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城

呂碧城

呂碧城(1883年?月?日~1943年1月24日),女,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曾任袁世凱的女秘書,創造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景觀,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驚才絕艷”、“風致娟然”,是真正的人中之鳳。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身為民國大才女的呂碧城終生未嫁,晚年出家為尼,法號寶蓮。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呂碧城呂碧城

呂碧城(1884-1943),安徽旌德人,中國第一個報紙女編輯,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 父親呂鳳歧,光緒三年進士及第與清末著名詩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學政,家學淵源。呂家有姐妹四人,呂碧城是老三。呂碧城和她的姐姐呂惠如呂美蓀都以詩文聞名於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
20世紀頭一二十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一大景觀。

生平經歷

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親呂鳳歧去世,呂碧城的母親從京城回鄉處理祖產,族人因為覬覦呂家家產,唆使匪徒將母親劫持。呂碧城在京城聽到了訊息,四處告援,給父親的朋友、學生寫信求助,幾番波折,事情終於獲得圓滿解決。但此事讓小小年紀的呂碧城顯示出了其非凡膽識,卻也讓與呂碧城有婚約的汪家起了戒心,認為小小年紀的呂碧城,竟能呼風喚雨,於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呂家孤女寡母不願爭執,答應了下來,雙方協定解除了婚約。然而在當時女子被退婚,是奇恥大辱。呂碧城雖身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對其今後婚姻產生了一定影響。
婚約解除後,呂碧城的母親帶著四個尚未成人的女兒投奔在塘沽任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

早年經歷

1903年春,20歲的呂碧城有意到天津市內探訪女學,外甥女要入新學,腦筋陳舊的舅父嚴辭罵阻,呂碧城一時激憤,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門,隻身踏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車,不但沒有旅費,就連行裝也沒來得及收拾。一個富家女子獨自出門,這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驚世駭俗之舉。而此次出走,正是呂碧城登上文壇的開始,也是她與各界名人交往的開始。

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的呂碧城,在去往天津的火車中,熟識了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到達天津後,暫住其家中。但沒有經濟來源,生活一時陷入困境,呂碧城只好寫信向居於《大公報》報館的方夫人求援,這封信恰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英斂之一看信,即為呂碧城的文采所傾倒,連連稱許。不僅如此,愛才心切的英斂之還親去拜訪,問明情由,對呂的膽識甚是讚賞,並當即約定聘請她任《大公報》見習編輯。從此,呂碧城就走上了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聲譽鵲起

呂碧城到《大公報》僅僅數月,在報端屢屢發表詩詞作品,格律謹嚴,文采斐然,頗受詩詞界前輩的讚許。她又連續撰寫鼓吹女子解放與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興女權貴有堅忍之志》等,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呂碧城也因此在文壇嶄露頭角,聲譽鵲起。她在詩文中流露的剛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橫刀立馬的氣概,深為時人尤其新女性們所嚮往和傾慕。一時間,出現了“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盛況。

