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劇

“台灣本土劇”全稱為“台灣本土電視連續劇”,又稱“台灣鄉土劇、台語劇”等。是台灣電視連續劇的一個種類。本意描述鄉間、農村土地、愛情故事的戲劇,例如以種米、採茶、釀酒為背景的電視連續劇,也可以指擁有濃厚的當地風俗的電視連續劇。

介紹

台灣的本土劇主要有國語(即國語)、台語(即閩南語)和客家話的。國語本土劇多數是描述講述早期眷村在地生活的感人故事,例如:《再見,忠貞二村》、《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等都大受好評。早期的台語本土劇多半以描述窮困的市井小民們求生存或鄉下人家富有人情味相互扶持的故事為主,不過由於當時台灣當局實行語言政策,主要是以“國語”為主,所造成的不平等,使得此種類型劇不受電視台高層重視,而對其所撥入的製作費用有限導致品質粗劣,也間接地讓台語戲劇日益漸增地遭受歧視。直至90年代初台灣社會逐漸解禁,由民視所拍攝的《》首先挑戰八點檔的藩籬,打破台灣電視史數十年來的語言禁忌收視率大受好評,漸而影響它台也開始拍攝國台語雙聲類型的戲劇題材。後來更由於台灣第四家無線電視台-民視的成立和有線電視頻道的普及化(主要為三立台灣台與八大第一台的台語劇作品),台灣電視圈生態大為扭轉。台灣本土劇集數都較長,因為是採用邊拍邊播的形式,一般都在百集以上。

本土劇的播出情況

台灣目前的本土劇,除了國語本土劇之外,則是台語本土劇,台語本土劇的收視率通常都是不錯,因為播出的電視台較少,常見的台語劇播出電視台有民視、三立。“物以稀為貴”,因此此類電視劇的收視率比較高,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台的閩南籍人群多,閩南籍人群喜愛台語電視劇,還有因為台語電視劇的收視群體,都是中年婦女或奶奶級,家庭主婦等,一般都愛看此類電視連續劇。

本土劇的惡評

本土劇的製作期短,製作倉促。通常都是今天拍攝,明天播出。所以播出的質量難以被肯定,例如:民視、三立等電視台,常常是為了收視率而播出,電視台常常爭取高收視,不惜將本土劇延長播出時間,有意延長集數,常常造成島內人稱“爛戲拖棚”現象。很多的台語本土劇,都是剛開始播出時,劇情引人入勝,但是一般超過二十集後,拍攝倉促的表現,問題越來越嚴重,出現字幕與演員的台詞不符合,甚至出現劇情錯誤。而且早些年的台語本土劇,播出時間都在一個小時內,隨著競爭的激烈,本土劇被延長到二個小時,甚至更長。但其實是將原有的內容再延長,拖戲。例如可能一集可以解決的事端,常常製造出一些新的事端,或插入些與之無關的內容延長時間。

本土劇的引進

雖然有各種各樣不良的現象,但台語本土劇一直是台灣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也被其他的地區都引進。例如:CCTV引進過台灣的本土劇《世間路》、《再見阿郎》、《意難忘》、《天地有情》等電視連續劇,新加坡、香港ATV也引進過《意難忘》。
近年在台灣收視率較高的本土劇:《飛龍在天》、《意難忘》、《愛》、《天下父母心》、《夜市人生》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