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然而它最初的含義正好相反,是一個最高級的褒義詞。

基本信息

中文解釋

【拼音】:dairuomuji
【解釋】:呆: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不是驕氣,不是盛氣,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斂。
【出自】: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莊子·外篇·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渻〕音shěng。]子為王〔王〕指齊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雞已乎〕意思是鬥雞養好了嗎?]曰:“未也,方虛而恃氣。”[〔虛而恃氣〕虛浮驕傲,而且自恃意氣。,通“驕”。]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猶應向景〕還是聽到聲音或者見到影像就有所反應,意思是心還是為外物所牽制。向,通“響”。景,通“影”。]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德〕德性,可以理解為作為鬥雞的基本素質。]全矣,異雞[〔異雞〕別的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這個噩耗之後,特別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網後,當即呆若木雞。◎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陳世旭《小鎮上的將軍》:“人們第一眼看見將軍的時候,都吃驚得像呆若木雞。
【反義詞】: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潑可愛、大智若愚
【近義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呆頭呆腦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補語;本意為褒義,現多用於貶義
【正音】:呆,不能讀作“呆板”的“dài”
【英譯】:standlikealog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辨形】:呆,不能寫作“待”。
【成語辨析】:呆若木雞和“目瞪口呆”;都是從形體上來描繪吃驚發愣的樣子;但形體的部位不同;吃驚的程度也有差別。呆若木雞形容全身都像木雞似地呆著;程度較重;“目瞪口呆”從眼睛不動、嘴不能說等面部表情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成語謎面】:最愚蠢的雞

出處

呆若木雞出處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
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
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提了。

原文

呆若木雞[1]
紀渻子[2]為王養鬥雞[3]。
十日而問:“雞已[4]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5]。”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6]。”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7]。”
十日又問,曰:“幾[8]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9]木雞矣,其德全[10]矣,異雞無敢應[11]者,反走[12]矣。”《莊子·達生》
注釋
[1]呆若木雞: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像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2]紀渻子:人名。姓紀,名渻子。
[3]鬥雞: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中國是世界上馴養鬥雞的古老國家之一
[4]已:動詞。停止。這裡指訓練完畢的意思。
[5]方虛憍而恃氣:正憑著一股血氣而驕傲。方:正。驕,驕傲。恃:憑著,依靠。
[6]響影(yǐng):影影子。響聲響。這句話是說雞聽到聲響,看到影子就回應。
[7]疾視而盛氣:氣勢洶洶地看著對方。
[8]幾:副詞。可譯為“幾乎”、“差不多”。
[9]似:好像。
[10]德全:精神具備。全:備全。
[11]應:應戰。
[12]反走:轉身逃跑
【譯文】
紀渻先生替王養鬥雞,十天后王問:“雞訓練好了嗎?”
他說:“沒有,正在憑一股血氣而驕傲。”
十天后王又問:“雞訓練好了嗎?”他說:“沒有,仍然對其他雞啼叫和接近有反應。”
十天后王又問:“雞訓練好了嗎?”他說:“沒有,仍然氣勢洶洶地看著對方。”
十天后王又問:“雞訓練好了嗎?”他說:“差不多了,現在即使其他雞啼叫,也沒有反應了。”
看著它,好像木頭雞一樣,精神全部收斂,別的雞沒有敢應戰的,轉身逃跑了。

辨析

莊子認為,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其實可以斗,可以應戰,可以嚇退群雞。
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
目光凝聚、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敵人望風而逃。木雞不易得,養雞人知道。武林高手難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雞”,這是鬥雞追求的境界。不是驕氣,不是盛氣,最終是一分呆氣。(黃明堅)
要是形容一個人有些呆頭呆腦、痴傻發愣的樣子,人們往往會用“呆若木雞”這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係,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的是:因為齊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就專門為齊宣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齊王王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齊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10天,齊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鬥雞望風而逃。可見,鬥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莊子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愚鈍,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來卻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別人誤解為膽怯。但是,如果真正處於非常境況時,這些人往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莊子通過這則寓言,也許是在闡明“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辯證思維。

漢譯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后周宣王又問紀渻子雞訓好了沒,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么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
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著這隻雞去鬥雞了。

其他信息

網路遊戲《天龍八部OL》中峨眉派技能
黯然銷魂到極致之境,天地萬物又與我何乾?使用之後使你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但也不能使用任何武功。峨嵋派不傳之秘,平時威力平平,只有在生離死別,黯然銷魂之時才會顯示出驚天動地的威力。修習之後可以提升峨嵋弟子的氣上限。
詳細描述:
瞬間釋放,消耗所有怒氣。需要裝備武器和滿怒狀態。無敵狀態,使自己無敵,但該狀態下無法使用普通攻擊、門派技能和新手技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