呂碧城呂碧城

1908年,光緒與慈禧先後亡故,一大批人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國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辦才好。這時卻有人填了一闋《百字令》:“排雲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英眉。禁止邊疆,京垓金弊,縴手輕輸去,遊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鵝。”並題慈禧的畫像,登在報上,痛斥慈禧,說她在主朝的近半個世紀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踢糊塗,把中國邊疆的大量領土,國庫中的大把銀錢送給帝國主義國家,她到陰曹地府,一定怕和漢高祖的呂后、唐朝的武則天見面。這使清政府十分惱火,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這首引起轟動的詞作者就是當時年輕的呂碧城。1904年到1908年,呂碧城藉助《大公報》這一陣地,積極地為她的興女權、倡導婦女解放而發表大量的文章和詩詞,她結識了大批當時的婦女運動領袖人物,與秋瑾尤其交好。1904年5月,秋瑾從北京來到天津,慕名拜訪呂碧城。兩人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情同姊妹,當即訂為文字之交。這可以稱得上是兩位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
秋瑾也曾經用過“碧城”這一號,京中人士都以為呂碧城的詩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兩人相見之後,秋瑾“慨然取消其號”,原因是呂碧城已經名聲大著,“碧城”一號從此應當為呂碧城專用。交談中,秋瑾勸呂碧城同去日本,投身革命運動。呂碧城答套用“文字之役”,與秋瑾遙相呼應。此後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的《興女權貴有堅韌之志》、《教育為立國之本》兩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秋瑾的影響。1907年春,秋瑾主編的《中國女報》在上海創刊,其發刊詞即出於呂碧城之手。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呂碧城用英文寫了《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呂碧城與秋瑾的交往也引起了官方注意,以致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一度起了逮捕呂碧城的念頭。只是介於找不到更多的藉口,才沒有實行。
除了在《大公報》積極宣揚女權,作婦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在辦女學的實踐上,呂碧城積極籌辦北洋女子公學。首先,呂碧城發表多篇言論以作輿論宣傳,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興女學提到關係國家興亡的高度,以此衝擊積澱千年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反過來說,女權運動的興起,恰恰證明了社會上男女觀念的不平等,“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於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強毅之氣。”呂碧城認為辦女學開女智、興女權才是國家自強之道的根本。

籌辦女學

呂碧城呂碧城
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呂碧城積極籌辦女學,英斂之介紹她認識嚴復、嚴范孫、傅增湘等津門名流,以求支持和幫助。在天津道尹唐紹儀等官吏的撥款贊助下,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任總教習。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改名“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年僅23歲的呂碧城任監督(相當於今天的“校長”),為我國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呂碧城在這所當時女子的最高學府,從教習提任到學校的監督,一呆就是七、八年。她把中國的傳統美德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結合起來,把中國的傳統學問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使北洋女子公學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希望她所培養的學生將來也能致力於教育和培養下一代,為一個文明社會的到來盡各自的力量。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曾經在這裡親聆呂碧城授課。

晚年遊歷

呂碧城的志向不僅在於教育,還有振興國家的宏願。在她的許多文章中,她都談到怎樣建立一個強國的想法。她認為在這競爭的世界,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強國就必須四萬萬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視二萬萬女子的力量。解放婦女,男女平權是國之強盛的唯一辦法。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濟世救民。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為總統府秘書, 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負,但是黑暗的官場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蓄謀稱帝野心昭昭時,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可見她不只是才學過人,同時也有非凡的經濟頭腦。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兼為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後學成歸國,1926年,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此次走的時間更長,達7年之久。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誌。呂碧城兩度週遊世界,寫了大量描述西方風土人情的詩詞,膾炙人口,傳誦一時。她的詩詞造詣深厚,尤擅填詞,字字珠璣,吟詠自如,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傳世著作有《呂碧城集》、《信芳集》、《曉珠詞》、《雪繪詞》、《香光小錄》等。
1928年,她參加了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決計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並在日內瓦斷葷。1929年5月,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赴維也納參加大會,並盛裝登台作了精彩絕倫的演講,與會代表驚嘆不已。在遊歷的過程中,她不管走到哪裡,都特別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認為自己在代表中國二萬萬女同胞,她要讓世人領略中國女性的風采。此後,她周遊列國,宣講動物保護的理念,成為這一組織中最出色的宣傳員。
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中國海。

榮譽成就

1903年,呂碧城任《大公報》第一個女編輯,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史上第一位女性撰稿人,開創中國新聞界先河。
1904年9月,呂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學/北洋女子師範學堂總教習;兩年後,任監督(相當於今天的“校長”),成為中國史上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
在任《大公報》主筆期間,發表了大量尊重女權、倡導婦女解放的詩詞雜文。
呂碧城把中國的傳統學問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使北洋女子公學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直到北洋女子公學的成立,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女子學校[26],並培養了大量女權革命家。
1912年3月,呂碧城受聘擔任總統府機要秘書,成為中國史上女子任此高職的第一人。
1928年,呂碧城參加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決計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

