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說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 (1)從《周易》產生以及早期套用看,《周易》是一部筮書。 《周易》卦爻辭,一般分為兩部分。

周易概說

目錄
一、《周易》釋名
二、《周易》書名辨異
三、《周易》性質
四、《周易》成書時代及作者
五、《周易》古經結構內容

一、《周易》釋名

古代對“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譯文就是取此義。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
“易”字也有二義:
①是指變化,從文字學看,有說“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下為“月”象徵日月陰陽變化;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徵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從《周易》內容看,包含著變化的思想:如卦爻辭中,《乾》卦從初爻到上爻“龍”由“潛”、 “見”、“飛”、“亢”的變化,《泰》卦中大小、往來、平陂、往復的變化。行筮時運算而顯示出數的變化,等等。《周易》中這種變化被注釋《周易》的《易傳》深刻地、明確地闡發出來。《易傳》所謂的陰陽交感、天地變化的思想成為中國先秦辯證哲學中的精粹。故“易”有變化之義。
②是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按照古書記載,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二、《周易》書名辨異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孔子儒家注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為《周易大傳》。

三、《周易》性質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筮書,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歷史書,也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哲學書等。我們認為:《周易》性質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能以偏概全,應當客觀地、歷史地看待這個問題。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其性質也有所不同。
(1)從《周易》產生以及早期套用看,《周易》是一部筮書。在中國早期的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就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帝和(或)神的存在,它支配著世界上的一切。當人們屢遭意外的天災人禍打擊後,就萌發出藉助於神意預知這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故《周易》純是滿足當時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需要而產生。
《周易》產生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用於占筮,在《春秋左傳》和《國語》中就記載了 22個運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春秋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棠公死,崔武子弔喪,看其遺霜美貌,想納為妾,但心中沒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據爻辭“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斷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認為一個無夫之婦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讓先夫帶走。故取之為妾。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秋時期,《周易》主要用於筮占,為人們行為提供指南。
(2)從《易傳》對《周易》解說看,《易傳》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覆強調學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說、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斷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並且明確地告訴人們《周易》是使人們順從天意,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繫辭》)同時,在《易經》中包含了比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周易》產生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功能是筮占,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但是,到了漢以後,《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它一方面還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質,並且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局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則更勝其老師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了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四、《周易》成書時代及作者

按照傳統的說法,《周易》成書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也就是《周易》成書經歷了上占、中古、下古三個時代(即所謂“三古”),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的(即所謂人更三聖)。
伏羲,又名宓羲、包犧、庖犧等,是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兄妹相婚而產生。又說他教民織網狩獵,並發明了八卦。根據許多學者研究考證,他是原始社會中的部落首領。從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頭蛇身,這可能是後人對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結果,是一種圖騰崇拜。
文王,周族首領,姬姓,名昌。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斷遭到人民反對,而作為商統治之下的周國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強大,文王也大得民心。這就構成了對商的威脅。在此條件之下,商王紂將文王囚禁在羑里(河南湯陰縣內),文王在遭難之時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辭,故史書稱文王作《周易》。
孔子,是春秋時魯國(山東曲阜)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曾作過魯國司寇,一生不得志,主要致力於教育,並對流傳下來的古代文獻加以整理,按照史書說法,《易傳》是他晚年創作。
根據“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周易》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這一說法是正確的。但也有許多問題,如伏羲畫八卦只是一種傳說,沒有更多的實物去證明它,同時也沒有更多的證據去反駁這一論斷。而關於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辭的說法,也有問題。因為在《周易》卦爻辭中記載了文王以後的史實,如有的學者認為“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錫馬蕃庶”等辭反映了文王以後的史實。由此卦爻辭不是文王所作,也有人認為重卦也不是文王,如王弼認為伏羲重卦,鄭玄認為神農重卦,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孔子作《易傳》說法也有分歧,有說是孔子所作,也有說是孔子學生所為,傳統說法是孔子作《易傳》,但是,在《易傳》中有“子曰”之稱,“子曰”在古代是指學生對老師尊稱,孔子不可能稱自己為“子曰”。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的情況看,一般認為,《周易》(指64卦及卦爻辭)成書於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與紂之事,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辭是周公所作。
關於《易傳》,大多學者認為,它成書於戰國時代,作者不是孔子,是孔子後學者作品,但體現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可能有許多話是孔子傳授《易》時所說。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講《易》時的記錄,加以整理、補充、潤色而編纂成《易傳》。據劉大鈞先生《周易概論》考證,《易傳》為思孟學派(孔子後代子思和後學孟子)所為。(見《周易概論》P27—37)當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僅沒有作《易傳》,也沒有讀過《周易》,但這一看法是不正確的。理由是:在《論語》中,孔子明確地說過“五十以學《易》”,也引用過《周易》恆卦九三爻辭“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司馬遷、班固在史書中肯定過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所謂“韋編三絕”,是說孔子在反覆讀《易》時,其中串書的牛皮斷過三次,說明讀易之勤,功夫之深。韋:牛皮。韋編:用牛皮串竹簡。三絕:斷了三次。春秋時沒有紙,將字寫(或刻)在竹簡上,用牛皮串起來成冊。由此可見,孔子讀過《周易》。

