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傳

吳建民傳

在這屆博覽會上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參展。 而這屆博覽會的主題,則更是一個無比誘人的憧憬:“明日的新世界”。 但是,那一年人們沒有迎來“明日的新世界”,迎來的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光之災。

圖書簡介

作者: 王凡 著
出 版 社: 世界知識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8-7-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504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501233731
  • 包裝: 平裝
定 價:¥48.00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就事論事,實事求是,評議謹慎;他善於在一些零散現象的輾轉勾連和細密剝析過程中嵌入匠心獨運的思考。人們稱讚他的書“客觀生動,信息量大,平實而不失深度”,是可靠的傳記。 本書描述了傳主做過的許多件大事。事實上,《吳建民傳》是以這個選定的傳主當作“載體”來表達時代的故事。

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看《吳建民傳》:
看一個新中國成立時年僅十歲的普通少年,如何在黨的培養教育和自己的勤奮努力下,成長為魅力外交家,創造出卓爾不凡的業績。
看我國綜合實力從較弱到漸強進程中一些外交大事的內幕。
看外交部、聯合國、駐外使領館等過去人們覺得神秘的外交機構是如何運作的。
看國內外許多著名政治人物是如何在歷史中起作用的。
看本書作者和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用四年時間採訪、寫作、編輯的《吳建民傳》如何以這個選定的傳主當作“載體”來表達時代的故事。

作者簡介:

王凡,獨立作家,自20世紀70年代始熱哀中國近代史研究,90年代後轉入歷史紀實和傳記類題材的寫作。其個人文集《知情者說》,後被擴充為被海內外普遍認可的了解現、當代中國歷史的重要參考叢書,後以紅牆系列寫作較有影響。
其主要紀實作品有《知情者說――與歷史關鍵人物的對話》第一輯第一冊、第二冊,第三輯第六冊、第七冊,《目擊歷史――關於當代中國大事偉人的口述實錄》,《紅色警衛――原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副局長鄔吉成回憶錄》,《紅牆童話――我家住在中南海》,《紅牆醫生――我親歷的中南海往事》,《我在不尋常年代的特別經歷》,《紅牆記憶――大歷史小細節;大人物小故事》,《特別經歷――十位歷史見證人的親歷實錄》,《紅都童話――少年延安往事》等。

目錄

第一章 少年不知愁滋味
1.搖籃曲
2.童年的記憶
第二章 大學所給予的
第三章 青年級別的多邊外交
第四章 在偉人身邊領略外交魅力
第五章 “火柴盒”里的春秋
第六章 看與聽中長學問
第七章 走出人生低谷
第八章 二進聯合國
第九章 成熟於困境外交中
第十章 全新的挑戰
第十一章 祖國的形象公關
第十二章 有風格的發言人
第十三章 要與主流社會溝通
第十四章 人權之戰是怎樣取勝的
第十五章 比看得見的勝利更精彩的
第十六章 兩國元首走向對方故鄉的路
第十七章 更深厚的力量蘊藏在文化之中
第十八章 “大將軍”勳章屬於祖國
第十九章 帶著新觀念實現角色轉換
第二十章 外交生命依然在延續
媒體評論 事實上,《吳建民傳》是以這個選定的傳主當作“載體”來表達時代的故事。我相信建民同志是以這樣的態度來接受採訪的。所以,我認為讀《吳建民傳》在知道他個人故事的同時,也了解了與我國綜合實力從較弱到漸強進程並行的外交事業中的一些大事。
 ――趙啟正
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要做點事情,可以給自己,可以為家庭,也可以為國家,我選擇了第三者。 
――吳建民
一個做事情,可以做得差強人意,可以做得無可挑剔,也可以做得卓異完美。他(吳建民)還是選擇了第三者。
 ――作者
魅力外交家,人生好榜樣,我們好院長。
 ――外交學院研究生部全體師生