軼事典故

人際糾紛

呂碧城呂碧城
英斂之與呂碧城相識後,因為欣賞其才華膽識,一度生出傾慕之心。英斂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覺感到丈夫的熱心有些過了頭,暗自傷心悲痛,幾欲離家避走。最後,英斂之“發乎情,止乎禮”,以君子之風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業上給予呂碧城以指引支持,不但對她力加拔擢,還將她引薦給當時的眾多社會名流。1905年,英斂之收集呂碧城與其兩位姐姐的詩作,編印成《呂氏三姊妹集》,並親自為之作。
序,稱三姊妹為“碩果晨星”式的人物,更讚譽呂碧城為“祥麟威鳳”,其抱負志向連許多男子尚不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斂之和呂碧城之間的關係卻慢慢地出現了不和諧的音調。
首先,雖然在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自強、主張開啟民智等方面,兩人一拍即合,但在具體做法上,卻又有著區別。英斂之本身是滿族正紅旗,妻子淑仲則是皇族,所以英斂之雖然主張變法維新,但是不贊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他希望通過溫和、漸進的改良方式,實行君主立憲,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而呂碧城對清政府毫無好感,相反,卻對激進的革命黨人抱有深厚的理解和同情。1912年,溥儀退位,帝制瓦解,呂碧城歡喜於民國之建立,曾賦詩云:“莫問他鄉與故鄉,逢春佳興總悠揚。金甌永奠開新府,滄海橫飛破大荒。雨足萬花爭蓓蕾,煙消一鶚自迴翔。新詩滿載東溟去,指點雲帆當在望。”
其次,在對待袁世凱的態度上,兩人也有很大的不同。英斂之受康、梁影響很深,與梁啓超來往密切。戊戌變法失敗後,英斂之也在清廷的緝拿名單上。他先後攜妻兒避難於香港、越南,最後才落足天津。他在1899年8月發表於澳門《知新報》上的《黨禍余言》中說,自己對變法失敗“深感鬱結,心不能已”,也因為如此,他對在戊戌政變中向榮祿告密的袁世凱可以說是深惡痛絕。1905年,《大公報》宣傳抵制美貨,激怒袁世凱,袁下令禁郵禁閱《大公報》。而英斂之亦利用手中的筆奮起反擊,連發數文,反使報紙銷量驟增。袁世凱轉而採用拉攏的辦法,均遭到英斂之拒絕。而呂碧城和袁世凱素無過節,相反,對於袁世凱的襄助女學之舉,她頗有好感,對於袁的膽識才幹,她也甚為欣賞,也因此與袁越走越近,直至出任袁的總統府秘書。
在個人層面上,呂碧城個性很強,遇事極有主見,隨著交往日多,在各種事情上,難免與英斂之言語失和,甚至發生矛盾爭執。由於英斂之對呂碧城恩情太深,所以這時呂碧城即使沒有忘恩之心,在別人看來,也難免有負義之嫌。英斂之對她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欣賞漸漸地變為不耐和反感,在日記中甚至斥之為“不通”、“虛驕刻薄,態極可鄙”。隨後發生的另一件事,終於將兩人本已不睦的關係推向了破裂。
呂碧城性喜奢華,打扮新潮,這些都為英斂之所不喜,並曾因此批評過她,呂碧城對此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1908年,《大公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師表有虧》的短文,批評幾位教習打扮妖艷,不東不西,不中不外,招搖過市,有損於師德。當時的女教習並不多,打扮妖艷者更屈指可數,又兼英斂之之前曾經對自己的裝扮有過微詞,呂碧城讀後覺得這是在刻意譏刺自己,於是在《津報》上發表文章,針鋒相對地進行反擊。英斂之在日記中記道:“碧城因《大公報》白話,登有勸女教習不當妖艷招搖一段,疑為譏彼。鏇於《津報》登有駁文,強詞奪理,極為可笑。數日後,彼來信,洋洋千言分辯,予乃答書,亦千餘言。此後遂永不來館。”大公報創始人英斂之其間,儘管英、呂二人恢復了往來,互通書信,呂碧城還一度前往香山探望英斂之,但相比於當日津門初見時的言笑晏晏、相談甚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險遭被捕

