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水韻

周莊水韻

《周莊水韻》是現代著名散文家趙麗宏寫作的一篇散文。趙麗宏,"文革"時中學畢業後曾去崇明島"插隊",其間種過田,學過木匠,做過鄉村郵遞員,教師與縣機關工作人員。1977年考入華東師大中文系,1982年初畢業。在《萌芽》月刊從事多年文學編輯工作。1987年應聘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基本信息

原文

周莊水韻周莊水韻

一支彎曲的木櫓,在水面上一來一回悠然攪動,倒映在水中的石橋、樓屋、樹影,還有天上的雲彩和飛鳥,都被這 不慌不忙的木櫓攪碎,碎成斑斕的光點,迷離閃爍,猶如在風中漾動的一匹長長的彩綢,沒有人能描繪它朦朧眩目的花紋……

有什麼事情比在周莊的小河裡泛舟更富有詩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緩緩滑行,拱形的橋孔一個接一個從頭頂掠過。貞豐橋,富安橋,雙橋……古老的石橋,一座有一座的形狀,一座有一座的風格,過一座橋,便換了一道風景。站在橋上的行人低頭看河裡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頭看橋上的人,相看兩不厭,雙方的眼帘中都是動人的景象。

周莊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樓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橋,石橋巧妙地將 古鎮連綴為一體。據說,當年的大戶人家,能將船划進家門,大宅後院,還有泊船的池塘。這樣的景象,大概只有在 威尼斯才能見到。一個外鄉人,來到周莊,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這裡的水,以及一切和水連在一起的景物。

我曾經三次到周莊,兩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鎮,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樣。第一次到周莊,正是仲春,那一天下著小雨,古鎮被飄動的雨霧籠罩著,石橋和屋脊都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那天打著傘坐船遊覽,看到的是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第二次到周莊是冬天,剛剛下過一夜小雪,積雪還沒有來得及將古鎮復蓋,陽光已經穿破雲層撫摸大地。在耀眼的陽光下,古鎮上到處可以看到斑斑積雪,在路邊,在屋脊,在樹梢,在河邊的石階上,一攤攤積雪反射著陽光,一片晶瑩,令人目眩。古老的磚石和清新的白雪參差交織,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在陽光下,積雪正在融化,到處可以聽見滴水和流水的聲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橋的欄桿和橋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從石縫中滲出來。細細諦聽,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仿佛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 這樣的聲音,用人類的樂器永遠也無法模仿。

最近一次去周莊也是春天,然而是在晚上。那是一個溫暖的春夜,周莊正舉辦旅遊節,古鎮把這天當成一個盛大節日。古老的樓房和曲折的小街綴滿了閃爍的彩燈,燈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變成一條色彩斑斕的光帶。坐船夜遊,感覺是進入夢境。船娘是一位三十歲的農婦,以嫻熟的動作,輕鬆地搖著櫓,小船在平靜的河面慢慢滑行,我們的身後,船的軌跡和櫓的劃痕留在水面上,變成一片漾動的光斑,水中倒影變得模糊朦朧,難以捉摸。小船經過一座拱橋時,前方傳來一陣音樂,水面也突然變得晶瑩剔透,仿佛是有晃蕩的螢光從水下射出。船搖過橋洞,才發現從旁邊交叉的水道中划過來一條張燈結彩的船,船艙里,有幾個當地農民在擺弄絲弦。還沒有等我來得及細看,那船已經轉了個彎,消失在後面的橋洞裡,只留下絲竹管弦聲,在被木船攪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飄繞不絕……我們的小船劃到了古鎮的盡頭,燈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平靜的水面上閃爍著點點星光。從河裡抬頭看,只見屋脊參差,深藍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們曲折多變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晶瑩的光點從黑黝黝的屋脊上飛起來,像一群沖天而起的螢火蟲,在黑暗中劃出一道道暗紅的光線。隨著一聲聲清脆的爆炸聲,小小的光點變成滿天盛開的繽紛禮花,天空和大地都被這滿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經隱匿在夜色中的古鎮,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萬變,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時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線變成了活潑流動的彩光。最奇妙的,當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輝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裡,平靜幽深的河水,頓時變成了一條搖曳生輝、七彩斑斕的光帶,隨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樓屋倒映在水裡,像從河底泛起的一張張仰望天空的臉,我來不及看清楚他們的表情,他們便在水中消失。當新的一輪焰火在空中盛開時,他們又從遙遠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換了另一種表情。這時,從古鎮的四面八方傳來驚喜的歡呼,天上的美景稍縱即逝,地上的驚喜卻在蔓延……

