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調查報告

可可西里調查報告

“可可西里(Hoh Xil)”蒙語意為“青色的山樑”(一說為“美麗的少女”,以發音不同而異)。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也是目前我們建成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可可西里氣候嚴酷,自然條件惡劣,人類無法長期居住,被譽為“世界第三極”,“生命的禁區”。然而正因為如此,給高原野生動物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概況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東經89.25度~94.05度,北緯34.19度~36.16度。其範圍為崑崙山脈以南,烏蘭烏拉山以北,東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它是橫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區之間的一塊高山台地。保護區西與西藏相接,南同格爾木唐古拉鄉毗鄰,北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相連,東至青藏公路,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峰為北緣崑崙山布喀達板峰(亦稱新青峰或莫諾馬哈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在豹子峽(崑崙山南鹿紅水河橫穿博卡雷克拐彎處),海拔4200米。區內地勢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東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橫貫本區中部,山地間有兩個寬谷湖盆帶,地勢較平坦。海拔5500米~6000米以上的山地,有現代冰川發育。如布喀達坂峰(6860)米,馬蘭山(6813)米,少數超過5600米的山峰也有小規模冰川分布,如東崗扎日(5882)米,冰川總面積達1700多平方公里。
本區是羌塘高原內流湖區和長江北源水系交匯地區。東部為楚瑪河為主的長江北源水系,主要為雨水、地下水補給,水量較小,河流往往是季節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為中心的內流水系,外於羌塘高原內流湖區的東北部,湖泊眾多。據統計,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個,總面積3825平方公里,其中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個。最大的為烏蘭烏拉湖,湖水面積為544.5平方公里。
本區氣候特點是溫度低、降水少、大風多、區域差異較大。境內年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在西金烏蘭湖地區有一明顯暖區,最暖區年均溫為-4.10攝氏度,最冷為最西邊的勒斜武擔措,年均溫為-10.00攝氏度(推算值),最低氣溫46.40攝氏度,其它地區均在兩者之間。
可可西里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在173~495毫米之間。本區風大,是全國風速高值區之一,在風力較弱的季節。西金烏蘭湖附近仍出現瞬時風速為24.0米/秒的大風(1990年7月9日16時47分),年平均風速分布由東向西增大。區內的土壤類型簡單,多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壤,其次為沼澤土,零星分布的有沼澤土、龜裂土、鹽土、鹼土和風沙土。土壤發育年輕。受凍融作用影響深刻。
區域內由於受到地理位置、地勢高低、地形坡向及地表組成物質等各種水熱條件分異因素的影響,自然景觀自東南向西北呈現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更替。其中高寒草原是主要類型。高寒冰緣植被也有較大面積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墊狀植被和高寒荒漠有少量分布。高寒草甸、高寒沼澤僅分布在極個別的地區。
本區生物區系種類少,但青藏高原特有種比例大,且種群數量大。據多年觀察,哺乳動物有29種,其中11種為青藏高原特有,鳥類53種,爬行類1種,魚類6種。區內高等植物有102屬,202種,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種84種,占全區種類的41.56%。本區的特有生物種類不但是我國的珍稀動植物,而且為世界上所矚目,在學術上和自然保護上均十分重要。