呂碧城一直對感情抱著一種審慎的、若即若離的態度。雖然因為美麗聰慧,才華出眾,少得大名,而又性情豪爽,喜交際,她身邊一直不乏憐香惜玉的護花之人,這其中就包括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
當日秋瑾被俘,官府抄檢她的住處時,發現了她與呂碧城來往的書信,又兼呂碧城曾經在秋瑾所辦的女報上發表文章,於是欲派人抓捕呂碧城。嚴復曾說呂碧城“自秋瑾被害後,亦為驚弓之鳥矣”,呂碧城也說自己“幾同遇難竟獲倖免”。
呂碧城究竟是緣何得脫於難的。有一說是,官府抓捕呂碧城的知會公文恰巧落在了當時任清廷法務部員外郎的袁克文手上。袁克文讀過呂碧城的文章,早已仰慕其才華,此番不忍心見其落難,於是立即將此事告訴了父親袁世凱。袁世凱聽後說道:“若有書信來往就是同黨,那我豈不是也成了亂黨”呂碧城因此脫罪。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袁克文又向父親建議,聘請呂碧城出任女官,可以自由出入新華宮。當時袁克文自己便住在中南海流水音,由此與呂碧城過從漸密。袁與友人在北海舉行詩會,呂碧城也經常參加,與之詩詞唱和,結伴出遊。樊增山曾有詩讚呂碧城曰:“天然眉目含英氣,到處湖山養性靈。”袁克文也知呂碧城不是凡俗女子,因此對她敬愛有加。時任總統府外交肅政史的費樹蔚與袁克文、呂碧城皆為好友,後來費樹蔚在為呂碧城《信芳集》所作的序中雲“予識呂碧城垂二十年,愛之重之,非徒以其文采票姚也。其人自守潔,見地超於人,忠恕絕去拘閼,而不為誕曼”。一次他試探呂碧城是否屬意於袁克文,呂碧城笑而不答,後再提及,呂碧城答曰:“袁屬公子哥,只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1915年春,呂碧城登長城,寫下了一闋《浪淘沙》,不久,呂碧城抽身遠走上海。

絕情獨身

關於呂碧城一生未嫁一事,各種說法都有。那時,各種聚會上常常會出現呂碧城的麗影芳蹤,當時各界名流也紛紛追捧呂碧城,與她交往的社會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如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實甫,袁世凱之子袁寒雲、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但她在婚姻一事上,看透世態炎涼,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終覺得身邊無可匹配之人,所以寧願獨身終老。對這些名士的態度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合適”。在她看來“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梁任公即梁啓超。早有妻室,汪季新即汪精衛。年歲較輕,汪榮寶汪榮寶,曾任民政部右參議、國會眾議院議員,駐比利時、駐日公使等職,擅書法,工詩文。尚不錯,亦已有偶。張薔公曾為諸貞壯作伐,貞壯詩固佳,耐年屆不惑鬚髮皆白何”呂碧城曾說:“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於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呂碧城是少年抱得大名的人,時人對她的文學才華評價非常高,高到什麼地步,說是可以和李清照相比,所以她自小心氣就高,更不肯屈就自己。於是,呂碧城雖姿容優雅,終身未婚。止庵認為,呂碧城為什麼未嫁,關鍵點在於經濟權,她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到上海做生意,在那兩年里跟外商合作掙了好多錢,生活非常奢華。“有才,有名,有財,事業上又有很大的成就,這女人就沒有當時女性結婚的理由——找個男人養著,她沒有結婚的實際需要。”

