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異感症

咽異感症

咽異感症(paraesthesia pharyngi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症狀,既可為器質性病變所引起,也可為非器質性者,後者以30~40歲女性病人較多。

基本信息

概述

咽異感症(paraesthesia pharyngi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症狀,既可為器質性病變所引起,也可為非器質性者,後者以30~40歲女性病人較多。
病因病理病機
(一)非器質性病因:咽神經官能症癔病疑癌症、焦慮狀態,精神分裂症等。
(二)器質性病因:
1.莖突過長症、頸椎病、頸動脈炎等。
2.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使咽部末梢循環發生病理變化,造成神經功能障礙而引起咽異感症狀。
3.神經肌肉痙攣疾病:如咽肌痙攣,食管肌痙攣、賁門痙攣等可誘致咽異常感覺。
4.返流性食管炎及胃病:在咽部產生一種反射擊性堵塞或緊迫感。
5.扁桃體結石、角化症、懸壅垂過長、舌扁桃體肥大、慢性鼻竇炎、環杓關節炎等。
6.咽、喉、食管、賁門部癌腫早期。
7.其他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內分泌功能障礙,更年期綜合症、甲狀腺機能減退,重症肌無力,皮肌炎等

疾病病因

一、局部因素

1.咽部疾病:如各型咽炎、慢性扁桃體炎,舌扁桃體炎,鼻咽、口咽及喉咽的異物、腫瘤,舌根部靜脈曲張、莖突綜合徵,咽部憩室等。這些疼痛通過咽部檢查常可發現,但對早期的舌根腫瘤、扁桃體惡性腫瘤,只做視診常不易發現,改用觸診,可感到局部有變硬感覺。對隱蔽在咽黏膜皺褶之間的微小黏膜糜爛,鼻咽頂部的咽囊開口、咽隱窩內的粘連,在黏膜下發展的鼻咽癌,如檢查欠詳,常被遺漏。與職業有關的咽炎如粉塵性、化學性咽炎,也是咽異感症的病因。咽部異物感2.鄰近器官的疾病:鼻部及鼻咽部疾病如鼻竇炎、鼻咽炎。喉部疾病如喉上神經炎、風濕性環杓關節炎、會厭囊腫、血管神經性喉水腫、環咽肌及咽下縮肌痙攣等。食管疾病如食管痙攣、憩室、失弛緩症、早期惡性腫瘤、外傷性食道炎、返流性食道炎、賁門痙攣、橫膈裂孔疝等。頸部疾病如頸部腫塊、瘺管、淋巴結炎、甲舌囊腫、腫瘤及其他如牙病、耳病、頸症侯群、舌咽神經痛、頸動脈炎等,均可引起本病。

二、全身因素

1.遠離器官的病症:如胃及十二指腸炎或潰瘍、胃癌、幽門痙攣、膽石症、左心擴大、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包炎伴積液、主動脈瘤、屈光不正等。對於這些疾病耳鼻喉科醫生較少見重視,或未認識到與咽異感症的關係。
2.全身疾病:以代謝、內分泌疾病多見,如維生素缺乏症,缺鐵性貧血,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絕經期綜合徵,重症肌無力,頸椎骨關節炎,關節僵直及腸寄生蟲等病。缺鐵性貧血與咽異感症的關係密切,許多患者的血清鐵含量較低,而不飽和鐵結合力則偏高。

三、精神因素

精神和情緒的變化,對於咽異感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如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恐癌症、癔病及焦慮、抑制狀態等。醫務工作者對病人的異常感覺解釋不當或不仔細,未消除病人的疑慮或做過多的檢查、治療,引起病人的疑慮也可導致本病

臨床表現

自覺咽喉部有堵塞感,頸部發緊,貼葉或痰粘著感,或呈小球樣“團塊”在咽部上下活動,既不能咽下,也不能吐出,於吞咽唾液時更為明顯,但進食無防礙。本症體徵不顯,檢查時可僅有輕微咽部病變表現,甚至正常。
診斷
詳細詢問病史,依據病史、症狀、檢查的全部資料加以分析。對每個病例都應進行詳細認真檢查,特別注意鼻咽、喉咽部等細微病變,咽部及頸部觸診,有無腫大淋巴結、畸珙、莖突過長,必要時可用X線檢查莖突、頸椎的情況,食管鋇劑X檢查或食管鏡檢查,排除隱蔽在咽部、頸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器質性病變後,特別應注意排除惡性腫瘤,始可診斷為咽異感症。

診斷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依據病史、症狀、檢查的全部資料加以分析。對每個病例都應進行詳細認真檢查,特別注意鼻咽、喉咽部等細微病變,咽部及頸部觸診,有無腫大淋巴結、畸珙、莖突過長,必要時可用X線檢查莖突、頸椎的情況,食管鋇劑X檢查或食管鏡檢查,排除隱蔽在咽部、頸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器質性病變後,特別應注意排除惡性腫瘤,始可診斷為咽異感症。
1.病史自覺咽部有異物、閉塞、壓迫、不適、乾燥、狹窄、灼熱等異常感覺,但吞咽飲食無礙。多見於女性,以30~40歲較多。
2.檢查①咽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特別要注意排除咽、喉、食管及其附近的腫瘤;②X線檢查除外食管器質性病變。

治療

只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療效。如莖突過長、舌扁桃體肥大、環咽肌失弛緩症等經治療後,咽異感症絕大多數可以消失。病因不明者,採取對症治療,如戒除菸酒,服用鎮靜劑。對於認真檢查後,確無器質性病變,則給予精神治療,頸前封閉、暗示治療及耐心解釋等。
中醫中藥:非器質性咽異感症中醫名為梅核氣,系七情鬱結,痰涎凝聚而咽喉不利,可選用:
1.舒肝理肺,開郁化痰法:三花湯或逍遙散加減。
玫瑰花9克,白梅花9克,佛手花9克,桔絡9克,金柑皮9克,茯神9克,每日一劑。
制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薑9克,蘇葉9克,每日一劑。
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牛膝9克,每日一劑。
2.行氣開郁,降逆化痰法:半夏厚朴湯。
3.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法:血府逐淤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