★可可西里保護區地貌特徵

1、地貌基本特徵青海可可西里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勢高亢,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海拔4200米,本區南北邊緣為烏蘭烏拉山和崑崙山脈的一部分,區內中部較低緩,具有西部高而東部低的地勢特點。基本地貌類型除南北邊緣山地為大、中起伏的高山和極高山外,廣大地區主要為中小起伏的山高和高海拔丘陵、台地和平原。山地起伏和緩,河谷盆地寬坦,是青藏高原上高原面保存最完整的地區。
崑崙山為本區最高大山脈,幾乎集中了海拔6000米以上的極高山和5500米以上的高山。有現代冰川發育,並發育有一定規模的冰帽冰川。橫貫於本區中部的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烏蘭烏拉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帶,除少數高峰超過5600米並有小規模的冰川分布外,一般山地海拔5100~5400米。上述兩個寬谷湖盆帶主要由寬坦的高海拔平原和台地組成,其間鑲嵌著眾多的湖泊,海拔高度一般在4900~4600米之間。它們之間高海拔丘陵廣泛分布。從垂直方向看,本區從上向下有冰雪覆蓋的極高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和高原寬谷湖盆三層。
2、氣候地貌特點本區氣候地貌類型主要包括冰川作用地貌、冰緣作用地貌、流水作用地貌、湖泊作用地貌、風力作用地貌等。冰川作用的範圍有一定的局限性。現代冰川僅在少數高山、極高山上分布,以大陸性冰川為主。凍脹作用、冰融作用、寒凍風化作用等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冰緣地貌。流水作用雖然亦很普遍,但由於水量有限、季節變化大、流水侵蝕和搬運作用都較弱,在現代河床中礫石磨園往往很差。湖泊作用如前所述,湖濱沉積物亦以砂礫石為主。風力作用也很醒目,某種意義上亦反映冰緣環境的特點,高原風力較大,風蝕作用使地表粗化十分普遍。綜上所述,本區現代地貌過程顯示了寒冷半乾旱環境的氣候地貌特徵。
3、河流與湖泊地貌本區是羌塘內流湖區和長江北源水系交匯地區。東部是楚瑪爾河組成的長江北源水系。為雨水、地下水補給,大部分為季節性河流。區內河谷地貌大多呈高原寬谷,其中一部分河流貫穿在古湖盆中。除局部河段受構造影響外,一般河谷階地不發育。本區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為中心的內流水系,處於羌塘內流湖區的東北部,湖泊眾多。其中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個,最大的為烏蘭烏拉湖,面積為544.5平方公里。主要湖泊都呈近東西方向展布。區內的湖泊退縮比較明顯,但並不強烈。
4、地貌發育據地質資料表明本區特提斯海在侏羅紀末最終消失,全部脫離海侵。烏蘭烏拉山西端長達2000米的海相侏羅系剖面,對古生物、古地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白堊紀開始陸地地貌發育的新階段。白堊紀和早第三紀均以紅色砂岩沉積為主,反映了當時乾熱環境。早第三紀地殼相對穩定,夷平面發育,目前本區高山夷平面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中新世時期形成了一些新的盆地,古湖分布較廣,普遍含有泥灰岩沉積,此期火山噴發活動強烈。本區西部熔岩被、平頂桌狀方山地形很可能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本區地處高原腹地,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整體抬升,基本地貌形態變化不明顯,區內局部差異性構造運動形成了一些第四紀古湖泊,如在崑崙山口附近和清水河等都發育的是更新世古湖。由於高原隆起,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更新世期間,區內至少發生三次冰期。冰期和間冰期的冷暖、乾溫變化以及晚更新世以來環境強烈寒旱化,對本區氣候地貌過程和現代自然環境形成都有重大影響。
5、地震在上新世晚期,可可西里原始高原海拔約1000米,高原面在第四紀共抬升了40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地區上長速度最大的區域,也是中國西部現代構造最活躍地帶和中強地震的主要發育場所之一。有布喀達板峰-庫賽湖-崑崙山口全新世活動斷裂帶;勒斜武擔湖-太陽湖活動斷裂;西金烏蘭湖-五道梁南斷裂;烏蘭烏拉湖-崗齊曲斷裂等主要活動斷裂,據有關資料表明:1920年以來可可西里共發生過大於或等於6.0級的強地震9次,5.0至5.9級的中度地震15次,最大、最近的一次是2001年11月14日的8.1級地震,這次地震也是我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地震,全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最大的地震。

★可可西里地域分異規律

整個青藏高原自東向西北表現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的更替與過渡。可可西里地區則居於半乾旱地區內。
水分條件是可可西里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分異的首要因素,決定著本區巨觀分異特徵。而水分條件主要取決於本地區所處的大氣環流位置。本區水汽主要來源於印度洋孟加拉灣。水汽輸送方向自東南向西北。天然降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從500毫米左右逐漸降至不足200毫米。乾濕分異的最終結果是:烏蘭烏拉山北翼為本區最濕潤的區域,整個地區自東南向西北變乾。就山體而言,作為迎風坡的大陽坡,降水要比背風坡(大陰坡)多。具體至一定的山段,陰坡比陽坡表現的要濕潤一些,陰坡的植被發育相對較好。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降低,降水增加,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逐漸被以稀疏狀植被為主要特徵的亞冰雪帶所替代,在一些極高山區發育了多年積雪和冰川。本區的地表物質也是自然環境分異的重要因素。本區大部分地面都覆蓋著一定厚度的沙層。它可以使天然降水或融水很快滲入下層,保存起來。由於沙層阻隔,土壤下層水分蒸發微弱,對植被的發育有利。以青藏苔草為主的高寒草原廣泛分布為主導地理景觀,而針茅草原景觀僅出現在局部地方。覆沙層與青藏苔草的這種緊密關係在整個青藏高原北部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地帶內都存在。因而從巨觀上看,覆沙層的存在減弱了自然環境的空間變異性。但從局部地區來看,它卻增加了自然環境的複雜性。
可可西里地區河灘地面積比例較大,受到當地大氣候條件的影響,形成隱域半隱域景觀,這是區域性因素作用的結果,打亂和干擾了高原地帶性景觀的連續分布。在一些湖邊鹽分含量較高的地方,往往形成特別乾燥的生境,發育了局部性的墊狀駝絨藜高寒荒漠。這是地方性非地帶性因素作用的結果。
可可西里地區地域分異規律是在上述各種分異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1)與整個青藏高原自東南向西北逐漸變乾的總體趨勢相適應,青海可可西里地區自然地理景觀自東南向西北表現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過渡;(2)高寒草原是可可西里地區主要的景觀生態類型,分布廣闊。高寒草甸僅有零星分布,在具體地段上草甸呈斑狀分布,有時與小灌木(金露梅)共同構成灌從草甸景觀;高寒荒漠草原則僅分布在本區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區;(3)高寒草原帶內發生分化,典型的針茅高寒草原分布面積很小。扇穗茅高寒草原以東北——西南呈長條形分布在局部區域。(4)作為垂直帶的高寒草甸僅出現在高寒草原帶南部較高山地的陰坡、半陰坡,多呈斑狀分布。出現的海拔高度自東南向西北升高,從4800米上升到5200米左右。(5)區內景觀的垂直分化明顯但簡單。主要有3個帶譜類型:a、高寒半濕潤類型(高寒草甸帶——亞冰雪帶——冰雪帶);b、高寒半濕潤/半乾旱類型(高寒草原帶——高寒草甸帶——亞冰雪帶——冰雪帶);c、高寒半乾旱類型(高寒草原帶——亞冰雪帶——冰雪帶)。

