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主簿

和郭主簿

《和郭主簿》是晉宋時期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組詩,共二首,皆作於同一年,即公元408年(晉義熙四年)。前首寫夏景,後首寫秋色。園蔬有餘滋⑤,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⑥。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⑧。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⑨。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⑩。

作品信息

【名稱】《和郭主簿》

【年代】東晉

【作者】陶淵明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和郭主簿

【其一】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①。

凱風因時來②,回飆開我襟③。

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④。

園蔬有餘滋⑤,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⑥。

舂秫作美酒⑦,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⑧。

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⑨。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⑩。

【其二】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①。

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②。

陵岑聳逸峰③,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④,青松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⑤,卓為霜下傑。

銜觴念幽人⑥,千載撫爾訣⑦。

檢素不獲展⑧,厭厭竟良月。

作品注釋

【其一】

1凱風:南風。因時來:應節吹來。

2回飆:迴風。開我襟:翻開我的衣襟。

3秫:黏稻。舂秫:黏稻,為了做酒。

4未成音:發不出完整的聲音。

【其一】

①藹藹:茂盛的樣子。中夏:夏季之中。貯:藏、留。這兩句是說當前樹林茂盛,雖在仲夏,仍很陰涼。②凱風:南風。因時來:應節吹來。

③回飆:迴風。開我襟:翻開我的衣襟。

④息交:罷交往。游:馳心於其間。閒業:對正業而言,正業指儒家的《六經》等,閒業指諸子百家、“周王傳”(《穆天子傳》)、“山海圖”(《山海經》)等。臥起:指夜間和白天。這兩句是說停止了和朋友的交往,日夜馳心於讀書彈琴的閒業之中。

⑤園蔬:園裡的蔬菜。滋:滋味,《禮記·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鄭註:“增以香味。”余滋:餘味無窮。《禮記·樂記》:“太羹玄酒,有遺味者矣。”余滋、遺昧同義。這句和下句是說園裡的蔬菜餘味無窮,往年的糧食今天還儲存著。

⑥營己:為自己生活謀劃。極:止境。過足:超過需要。欽:羨慕。這兩句是說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有限,過多的東西不是我所羨慕的。

⑦秫:黏稻。舂秫:黏稻,為了做酒。

⑧未成音:發不出完整的聲音。

⑨真復樂:天真而且快樂。簪:古人用來插在冠和發上的飾物。華簪:華貴的髮簪。這裡指富貴。這兩句是說這些事情天真而快樂,可以聊且忘掉富貴榮華。

⑩“遙遙”兩句是說遙望白雲,懷念古人高尚行跡的心情,不自覺地深重起來。

【其二】

①清涼素秋節:漸進涼秋節氣

②肅景:當作夙景。早晨景象

③陵岑:高嶺

④開林耀:當作耀林開。與冠岩列對文。江淹《雜詩》:“時菊耀岩阿,雲霞冠秋嶺。”與此句法同

⑤卓:獨立的樣子

⑥幽人:高隱之士

⑦撫爾訣:撫,持,把握。爾,指松菊。訣,秘訣,要道。是說過去的隱士千百年來都把握著松菊傲霜之道。陶以松菊自勵節操。

⑧檢素:書信。展,開書信。檢素不獲展,謂未能展閱對方書信。方東樹《昭昧詹言》:“言不通訊問也。”陶注釋為自檢平素,有懷莫展,亦通。

作品鑑賞

【其一】

郭主簿,事跡不詳,主簿,州縣主管薄書一類的官,應當是詩人的朋友。該詩是與郭主簿相唱和的詩。

該詩通過對仲夏時節,詩人閒適生活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恬淡自甘的心境。詩的前四句寫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雖時至仲夏,堂上仍很清涼。南風不時吹來,拂動著我的衣襟。這幾句把詩人在炎熱的仲夏,坐在陰涼的堂前,悠閒舒適的情態刻畫出來。