書摘

第一章 少年不知愁滋味
1.搖籃曲
公元1939年3月30日,本書的主人公吳建民在重慶呱呱墜地。歷史延伸的軌跡有時像是漫不經意的,有時卻又像是經過了令人稱絕的設計,人生的軌跡似乎亦是如此。1939年的3月,本身就是一個多事的月份。例如在這個月裡,德國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中國南昌淪入日軍之手;教皇庇護十二世在梵蒂岡登基;5000多幅藝術作品,在德國被列為“墮落藝術”,在柏林被付之一炬;希特勒《我的奮鬥》一書英文版出版發行;西班牙內戰,以獨裁者佛朗哥的最後勝利宣告結束……
  但如若以3月為中心點,往前追半年,再向後溯半年,也就是公元1938年9月到1939年9月,那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當口,那是在人類刻骨銘心的流血政治的一頁開啟之前,讓世界屏住了呼吸矚目扣人心弦的外交角力的時刻。一些地域的名稱,就是由於那一時段的外交活動,而被賦予了新的特定的含義,例如成為政治悲劇代名詞永遠載入了史冊的“慕尼黑”;一些政治術語,即以那個時段所發生的事作了最經典的註腳,例如“綏靖政策”。
讓我們暫且把目光從新生嬰兒身上移開一會兒,用一小點篇幅,對這位外交家出生的那個時段的世界畫面特別是外交舞台稍作瀏覽:
自希特勒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後,也就是不到三年的工夫,就一步步摘除了歐洲諸國通過凡爾賽和會給作為“一戰”罪魁的德國套上的緊箍咒,相繼打破了對德國建軍的限制、禁止徵兵的規定以及洛迦諾裁軍條款,使被解除了武裝的德國軍力迅速膨脹,從10萬自願軍的限制到正規陸軍的無限制擴展;從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等進攻性武器,到德國空軍規模短期內就達到法國空軍的半數……而所有這一切,無不是在收穫其在談判桌上耕耘的果實。
1936年3月,希特勒的外交添加了武力的因素,德軍開進了萊茵區,使關於萊茵區非軍事化的協定成為廢紙;1938年3月,德軍跨出凡爾賽和約所劃定的國界,長驅直入奧地利。這些公然打破依靠凡爾賽體系構建起的歐洲均勢,對地區持久和平構成嚴重威脅的行徑,本應引起歐洲政治家們的高度警覺,趕緊勒住希特勒這匹野馬的轡頭。但他們卻像被施了催眠術一樣,聽憑歐洲集體安全的警鐘一鳴再鳴,只做了幾番虛應故事的表態便默然了,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綜觀這一時期的外交活動,我們就會發現,希特勒的政治訴求和敢於訴諸武力之所以出人意表地屢屢得逞,是因為他的確切準了歐洲諸國的脈搏,首先在外交和心理戰中操握了勝算。
希特勒敏銳地發現了歐洲兩強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歷史齟齬,他們雖然編織出凡爾賽體系,並充當著歐洲均勢的兩大護法,但卻又不願意為維護這種均勢真正承擔義務,他們對打破平衡的挑釁寧肯退讓,也不會果決地聯手實施強硬制裁。與此同時,歐洲諸國對處於歐洲東部的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普遍懷抱敵意,他們即便已經感覺到納粹是一股威脅歐洲和平的禍水,然而只要禍水東流,只要西線無戰事,便採取縱容的態度。
因此,希特勒成功地利用了歐洲諸國的這種心態,頻頻發起和平攻勢,巧妙地迎合未來可能的侵略對象的錯覺。他總是舉著橄欖枝去撞英、法一次次設定的底線,每當他企圖變異“一戰”後形成的格局,便奉上互不侵犯條約的誘人條文,仿佛英、法做一點小小的鬆口,之後就是大大的和平;同時他一再向西歐傳遞納粹與蘇維埃制度勢不兩立的信息,在進軍萊茵區之際就向英、法表明這實在是反制蘇聯的步驟。
於是歐洲諸國甚至曲意討好起希特勒,待到希特勒稱霸歐洲的野心已經日益明顯,歐洲諸國已經沒有能力加以遏制。在兼併奧地利後,支解地處歐洲中心、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捷克斯洛伐克,隨即排上了希特勒的日程,1938年9月,希特勒在紐倫堡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發出了明確的叫囂。