我很難忘記這個奇妙的夜晚,這是一個夢幻一般的夜晚,周莊在寧靜的夜色中變得像神奇的童話,古鎮幽遠的歷史和繽紛的現實,都蕩漾在被竹篙和木櫓攪動的水波之中。

作者簡介

趙麗宏趙麗宏

趙麗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民進成員。1951年出生,漢族,上海市崇明縣人。

背景

1968年高中畢業後回故鄉插隊,當過木匠、鄉郵員、教師與縣機關工作人員。1978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並開始創作詩歌和散文。大學畢業後當過《萌芽》雜誌編輯,1987年,趙麗宏應聘擔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現為上海作協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三十多部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作品曾數十次獲獎,《詩魂》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

著有散文集《風啊,你這彈琴的老手》,《生命草》、《維納斯在海邊》、《學步》,《愛在人間》、《詩魂》、《趙麗宏散文選》、《島人筆記》、《人生韻味》,詩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詩151首》,報告文學集《心畫》、《鳥痴》,散文《望月》等。作品曾數十次獲獎,《詩魂》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八十年代初,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趙麗宏以《詩魂》為題寫了一篇散文,講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詩選集》的故事,表達他對詩人的懷念和對那個灰暗時代的複雜感情。前蘇聯的漢學家、莫斯科出版社總編輯別仁將這篇散文翻譯成俄文介紹給俄羅斯的讀者。他的散文集《詩魂》出版後,榮獲中國新時期優秀散文集獎。組詩《中國,我親愛的祖國》被譜成交響曲合唱,也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趙麗宏:書是永遠的朋友

按常理說,專業作家是以寫作為生的。然而,先後著有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各種文學專著四十餘部,作品曾數十次在國內外獲各種文學大獎的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當代著名散文家趙麗宏,卻一直覺得對自己而言,“寫作還是業餘的”。他說:“要說我有什麼專業,只有讀書”。在新近出版的《趙麗宏讀書隨筆》一書的自序中,趙麗宏又一次表白“最大的實惠和快樂就是讀書。”

出生於上海的趙麗宏,從小就是個“書蟲”,讀書從來不管時間場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書,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趙麗宏往往是走路讀,吃飯讀,睡覺讀,上廁所也讀。從連環畫、童話、神話,到《西遊記》、《封神榜》、《水滸傳》、《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再到《唐詩三百首》、《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和《紅樓夢》,趙麗宏總覺得“這些書要比課本上學的歷史有趣得多”,常常讀得入迷了,大人的一聲叫喊才把他從痴夢中驚醒。

從國小高年級到中學,趙麗宏開始接觸中國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無論什麼書,他拿到就讀,平時除了讀魯迅,讀茅盾,讀巴金,讀冰心,他還把上高中的姐姐從圖書館裡借回家的一些外國文學名著,都讀了一遍,如《安娜·卡列尼娜》、《唐·吉訶德》和《復活》、《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以及《基督山恩仇記》、《約翰·克利斯朵夫》等。特別是趙麗宏在上海舊書店裡淘得的一套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詩叢,更令他興奮不已。這一套新詩叢都是普希金的詩歌,譯者是查良錚,出版於1955年。它們成了趙麗宏中學時代最喜愛的書。可以說,趙麗宏後來寫詩,和當初讀這幾本詩集有很大的關係。這幾本書,趙麗宏很珍惜,為減少磨損,他就用透明的紙很仔細地將封面包起來,但它們還是被趙麗宏翻得很舊。趙麗宏後來回憶說,當時的“我讀得多而雜,讀得囫圇吞棗,讀得沒有章法,然而就是靠著這樣的閱讀,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使我深深地愛上了文學。”

中學畢業後,趙麗宏離開上海市區去崇明島“插隊落戶”,簡單的行囊里寥寥幾本印刷品中,有一本《野草》。現實中,很多小說往往讀第一遍時覺得新鮮,看第二遍便覺無味。《野草》這樣的書卻可以讓趙麗宏“一遍一遍地讀下去”,因為讀這樣的書“可以讓你反覆回味,時時能品出新的韻味來。”當時,趙麗宏就想,“倘若魯迅先生沒有那厚厚的十幾本著作,只有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

在農村“插隊落戶”的漫長歲月中,趙麗宏“曾感到過孤苦無援,前途渺茫。”可就是那些和趙麗宏朝夕相處的書,使他改變了對生活的看法。在一盞飄忽不定的油燈下,是書伴他“度過了許多溫馨而愉快的時光”,使他“逐漸充實起來、豐富起來”,也是書“幫助他選定了人生目標”。