此詩作年眾說紛紜,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根據其《命子》、《責子》二詩推算,繫於公元408年(義熙四年)淵明44歲時作,較為可信。在此之前,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因“親老家貧”,“耕織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歸去來辭序》),曾幾度出仕,最後一次是公元405年四十一歲時出任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蕭統《陶淵明傳》)。在這十三年間,東晉內亂迭起,到處腥風血雨,官場腐敗,人心險惡,世風偽詐,哀鴻遍野。處在這樣動亂、黑暗的時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淵明,雖然有過“猛志逸四海”,“大濟於蒼生”的宏圖壯志,結果也必然是“有志不獲騁”(《雜詩》之二)。於是,他便歸隱潯陽,開始了躬耕田園的生活。《和郭主簿》就是他歸家二年後所作。這一首描寫了夏日鄉居的淳樸、悠閒生活,表現出擺脫官場牢籠之後那種輕鬆自得、懷安知足的樂趣。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平淡沖和,意境渾成,令人感到淳真親切、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通篇展現的都是人們習見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曾《詩譜》)雖如敘家常,然皆一一從胸中流出,毫無矯揉造作的痕跡,因而使人倍感親切。無論寫景、敘事、抒情,都無不緊扣一個“樂”字。你看,堂前夏木蔭蔭,南風(凱風)清涼習習,這是鄉村景物之樂;既無公衙之役,又無車馬之喧,杜門謝客,讀書彈琴,起臥自由,這是精神生活之樂;園地蔬菜有餘,往年存糧猶儲,維持生活之需其實有限,夠吃即可,過分的富足並非詩人所欽羨,這是物質滿足之樂;有粘稻舂搗釀酒,詩人盡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場玉液瓊漿的虛偽應酬,更見淳樸實惠,這是嗜好滿足之樂;與妻室兒女團聚,尤其有小兒子不時偎倚嬉戲身邊,那呀呀學語的神態,真是天真可愛,這是天倫之樂。有此數樂,即可忘卻那些仕宦富貴及其烏煙瘴氣,這又是隱逸恬淡之樂。總之,景是樂景,事皆樂事,則情趣之樂不言而喻;這就構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渾成的意境。詩人襟懷坦率,無隱避,無虛浮,無誇張,純以淳樸的真情動人。讀者仿佛隨著詩人的筆端走進那寧靜、清幽的村莊,領略那繁木林蔭之下涼風吹襟的愜意,聆聽那朗朗的書聲和悠然的琴韻,看到小康和諧的農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戲的樂趣,並體會到詩人那返樸歸真、陶然自得的心態。

這首詩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無華的語言。全詩未用典故,不施藻繪,既無比興對偶,亦未渲染鋪張,只用疏淡自然的筆調精煉地勾勒,形象卻十分生動鮮明。正如唐順之所評:“陶彭澤未嘗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門知縣》)當然,這種“本色高”,並非率爾脫口而成,乃是千錘百鍊之後,落盡芬華,方可歸於本色自然。所謂“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絕句》)只有“大匠運斤”,才能無斧鑿痕跡。本色無華,並非質木淺陋。試看首二句寫景,未用麗詞奇語,但著一平常“貯”字,就仿佛仲夏清幽涼爽的林蔭下貯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則平淡中有醇味,樸素中見奇趣。又如“臥起弄書琴”,“弄”字本亦尋常,但用在此處,卻微妙地寫出了那種悠然自得、逍遙無拘的樂趣,而又與上句“閒業”相應。再有,全詩雖未用比興,幾乎都是寫實,但從意象上看,那藹藹的林蔭,清涼的凱風,悠悠的白雲,再聯繫結尾的“懷古”(懷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跡,亦自申己志),不可能與詩人那純真的品格,坦蕩的襟懷,高潔的節操,全無相關、全無象徵之類的聯繫。這正是不工而工的藝術化境之奧妙所在。所以蘇東坡評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劉克莊說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系灼見。