當時的法國曾經承諾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遭受侵略,將不會袖手作壁上觀,英國首相張伯倫也認識到,在支解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波蘭。而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都併入德國的勢力範圍,整箇中歐就等於是一個國家了,此後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無法與之處在同一等級。
於是,法國向希特勒發出了警告,而英國首相張伯倫則在既沒有德國提出正式要求,也未進行事先外交溝通的情況下,就要求於9月15日拜訪希特勒。希特勒為表示對這次會晤的不屑,故意將見面的地點安排在離倫敦最遠、交通最不方便的伯希特斯加登,而張伯倫因此不僅是在67歲的年齡第一次搭乘飛機,而且還忍受了5 個小時的空中顛簸。
然而在伯希特斯加登迎接張伯倫的,卻是希特勒一連幾個小時的咆哮。他指責蘇台德的德裔遭到不平待遇,他提出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由德國支解捷克斯洛伐克。但咆哮之後他並沒有忘記拍著胸脯保證,這是德國在歐洲最後的領土要求。張伯倫遂應允在德國的戈德斯堡進一步磋商。
9月22日在戈德斯堡,希特勒的價碼提得更高了,他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官方立即撤出整個蘇台德區,時間從9月26日起,必須在48小時內完成。張伯倫雖然與希特勒“爭辯”了數小時,但希特勒的讓步僅僅是將捷克斯洛伐克官方撤出的開始時間推遲五天。
張伯倫雖然表達了對這一談判結果的不滿,法國總理達拉第也公開表示了強硬立場,但希特勒的回應,是宣布從9月28日兩點開始對德軍進行入駐蘇台德的總動員。戰端的開啟仿佛就在毫髮之間,張伯倫隨即要求再一次會見希特勒,並求助於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請他勸說希特勒把總動員時間延遲24小時,於此前召開德、英、法、意四國政府首腦會議。9月29日,四國領袖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納粹黨的策源地慕尼黑齊集,這耐人尋味的地點安排似乎已經昭示了會議的結果。墨索里尼扮演了給希特勒敲邊鼓的角色,他在會議上的提議,與希特勒在戈德斯堡的要價如出一轍;而希特勒等待的,就是英、法兩國首腦認可他的最後通牒。儘管張伯倫與達拉第很清楚,對希特勒的勒索讓步,意味著自己的失信棄義,同時德國將足以同英、法兩國抗衡;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希特勒的觸角,馬上就要伸進蘇聯的勢力範圍……
距離四國首腦會議不遠的另一個房間裡,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如坐針氈,憂心如焚,他們國家的命運就在四國首腦的口舌之間。但他們最後等到的卻是《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
這個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地區交給德國,蘇台德區的捷軍從10月1日開始撤退;在被割讓領土上的一切工業、交通、軍事等設施不得破壞,必須完整無損地移交……當一個國家將維護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僅僅寄託於某個大國的承諾,其命運就是這樣悽慘。
然而走出慕尼黑的張伯倫卻向世界聲稱,他“為當代帶來了和平”。那一天,是公元1938 年9月30日,早於吳建民的出生整6個月。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在當時的西方國家迎來一片稱道之聲,這些政治家們居然都沒有意識到,張伯倫手中握著的只是希特勒給予的大大的“畫餅”。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張伯倫道賀說:“幹得好。”大英國協各國領袖更是喜形於色,加拿大總理寫信給張伯倫:“容我向您轉達加拿大人民熱誠的恭賀……我與僚屬及政府,對您對人類的貢獻同表無盡感佩。”澳洲總理也來湊趣:“我與僚屬願對慕尼黑會談的成果致以最熱誠的賀意。全體澳洲人民與大英帝國所有其他人民,對您不遺餘力地維護和平深表感激。”