1977年恢復聯考,趙麗宏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在大學的圖書館裡,可供趙麗宏選擇的好書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樣,多得叫人眼花繚亂”。一九八一年趙麗宏畢業後到《萌芽》工作。那時,趙麗宏住在浦東,每天坐公共汽車經過黃浦江隧道,要花很長的時間到市區上班。由於“在車上的時間是特別難熬”,趙麗宏每天手握一本好書,便把難熬的時光化為愉快的瞬間。在公共汽車上,趙麗宏總能聚精會神地讀書,任何噪聲都不能幹擾他的情緒,即使有人擠他,有人推他,他都木然無知,因為他正“躲進書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作品

散文集《生命草》、《愛在人間》、《瑪雅之謎》、《島人筆記》、《趙麗宏散文選》、《藝品》、《人生韻味》、《喧囂與寧靜》、《死之餘響》、《在歲月的荒灘上》、《讀書是永遠的》、《唯美之舞》、《日晷之影》,詩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詩151首》、《滄桑之城》,報告文學集《心畫》等六十餘種著作,有四卷本《趙麗宏自選集》行世。作品曾數十次在海內外獲獎,散文集《詩魂》獲中國新時期優秀散文集獎,《日晷之影》獲首屆“冰心散文獎”。不少散文作品被選入全國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大學、中學和國小語文課本,在讀者中有廣泛的影響。其中,《山雨》等文就被選入國小語文課本。

所獲榮譽

作品曾數十次獲獎,《詩魂》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八十年代初,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趙麗宏以《詩魂》為題寫了一篇散文,講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詩選集》的故事,表達他對詩人的懷念和對那個灰暗時代的複雜感情。前蘇聯的漢學家、莫斯科出版社總編輯別仁將這篇散文翻譯成俄文介紹給俄羅斯的讀者。他的散文集《詩魂》出版後,榮獲中國新時期優秀散文集獎。組詩《中國,我親愛的祖國》被譜成交響曲合唱,也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課本選錄

本課選自《散文選刊》2000年第7期。略有改動。散文《山雨》被編寫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囚蟻》被編寫在鄂教版六年級第11課。《為你打開一扇門》被編寫在蘇教版七年級第一課。《頂碗少年》被選入為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課和上海語文初一第一學期課本中。散文《望月》被選入蘇教國標版語文第十冊(五年級下冊)第24課,五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書第27課《與象共舞》,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2課《周莊水韻》。《日晷之影》獲首屆“冰心散文獎”。不少散文作品被選入全國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大學、中學和國小語文課本,在讀者中有廣泛的影響。此外,多部作品出現在各省市中考語文課外閱讀中。

社會評價

很少有作家給我這樣的感覺:你走近他,和他聊天,你的浮躁的心會靜下來,仿佛你面對的,是一本安靜的書。趙麗宏就是這樣一位作家。回想起來,那么多場合見趙麗宏,大會發言或朋友間交流,他總是輕言慢語,娓娓道來,從沒見他絮絮叨叨、口若懸河。他總是傾聽多於訴說,平凡心多於非常心。他的人和他的文是那么一致:真誠的、清新的、詩意的、抒情的,同時也是深邃的、悠長的。如果你用心去讀他的散文,能夠感覺出他的憂思他的憧憬他的期冀。

陸續收到趙麗宏四本新書:《靈魂的故鄉》《記憶中的光和霧》《艾爾米塔什之霞》出版於2003年底,《壺碎了,詩還在》2004年2月剛出。翻讀四本裝幀精美的散文集,訝異於作者的寫作能量。——自擔任《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後,趙麗宏一直在為雜誌的生存和發展奔波,以為他是很難再有心力去顧及他的寫作了。“可我還是一個作家,讀書和創作依然是我的主業,這不會變。”趙麗宏笑說。

趙麗宏散文,無論是《壺碎了,詩還在》里,和文壇前輩、同輩友人,或深或淺、或長或短交往的追懷;還是《靈魂的故鄉》中,對藝術的沉浸、尋覓、賞讀;還是《記憶中的光和霧》里,那些美妙的閃爍、漾動、翔游……一個強烈印象是“真”。真誠,真實,真切。他說:“當媚俗的聲音鋪天蓋地時,你的低吟淺唱也許遭人側目,你盡可以放棄自己,可以放大或者改變了嗓門,用陌生卻符合時尚的聲音喊叫,這也是一種自由。也許有人為你叫好,而你卻將在叫好聲中毀滅了自己。失去真誠,是何等的可悲!”趙麗宏欣賞這樣一種境界,他因此視“寧靜致遠”為自己的座右銘。現代社會欲望太多,他時時提醒自己持一顆平常心。有意味的是,越是眾聲喧譁,越是對靈魂、真誠、良知這類詞不屑一提,人們越渴望靈魂的傾訴,渴望得到真誠的回聲。讀趙麗宏的散文,便成為很多人的共鳴,其中不乏文壇中人、熟悉和不熟悉的文學愛好者。他們給趙麗宏寫信,傾訴他們的感動、嚮往和疑惑。

