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叻州河婆同鄉會

吡叻州河婆同鄉會成立於1958年,吡叻州的同鄉會在組織上有一個比較特出的地方,那就是在吡叻州內尚有七個河婆同鄉會組織--“河婆同鄉互助會”。 這七個河婆同鄉互助會分別為:朱毛瓜拉光河婆同鄉互助會、和豐河婆同鄉互助會、拱橋河婆同鄉互助會、冷甲河婆同鄉互助會、巴占河婆同鄉互助會、雙溪古月河婆同鄉聯誼會及珠寶丹那依淡河婆同鄉互助會。 根據資料顯示:每個新村里,河婆人大約只有百餘戶,人數雖然是少了些,但是河婆人的表現卻令人刮目,七個互助會都各自擁有自己獨立的會所。

簡介

吡叻州河婆同鄉會成立於1958年,吡叻州的同鄉會在組織上有一個比較特出的地方,那就是在吡叻州內尚有七個河婆同鄉會組織--“河婆同鄉互助會”。這七個河婆同鄉互助會分別為:朱毛瓜拉光河婆同鄉互助會、和豐河婆同鄉互助會、拱橋河婆同鄉互助會、冷甲河婆同鄉互助會、巴占河婆同鄉互助會、雙溪古月河婆同鄉聯誼會及珠寶丹那依淡河婆同鄉互助會。這些互助會猶如七星拱月,四十餘年來與總會保持著融洽關係,在互輔互助的基礎上,在鞏固吡叻河婆同鄉會(總會)的作用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當時的英殖民地統治者為了戡亂,除了頒布“緊急法令”外,也實施“新村管理”的鐵腕行動,把村民限制在指定範圍生活,嚴厲管治新村人民的行動自由,尤其是夜晚除非是緊急事故,否則一概不準外出。在這段艱苦的歲月里,新村裡的仝鄉若有事故或有年老者逝世,都需靠仝村的鄉人齊力來協助解決難題。如此自然而然地,籌組一個同鄉組織,以負起解決鄉人所遇到之困難(特別是燃眉之急的事件)或調解糾紛的需求念頭就浮現在鄉人的腦海中。就在這種情況下,再經一些德高望重的先賢不辭辛勞,任勞任怨積極組織起“河婆同鄉福利會”以肩負起照顧鄉人福利的工作。起初,福利會扮演的角色只側重於一些緊急事務(例如辦喪事),但隨著時局的變遷,如新村限制同時撤除,村民恢復自由行動後,為了使福利會扮演的角色能更健全與完善,先後改為“河婆同鄉互助會”並訂立章程,申請註冊,使同鄉會的組織得以完善。
雖然各個新村由於彼此的地理環境或經濟情況不盡相同,因此七個互助會的成立年份雖然有先後,但成立的宗旨則一樣。最早成立的是朱毛瓜拉光河婆同鄉互助會(成立於1960年),依序是和豐河婆同鄉互助會(成立於1960年),拱橋河婆同鄉互助會(成立於1965年),巴占河婆同鄉互助會(成立於1977年),冷甲河婆同鄉互助會(成立於1980年),雙溪古月河婆同鄉聯誼會(成立於1987年)及丹那依淡河婆同鄉互助會(成立於1984年)。
根據資料顯示:每個新村里,河婆人大約只有百餘戶,人數雖然是少了些,但是河婆人的表現卻令人刮目,七個互助會都各自擁有自己獨立的會所。這些會所多數是購置現成店屋,樓上充作會所,底樓則出租,經濟上有入息,辦起活動來也方便。也有的互助會是興建獨立會所,例如朱毛瓜拉光河婆同鄉互助會的獨立會所擁有一個寬大的多用途禮堂,可充作召開會員大會、宴席、體育用途,用途多樣化;拱橋河婆同鄉互助會頂樓是會所,底樓則開辦幼稚園,造福村民子女,除了照顧鄉人福利,也把教育事業也一齊辦好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