【其二】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寫秋色。寫秋色而能獨辟溪徑,一反前人肅殺淒涼的悲秋傳統,卻讚賞它的清澈秀雅、燦爛奇絕,乃是此詩具有開創性的一大特徵。古詩賦中,寫秋景肅殺悲涼,以宋玉《九辯》首肇其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往後秋景與悲愁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漢武帝的《秋風辭》、漢代《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曹丕的《燕歌行》、禰衡的《鸚鵡賦》、曹植的《贈丁儀》、《贈白馬王彪》、《幽思賦》、王粲的《登樓賦》、阮籍《詠懷·開秋兆涼氣》、潘岳的《秋興賦》、張協的《雜詩·秋夜涼風起》等等,或觸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懷,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而陶淵明此詩的秋景卻與眾迥異,別開生面。首句不寫秋景,卻寫春雨之多,說今春調合的雨水(和澤)不斷,遍及了整個春季三月。這一方面是《詩經》中“興”的手法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肅爽的秋作一對比,令人覺得下文描繪的清秀奇絕的秋色,大有勝過春光之意。往下即具體寫秋景的清涼素雅:露水凝結為一片潔白的霜華,天空中沒有一絲陰霾的霧氣(游氛),因而益覺天高氣爽,格外清新澄澈。遠望起伏的山陵高崗,群峰飛逸高聳,無不挺秀奇絕;近看林中滿地盛開的菊花,燦爛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蒼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凜冽的秋氣使百卉紛謝凋零,然而菊花卻迎霜怒放,獨呈異采;肅殺的秋風使萬木搖落變衰,唯有蒼松卻經寒彌茂,青翠長在。難怪詩人要情不自禁地懷想這松菊堅貞秀美的英姿,讚嘆其卓爾不群的風貌,譽之為霜下之傑了。

善於在景物的寫實中兼用比興象徵手法,寄寓強烈的主體情感,是此詩的又一顯著特徵。詩人對菊舉杯飲酒(銜觴),由逸峰的奇絕,松菊的貞秀,自然聯想、懷念起那些與逸峰、松菊頗相類似的孤高傲世、守節自厲的古代高人隱士(幽人),他們千百年來一直堅持著(撫)松菊(爾)那種傲然特立的秘訣要道,其高風亮節真是可欽可敬。這裡,讚美企慕“幽人”的節操,也寓有詩人內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厲。然而這只是詩人內心世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卻是“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擬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或大濟於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宏圖壯志。《雜詩》之二已作於五十歲左右,但仍感嘆:“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晚年所作《讀山海經》中,還義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鑒,為惡不可履。”讚揚“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詠荊軻》中又歌頌:“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一切都說明詩人終其一生,也未忘情現實;在嚮往“幽人”隱逸的同時,內心始終潛藏著一股壯志未酬而悲憤不平的激流。這種出處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詩中,便逼出結尾二句:詩人檢查平素有志而不獲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厭厭無緒了。

由此可見,寫秋景的清涼澄澈,象徵著幽人和詩人清廉純潔的品質;寫陵岑逸峰的奇絕,象徵著詩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寫芳菊、青松的貞秀,象徵著幽人和詩人卓異於流俗的節操。從外在聯繫看,以秋景起興懷念幽人,又從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順理成章;從內在聯繫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無不象徵著“幽人”的種種品質節操,無不寄寓著詩人審美的主體意識,真是物我融一,妙合無痕。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質中,又體現了詩人的精神品質;但“有懷莫展”之嘆,又與那種渾身靜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為喻寫人或以松菊為象狀景,前人早已有之。《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這只是單純取喻說理。屈原《離騷》有“夕餐秋菊之落英”,雖有象徵,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並非景物寫實。曹植《洛神賦》中“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煥發,所比僅在外貌而非內在品質,且仍非寫實景。左思《招隱》有“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是化用《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紉秋蘭以為佩”二句,性質亦同。其《詠史·鬱郁澗底松》中喻寒門才士受抑,亦非寫實。至於鍾會、孫楚的《菊花賦》雖是寫景,卻並無深刻的象徵意義。真正把景物寫實與比興象徵自然巧妙地融為一體的,當自淵明始。蘇軾評陶云:“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選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冷齋詩話》引)讀這首詩,深知蘇評確非溢美。

作者簡介

陶淵明像陶淵明像

陶淵明

(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