生活中的趙麗宏,喜歡聽音樂,喜歡欣賞繪畫、雕塑、建築……他寫過兩本關於音樂的隨筆《莫扎特的造訪》和《無言的迴旋》。他說,用一顆自由的心去欣賞聆聽音樂,音樂會在心靈中濺起晶瑩的浪花;能用自己的文字傾吐對音樂的感想,對一個寫作者來說,是一種快樂。他還寫過兩本和繪畫、美術有關的書《艾爾米塔什之霞》和《翱翔在靈魂的星空》。生活中的趙麗宏,還追尋著和前人一樣的境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日常功課。有一陣子,他每晚要讀《追憶逝水年華》,覺得走進普魯斯特的夢境是一種享受。旅行是他僅次於音樂的第二愛好。他走訪過世界許多國家、城市,暮色中的瑪雅古城、曠野中的金字塔、墨西哥的人類博物館、普希金銅像和故居前、聖彼得堡的劇院門口、陀思妥耶夫的客廳、白樺林中的小路、深夜的冬宮、雨中的基輔……他說:“我們生活的這個浩瀚世界,即便窮盡一生,我也無法走遍。”但是他又不無嚮往地將自己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我願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

品讀

1.簡要敘述作者前兩次對莊的印象。

寫前兩次到周莊,較簡略。第一次時值“ 仲春”,“天下著小雨”,春雨濛濛,給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第二次游周莊是冬天,寫小雪後的景色。古老的磚石與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鮮明對照,“像是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水墨畫”與“版畫”,雖同為畫,但韻味不同。寫第二次到周莊,不僅寫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寫了積雪融化時滴水和流水的聲音;將水聲描寫得柔情綿綿,使周莊景物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更為動人。

2.作者寫第三次游周莊時,重點描寫了在古鎮盡頭看到的節日夜景。他是按怎樣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

作者寫第三次夜遊周莊 水鄉,以時間先後為序。空間順序由岸上寫到水上坐船夜遊,描繪水中朦朧景色;再寫小船經過拱橋,而至古鎮盡頭;然後寫古鎮節日夜空的禮花及河中的倒影,寫古鎮的歡呼,由“天上”寫至“地上”。

在陽光下,積雪正在融化,到處可以聽見滴水和流水的聲音……細細諦聽,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仿佛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這樣的聲音,用人類的樂器永遠也無法模仿。

已經隱匿在夜色中的古鎮,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萬變……最奇妙的,當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輝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裡,平靜幽深的河水,頓時變成了一條搖曳生輝、光華四射的彩帶。

3.線索:作者三次到周莊遊覽的所做所聞。

4.主旨:周莊水的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周莊的喜愛,讚美之情。

5.第三次游周莊作者為什麼詳寫。

因為第三次游周莊正是周莊舉辦旅遊節,節日的周莊更美,詳寫第三次更能體現古鎮水鄉的生機和魅力,反映了周莊人的幸福生活.

教學反思

1.文章開頭安排特寫鏡頭,獨具匠心。

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這是周莊,而是安排了一個特寫鏡頭:“一支彎曲的木櫓,在水面上一來一回悠然攪動”,隨著這攪動的木櫓,我們也不知不覺走進了這個世界。原來這個世界裡還有這么多豐富的東西:橋、樓、樹、雲、鳥,還有那美麗的似彩綢一般的水面,真是讓人浮想聯翩,無限嚮往。達到了這個目的,作者才筆鋒一轉,告訴你這就是周莊,而且是富有詩意的周莊,於是牽引著你不斷隨他的文字探索。這種獨特的開頭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們學習。

2.文中寫景語言清新優美,抒情性強。

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也像周莊水鄉一般讓人賞心悅目,“天下著小雨,古鎮被飄動的雨霧籠罩著,古橋和屋脊都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打著傘坐船遊覽,看到的是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小雨中,“飄動的雨霧”、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的古橋和屋脊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頭帶面紗的少女形象,朦朧、綽約、富有魅力。“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仿佛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則使用通感的手法,將聽覺和視覺融合起來,很形象,仿佛水聲的熱鬧伸手可及。而且,比喻與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將水聲比喻成“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水聲仿佛也有“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用“江南絲竹”和“萬般柔情”表現水聲的輕婉、柔媚、悠揚。這些清新可人的語言不僅將當時的景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出來,同時也告訴我們作者對這些景色是多么喜愛,因為他的感情在這些抒情性的語言中已溢於言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