希特勒的外交勝利並沒有在慕尼黑止步,他繼續通過談判桌這個戰場,向他心中稱霸歐洲的目標挺進。就在吳建民出生前15天,德軍開進布拉格,進而占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時此刻的希特勒,已經成為躍出潘多拉魔盒的巨怪,歐洲已經再沒有任何力量能對之侵吞歐洲的行徑加以約束。
在德國最後將捷克斯洛伐克納入德意志帝國的版圖之際,英、法都沒有履行他們將保護被肢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承諾,而是把底線再度後撤,宣布如果德軍侵入波蘭,就將對德國宣戰。他們預料,德國對波蘭的覬覦,定會導致德蘇間的矛盾加劇。因此英國建議蘇聯對外宣布:“一旦有任何對蘇聯歐洲鄰國的侵略行為,而受到該鄰國的反抗,蘇聯政府將援手。”如果蘇聯真的把自己和英、法捆綁在一起,歷史的進程或許會與後來人們看到的現狀有所不同,英、法與希特勒的外交角力還不算滿盤皆輸。
但史達林看穿了英國禍水東引的損人利己居心,拒絕作繭自縛。他不相信法國和英國,兩國在捷克斯洛伐克問題上一再失信棄義;同時他看到希特勒的侵略政策不可避免地使歐洲陷於戰爭。他想使根本沒有戰爭準備的祖國儘可能長時間地超脫於衝突之外,因而與德國保持著外交接觸。
英、法的幻想及與蘇聯的相互猜忌,恰恰使希特勒在同東西兩邊周鏇中更加遊刃有餘,提供了德國和蘇聯締結雙邊條約,為其計畫中的入侵波蘭鋪平道路的可能性;同時通過與史達林達成諒解,讓西方國家與蘇聯結盟使德國兩面受敵的構想徹底破滅。
法國和英國將蘇聯捆綁入歐洲安全體系的努力,在1939年8月21日歸於失敗可謂勢所必然,而蘇德基於一項貿易契約對話建立起的從未間斷的聯繫卻隨之得到提升。8月22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帶著希特勒親自授予的行動全權前往莫斯科,談判只進行了一天就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承諾締約國一方成為第三國敵對行為的對象時,另一方不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
於是,德國可以放膽地進軍波蘭了。1939年9月,德軍共集中了58個師,160萬人,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英、法雖然在德軍入侵波蘭的第三天便對德國宣戰,但在此後長達七個月的時間裡,並未付諸任何交戰行動,因此史書上以“奇怪的戰爭”稱之。9月底,華沙即告陷落,此時的吳建民,剛好半歲。
實事求是地說,希特勒這個在20世紀40年代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的罪魁,的確是在取得了一系列“不流血政治――外交――的勝利”之後,才啟動他的飛機和坦克的引擎的。
據有關史料記載,當《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即將簽署的徵兆顯現,“希特勒無比興奮,他展開雙手,仰天大笑:‘啊,整個世界是我的囊中之物了!’”而歷史的悲劇性也就在於,這個禍首所施展的外交伎倆的預期,皆一一如願已償。
如果說德軍對波蘭發動“閃電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索,從此以後,戰場擺在了整個歐洲大陸,幾百萬人投入廝殺;那么在此前一年的時間裡,戰場則僅僅限於小小的會議室和談判桌,多數情況下“參戰者”還不到兩位數。
上述事件都發生在吳建民的生命孕育和哺乳時期,世界的大背景幾度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外交可以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一個未來的外交家,出生在這樣一個外交活動如此紛繁多姿,並成為左右時局的聚焦點的時刻,這難免不讓人感覺到人的命運中真有些不可說的奇異。
好了,讓我們把目光重新集中於這個新生的嬰兒。吳建民在一天天地成長,轉眼就到了中國人頗為看重的嬰兒滿月那一天,那是1939年的4 月30日。吳建民生命的搖籃曲中讓人聯想起來感覺奇異的背景鏇律,再次鳴奏了出來。
