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亭

人物經歷

1922年,吳芳亭考入設在益都縣城的山東省立第十中學。1924年冬,由共產黨員王元昌、趙文秀介紹,吳芳亭加入國民黨,不久又由他們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改為共產主義青年團)。入團後,吳芳亭積極參加該校反基督教會、聲援工人運動等活動。1925年春,年僅16歲的吳芳亭撰寫《中國農民與資本帝國主義》 的文章,發表在進步刊物《中國青年》雜誌上。1927年2月,在濟南山大附屬高中讀書的吳芳亭回到本村,同青州地區共產黨的負責人杜華梓取得聯繫後,成立共產主義青年團吳家辛興團支部,這是臨朐縣共青團第一個團支部,吳任支部書記, 該支部直屬共青團青州地委領導。同年6月,共青團山東省委委員宋躍亭到吳家辛興團支部指導工作。 1928年春, 杜華梓叛黨,吳芳亭失去組織聯繫,即脫離革命隊伍。1929年9月,任國民黨臨朐縣整理委員會常務委員。1932年夏考入北京大學法學系,1936年畢業,留校任法學系助教。1939年至1942年,任國民黨益都縣縣長。1945年10月至1948年4月,任昌樂中學語文教員。 建國後,吳芳亭任北京市第三十中學語文教員。他衷心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熱心新中國教學工作,工作成績突出,1955年、1956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北京市模範教師,並先後擔任該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宣武區大語文組組長。自1955年起,相繼參與北京市和天津市組織的《語文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的《中學文言文教材的教學參考資料》編寫工作。除在國家級刊物發表10餘篇教學心得文章外,還創作發表《進城》、《你們都去吧》等10多篇短篇小說。 1979年,吳芳亭退休回鄉後,被選為臨朐縣一至五屆政協委員、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一至四屆政協常委。晚年,吳芳亭克服視力差、手臂顫抖等困難,先後撰寫《司令劉冰同志》、《憶段亦民同志》、《解放前我任臨朐、益都兩縣國民黨職務的若干情況》等10多篇價值較高的史料。即使雙目失明後還由其口述,令子女代筆整理《從喪失母親到熱愛中國共產黨》一文。不僅如此,他還聯繫故舊好友--美籍華人孫冠三先生,積極為桑梓捐款興學助教。 1999年3月,在家鄉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