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魯強

吳魯強1931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時年26歲,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吳魯強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時就對中國古代化學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吳魯強不僅對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做出了貢獻,而且對中國近代化學史也曾著意研究。

化學史家。1904年11月20日生於廣東省開平縣樓崗鄉高崗里。父親吳鼎新曾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和廣東省國民大學校長。4歲時隨父到桂林,5歲時就讀於廣西提學使署附屬國小。1912年返回原籍,先後在鄉立育英國小和省立高師附屬國小學習。幼年聰穎,每考必列第一。1916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雖然年齡在同學中最小,但品學兼優,深得老師器重。在校時曾被推選為《清華校刊》的正編輯,初展才華。1924年畢業,年僅19歲,即被選送到美國留學。初習文科,後因國內急需理科人才,第2年轉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1927年獲學士學位後,又在該校攻讀有機化學,1930年完成題為“在一級反應中酮類的一般特性”的論文,獲博士學位。
吳魯強1931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時年26歲,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教授之一。1932年他應聘為廣州的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他以滿腔熱情參加了當時理科學制和教材的改革,並自編講義,認真輔導,深受學生歡迎。他關心中國化學、化工事業的發展,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時曾與顧毓珍、張洪沅等創立中國化學工程學會,回國後又參加了中國化學會及廣州分會的學術活動,做了許多工作。
吳魯強博學多才。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吳魯強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時就對中國古代化學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將艱深難解的《周易參同契》和《抱朴子內篇》中的“金丹”、“黃白”兩篇試譯成英文,前者是世界上現存煉丹文獻中最古老的一種,後者是中國煉丹術集大成的著作。此兩篇的譯出打開了西方學者對中國煉丹術茫然無知的眼界,於是在世界上煉丹術的起源以何國為最早的問題被提出來了。他和導師化學史家戴維斯教授,還給兩書加了注釋並共同署名發表,為中外學者所引用。用翻譯的辦法向西方介紹中國古代煉丹史,可以說是自吳魯強開始的。
吳魯強不僅對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做出了貢獻,而且對中國近代化學史也曾著意研究。他與曾昭掄教授討論中國近代化學史中的問題時,曾多次通信,交流情況和意見。1935年10月31日,吳魯強在給曾昭掄的信中說:“關於以中文著述中國古代化學史一事,蓄志已久。唯以時間及典籍等等缺乏,迄今未能如願以償。今承催促,自當於短時間內完成之。”他為了對《周易參同契》、《抱朴子內篇》等煉丹術原著進行深入探討,專程去香港向對道教史有研究的許地山請教。不料當他帶著大批資料回到廣州開始著手撰寫時,卻因在香港染上了傷寒病,僅二十餘日後便辭世了。
吳魯強教授一生是短暫的,但他做了許多有價值的工作,對中國化學史的研究與傳播有重要貢獻。
吳魯強的夫人梁思莊是梁啓超先生的三女兒,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女兒吳荔明,現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