,但未去亞該亞,可能因考慮到哥林多信徒在未改變對他的態度之前,去訪問他們恐於事無補,所以在特羅亞等候提多,既不見提多回來,就去馬其頓的腓立比(參二12~13),那裡教會雖好,但保羅因不曉得哥林多信徒對那封‘流淚信’的反應如何,仍是內心不安,直到提多來了,才得了安慰(參七7)。
提多回報的大致是好訊息,就是大部分人聽從保羅的勸告就悔改了。但仍有缺點,還有人對保羅說要去卻未去,而認為他反覆不定(一17),其實保羅是為要寬容他們(一23);他們對待犯罪的人太嚴厲,不知赦免(二6~7);對一些假使徒的認識還不夠清楚(三1;五12);對偽師未劃清界限(六14~16);一部分不順服的人還在造謠毀謗保羅;有人以為保羅憑血氣行事(十2);有人自信屬基督,說保羅對基督的關係很少(十7);有人說保羅寫信威嚇他們,其實保羅是算不得甚么;又說保羅的氣貌、言語都不及其它使徒(十10~11);也有人說保羅詭詐,用心計牢籠他們(十二16),不承認保羅所得啟示,不相信基督在他裡頭說話(十三3)等等。
綜合上述的背景,我們得出保羅寫本書的動機如下:
(一)解釋應許去而未去的緣故。
(二)解釋自己行事為人並事奉的原則。
(三)勸勉哥林多信徒要認清假使徒並要與他們分別。
(四)勸勉哥林多信徒要赦免知錯悔改的人。
(五)勸勉哥林多信徒要參與濟助耶路撒冷貧窮聖徒的事。
(六)以各種憑據表明自己確實是基督的使徒,擁有使徒的權柄。
(七)叫那些不順服的人悔改,以免保羅第三次去用權柄待他們。

本書的重要性

《哥林多後書》雖然是一本抒發個人情緒的書信,但信中卻含有許多重要的真理和榜樣,不但在神學上具有相當的價值,且給主的僕人們和一切基督徒留下了事奉主並行事為人的基要原則:
(一)對三一神的本質、特性、心意和工作有極清楚的啟示(參一10,18~22;四6;五18~21等)。
(二)對新約的特點和超越性提供吾人可資窺探的櫥窗(參三章)。
(三)對肉身和靈性的輕重、相對與相關性也給我們清楚的指引(參四7~五10)
(四)對神工人的職責、行事原則與該有的存心留下了很好的榜樣和說明(參五11~七16;十1~十一12;十二6,13~21;十三1~10)。
(五)對財物奉獻和教會對款項的處理之道也提供了屬靈的原則(參八至九章)。
(六)對使徒的憑據、權柄和運用權柄的原則也留下了很好的榜樣(參十一23~十三10)。

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一)保羅把他自己擺出來,但不是傳自己,仍是傳揚耶穌基督為主。保羅在對抗那些‘最大的使徒’向他權柄的挑戰時,讓我們看見他在別處從未透露的內心深處的景況,以及他的生平和事奉中許多感人肺腑的事跡。因此本書也是他書信中最不帶神學與教理,極具個人色彩的一封,讓我們深深認識這位——在基督里的人。
(二)保羅的喜、怒、哀、樂如同畫在我們眼前,他的樣子也可以從本書想像得到。他有時在喜樂的極峰,有時卻在憂傷的深谷;令我們明白,即使堅強如保羅,也有他灰心失望的時刻。但叫我們鼓舞的是:主基督總是給保羅足夠的力量,甚至連死亡都能勝過。
(三)這封信也讓我們看見保羅如何處理他與教會的關係。他愛他們像父母疼愛自己的兒女。他管教、責備,為他們的爭吵、分裂痛心。他關懷遠在耶路撒冷貧苦的聖徒,因此在外邦人的教會中籌募款項,賙濟他們。這樣作,不只表明眾教會在基督里的一體,也是把基督徒彼此的相愛與關懷見諸實行。
(四)可以清楚看到保羅的敵人們的策略和言論。他們行事詭詐,裝作基督使者的模樣,先博得信徒們的好感,然後占領他們的心思。而另一面處處中傷保羅,使信徒們對保羅的態度,從信任轉而懷疑,從懷疑變鄙夷。
(四)全備而被沿用的祝福詞(十三14)。

與《哥林多前書》的關係

《哥林多前書》是使徒的辯論、指責和定罪,使受攪擾並迷惑的哥林多信徒轉向並注重基督;《哥林多後書》是使徒的見證、安慰和鼓勵,帶領哥林多信徒經歷並享受基督。因此,後書比前書更重經歷,更主觀且更深入。茲將前後兩書的主要相異點列述如下:
(一)前書對付教會中的各種問題;後書對付信徒內心的各種問題。
(二)前書對付信徒對恩賜的誤解與誤用;後書對付信徒對職事的無知與誤會。
(三)前書幫助教會對抗世界與異教的影響;後書幫助教會對抗假使徒和異端的影響。
(四)前書說明基督徒真愛的道理和原則;後書表達基督徒真愛的榜樣和實行。
(五)前書重在解決信徒與信徒之間的問題;後書重在解決信徒與工人之間的問題。

鑰節

“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靈。”(三5~6原文)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里,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殺死(原文),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四7~10)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五20)

鑰字

“安慰”(全書29次)
“夸”“自誇”(全書29次)
“職事”或“職分”(三7,8,9;四1;五18;六3…)

哥林多大綱

壹.保羅解說自己的職事

一.問候(一1、2)
二.安慰受苦者的職事(一3~11)
三.保羅改變計畫的解釋(一12~二17)
四.保羅的薦書(三1~5)
五.舊約與新約之對比(三6~18)
六.清楚地傳講福音的責任(四1~6)
七.有屬天指望的瓦器(四7~18)
八.在基督審判的光中活著(五1~10)
九.保羅在事奉上問心無愧(五11~六2)
十.保羅的事奉態度(六3~10)
十一.保羅求聖徒有寬宏的心(六11~13)
十二.保羅求聖徒有合乎聖經的分別(六14~七1)
十三.保羅喜聞哥林多的好訊息(七2~16)

貳.保羅勉勵信徒為耶路撒冷聖徒捐獻

一.慷慨捐獻的好榜樣(八1~9)
二.完成收集捐獻的忠告(八10,11)
三.慷慨捐獻的三個原則(八12~15)
四.收集捐獻的三位好弟兄(八16~24)
五.要求哥林多信徒證明保羅誇讚他們的話沒有落空(九1~5)
六. 慷慨捐獻的報酬(九6~15)

叄.保羅為自己的使徒身分辯護

一.保羅對指控者的回應(一○1~12)
二.保羅的原則:為基督開拓新領域(一○13~16)
三.保羅的最高目標:主的稱許(一○17、18)
四.保羅維護他的使徒身分(一一1~15)
五.保羅為基督受苦證明他是使徒(一一16~33)
六.保羅所得的啟示證明他是使徒(一二1~10)
七.保羅所行的神跡證明他是使徒(一二11~13)
八.保羅未決定訪問哥林多的行程(一二14~一三1)
九.保羅的使徒身分有哥林多信徒作證(一三2~6)
十.保羅願意親切地對待哥林多信徒(一三7~10)
十一.保羅奉三一神的名作末了的祝福(一三11~1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