五、《周易》古經結構內容

(一)《周易》古經分篇
《周易》古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30卦,下篇 34卦,共 64卦,每一卦六爻,共 384爻。
(二)卦的構成
1.卦符構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個符號組成,六個符號由兩部分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別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為了記住這八卦的符號,古人總結了順口溜:
乾三連()坤三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符號兩兩相重,構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畫,8×8=64。為了區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稱八卦為“經卦”。稱六十四卦為“別卦”。因此,任意兩個經卦相重疊可以得一別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經卦相重而成。故從卦畫看,一別卦由兩經卦組成:居下部分稱內卦(又稱下體),另一部稱外卦(又稱上體)。
由於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稱呼六十四別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為了記住六十四卦卦象,以兩個經卦卦象稱呼一別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組成的卦畫稱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組成的卦畫可稱為遁卦。古人把六十四卦卦象編成順口溜:
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人有。
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火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
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
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恆,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
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
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
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鹹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2.《周易》每一卦的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畫(符號)外,還有卦名、卦爻辭,按照先後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組成。
①卦畫(卦的符號),即六條符號組成,如坤。
②卦名,所在卦畫後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它是這個卦的主題。如乾這個卦畫六個符號皆為陽,故乾有剛健之義。
③卦辭,在卦名後面有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叫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六爻總的說明。如乾後面有“元亨利貞”四個字,此就為乾卦卦辭。鹹卦後面有“亨利貞,取女吉”的文辭,此為鹹卦卦辭。
④爻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卦為例:
乾,元亨利貞
(卦畫)(卦名)(卦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以上這六條文辭即是爻辭,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別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3.卦爻辭的結構
《周易》卦爻辭,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說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斷語。
所謂取象,就是敘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現象,以此說明一個道理。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凶、悔、吝等辭。《周易》卦爻辭之所以要由兩部分組成,原因就是為了占問。在占問時,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辭取象部分,表示占問者處境,然後看判斷結果。
如《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牧場),無悔。
此爻前半部分是記錄了古代發生的一件事:將羊丟失在牧場中。這是一件不好的事,《周易》作者用這件事說明占得此爻要喪失錢財。但卻又告訴人們不要後悔,不要後悔是斷語。這可能是古代發生的一件極其偶然的事,丟了羊後羊又返回,或又找到,故沒有後悔。這一爻包含這樣的意思:雖遇到丟失錢財這樣的壞事,但“無悔”。
又如《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此爻前半部分描述自然現象:一棵枯萎的樹發了芽。又以這自然現象比喻人事,即老翁得到一個小妾,後面斷語是“無不利”,即沒有什麼不利的。這裡《周易》作者選用了一個反常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作為比喻,說明占問人若遇到此爻,雖會出現反常的現象,但一切都很順利,沒有遇到麻煩。
從以上分析看,卦爻辭兩部分是一種因果關係,有其前因必有其後果,但是這種因果性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也就是說從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後果,而且有許多事是偶然發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將這些不具有真實性,不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加以整理,作為《周易》的卦爻辭。以隱語形式普遍套用於占卜之中來預測未來。
當然,《周易》卦爻辭並不是每一條都是有兩部分組成,情況比較複雜,有時沒有取象部分,直接下斷語。如《恆》九二“悔亡”。或者沒有斷語,如《大畜》九二“輿說輹”(車子與車軸脫節,指車子壞了)。也有的斷語很長,如《坤》“利牝馬之貞”(此占適合乘雌馬)。
《周易》卦爻辭斷語常用辭及含義:
吉(善,福祥)
利(順利,適合)
吝(很難)
厲(危險)
悔(悔恨,窮困)
咎(災患)
凶(禍殃,大的災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