觀點變遷

從1912年民國初期拚命追求女子參政權,到1919年主動放棄參政權而自我局限於所謂生計權和自立權,中國社會的女權事業並不是進步,反而是在明顯倒退。若干年之後,人到中年的呂碧城在《女界近況雜談》中表達了她對當初女權主張的反對,以道德的名義批判了女界人士:“夫中國之大患在全體民智之不開,實業之不振,不患發號施令、玩弄政權之乏人。⋯⋯女界且從而參加之,愈益光怪陸離之至。近年女子參政運動屢以相脅,予不敢附和者,職是故也。”

人物評價

婦運點評:
呂碧城,作為《大公報》的第一位女編輯,聞名20世紀初京津地區。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是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呂碧城呂碧城

她創辦了京津一帶最早的女子公學——北洋女子公學,1906年增添師範科,成為北方第一所正規女子師範學校。她不僅親身參與教育實踐活動,還特別注意宣傳自己的教育主張,對宣傳興辦新式女子教育的益處不遺餘力,大力推動了近代女子教育。
呂碧城不僅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和組織者,還是男女平等的呼籲者和先行者,是提倡女權和女學的急先鋒。她在《大公報》上陸續發表的一些關於女學、女權和女子教育等方面的文章詩詞,受到極大關注和回響,眾多文人學士紛紛投詩相和。
此外,呂碧城一直堅持只用文言創作,反對“五四”時期開始的白話文運動。但有論者說,以呂的藝術感覺和描寫功力,如果能用白話文創作,成就可能超過新文學史上其他幾位女性作家。

相關詩詞

呂碧城詩作
《瓊樓》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棋罷忘言誰勝負,夢余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淒側繞吟壇。
《祝英台近》
縋銀瓶,牽玉井,秋思黯梧苑。
蘸淥搴芳,夢墮楚天遠。
最憐娥月含顰,一般消瘦,又別後、依依重見。
倦凝眄,可奈病葉驚霜,紅蘭泣騷畹
滯粉黏香,繡屧悄尋遍。
小欄人影淒迷,和煙和霧,更化作、一庭幽怨。
樊增祥曰:“稼軒“寶釵分,桃葉渡”一闋,不得專美於前。”
玲瓏玉阿爾伯士雪山,游者多乘雪橇,飛越高山,其疾如風,雅戲也。
誰斗寒姿?正青素、乍試輕盈。
飛雲溜屧,朔風回舞流霙。
羞擬凌波步弱,任長空奔電,恣汝縱橫。
崢嶸,詫遙峰、時自送迎。
望極山河幕縞,驚梅魂初返,鶴夢頻驚。
悄碾銀沙,只飛瓊、慣履堅冰。
休愁人間途險,有仙掌、為調玉髓,迤邐填平。
悵歸晚,又誰樓、紅燦凍檠。
汨羅怨過舊都作翠拱屏嶂,紅邐宮牆,猶見舊時天府。
傷心麥秀,過眼滄桑,消得客車延佇。
認斜陽、門巷烏衣,匆匆幾番來去。
輸與寒鴉,占取垂楊終古。
閒話南朝往事,誰踵清游,采香殘步
漢宮傳蠟,秦鏡螢星,一例穠華無據。
但江城、零亂歌弦,哀入黃陵風雨。
還怕說、花落新亭,鷓鴣啼苦。
陌上花木棉花作猩紅色,別名烽火樹,和榆生教授之作。
丹砂拋處,峰迴粵秀,茜雲催暝。
絢入遙空,漫認霜天楓冷。
長堤何限紅心草,猶帶烽煙餘恨。
又花淒蜀道,鵑魂驚化,淚綃痕凝。
料吳蠶應妒,三軍挾纊,不待嬌絲繅損。
臉暈濃酲,艷鎖猩屏人影。
鄂君繡被春眠暖,誰念蒼生無分。
待溫回黍谷,消寒同賦,絳梅芳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