在地球的另一端,在1939年4月30日這一天,發生了一件原本是按部就班應該發生的事。在美國的紐約,第20屆世界博覽會,不早不晚,恰恰於這一天開幕了。這屆世界博覽會的規模超過了歷屆,場館占地484公頃,參展國居然多達64個。博覽會上展出了尼龍、塑膠、錄音機、磁帶、電視機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產品。
在這屆博覽會上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參展。因為西方國家始終不肯承認這個與他們的體制截然不同的國家,美國則是在1933年11月17日,才由總統羅斯福宣布正式承認蘇聯政府。在此屆世博會稱為聯盟大廳的蘇聯館內,佇立著一個勞動者高舉紅星的雕像,這個造型在當時西方民眾的眼裡也分外的新鮮。
而這屆博覽會的主題,則更是一個無比誘人的憧憬:“明日的新世界”。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向前來參觀的60萬人發表講演。美國的媒體也熱烈地呼喚:“人類相互依存,以今天的力量建設明天的美好世界……”
但是,那一年人們沒有迎來“明日的新世界”,迎來的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光之災。戰火和鮮血,是吳建民誕生那一年的主色調,他本人也差一點上演喋血的一幕。
然而,唯有在此將過了半個多世紀後又發生的一些事稍加羅列,人們才會感覺到插入吳建民生命搖籃曲中的這一樂段是多么有意思和耐人品嚼。
且讓我們把1939年和21世紀之初做個跨越62年的對接,2001年5月2日,時為中國駐法國大使的吳建民,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遞交了中國舉辦2010年世博會的申請書;從那一天以後,到2002年12月3日國際展覽局第132 次大會通過投票表決中國取得第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屢有報導將吳建民稱為此次中國申博的“前線總指揮”;國際展覽局的宗旨,是通過協調和舉辦世界博覽會,促進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交流發展。在國際展覽局2003年12月召開的第134次全體大會上,吳建民被推舉為新一任主席,由亞洲人任此要職在該局的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把這幾件相隔半個多世紀的事情往一起一放,你就會驚嘆人世間無奇不有的巧合,吳建民外交生涯後期的精彩樂章,居然與他生命搖籃曲的背景樂段相映相疊。
吳建民出生在重慶,但他的祖籍並不在巴蜀,而是在曾有過六朝繁華的古都南京。確切地說,是南京的近郊江浦縣,該縣於2002年4月被撤銷,併入南京市浦口區。
如果我們去追根溯源的話,幾乎中國所有大姓的家族都曾經有過值得誇耀的歷史。當然,如果家譜續得比較長的話,也總能看到式微的軌跡。吳建民家到了他祖父的這一輩,也不巧正重疊在衰落的軌跡上。
祖父曾做過官,但仕途蹭蹬,後來竟落得返回故里以農耕度日。讓人感覺悲憫的是,在一天夜裡,看護自家田間作物的草棚燃起大火,睡在裡面的祖父死於非命。家庭的支柱倒塌了,祖母遂帶著年幼的子女投奔娘家兄弟。娘家的兄弟都是富庶大戶,祖母本指望能得到同情和接濟,但當她進入兄弟家門時,看到的卻是像被冰凍過的面孔和目光。手足同胞的無情,使原本就在悲哀中的祖母又鬱結了一腔的怨憤,她一氣之下帶著吳建民的父親和姑姑們離開了娘家,來到南京市區住下。一個孤身女人拖兒帶女,又無生財之道,度日之艱難可想而知,因此吳建民回憶說他幼年感覺自己的祖母的性情有些古怪乖戾,大概與她這段辛酸的經歷不無關係。
由於家境窘蹙,吳建民父親吳保生這個官宦之家的後裔居然唯讀了兩年私塾,剛剛十四五歲,就去學手藝,開始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畢竟是有兩年私塾的底子,吳保生所選擇的這門手藝,在當時的中國是很有些科技含量的,他學的是開汽車。然而他剛到南京的那家車行時,也就是個廉價勞動力,主要是給老闆做家務,其次才能學“業務”。少年的吳保生,在對機械技術的認知上很快顯出了幾分靈氣,他肯鑽研,又勤奮,逐漸通曉了汽車的駕駛、修理技術。汽車在當時的中國,無疑是很稀罕的物品,能駕御、擺弄罕有的物品,自然等於掌握了“高技術”,也就掌握了不易為他人剝奪的安身立命的手藝。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