★ 植被的主要類型特點及分布

可可西里處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的過渡區,主要植被類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高山冰緣植被也有較大面積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墊狀植被和高寒荒漠也有少量分布,特別是高寒荒漠僅分布在極個別的地區。
高寒草甸主要以高山蒿草(Kobresia pygmaea)和無味苔草(Carex pseudo foelida)為建群種。前者主要分布在一風火山口和五道梁一帶山坡。後者分布於中部和北部山地陽坡或沖積湖濱的冰凍窪地,與其它草原群落複合分布。其分布地域有較為豐富的降水量。這兩類高寒草甸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都比較簡單。水平結構一般較均勻,在坡地處的則呈塊狀或條狀分布,垂直結構因植物生長低矮且伴生植物個體很少而無明顯的層次分化。群落的蓋度一般為70~90%或更高。在部分潮濕的地段有時還有苔蘚植物層片的發育。群落的生物生產力很低。後者主要常見伴生植物除了草甸種類外,還常有大量的草原成分和高山冰緣的適冰雪植物。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群落的水平結構常因微地貌形態而呈斑塊狀,覆蓋度也比較低。垂直結構層次分化不明顯。
高寒草原是本區分布面積最大的植被類型,主要的建群種有紫花針茅(Stipa purea)、扇穗茅(Littiedalea racemos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豆科的幾種棘豆、黃芪和曲枝早熟禾等。常見的伴生植物有墊狀稜子芹(Pleurospermum hedinii)等。紫花針茅草原主要分布於東部青藏公路沿線,在內部多分布零散或局限於個別地段或山地,群落蓋度一般20~35%左右。青藏苔草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區。群落的蓋度隨所處環境的水熱狀況有較大的變化,一般為12~35%,有時可高達45%。扇穗茅高寒草原,主要分布於沱沱河以北的東部地區,常與紫花針茅高寒草原和莫氏苔草高寒草原複合分布。群落覆蓋度一般僅10%左右,有時可達18%,豆科雜類草原廣泛分布於中部及北部地區各類湖岸階地,冰川河流碎石坦階地,山坡坡腳坡積物及剝蝕山坡和坡脊。這類草原,種類組成較混雜,群落結構也因質地的變化而有較大差別,蓋度一般約20%,但也常可見到低達10%以下,高達47%的如落征段。
高山冰緣植被是青海可可西里地區分布面積僅次於高寒草原的類型,特別是在西北部地區分布廣泛。
綜上所述:(1)本區既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分布面積最大的小蒿草草甸,又具有典型的高寒草原紫花針茅草原和分布面積僅次於紫花針茅草原而在高原西北部大面積分而的青藏苔草草原,同時,還大面積分布著獨特的扇穗茅高寒草原,植被類型的這種豐富性和代表性是相鄰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所不具備的;(2)由於嚴酷的氣候條件,土壤沙質、貧瘠,寒凍風化剝蝕較強和植物群落本身種類組成貧乏,群落結構簡單,生長季短,生產力低下,植被易受破壞卻不易恢復;(3)青海可可西里地區原始生態系統仍保留較完好,各級食物鏈仍能順利地聯繫在一起。

★可可西里保護區生物區系特徵

1、植物區系特徵
(1)青海可可西里地區現有高等植物約202種,分屬30科102屬。以矮小的草本和墊狀植物為主,木本植物極少,僅存在個別種類,如匍匐水柏枝、墊狀山嶺麻黃。200多種植物中,青藏高原特有種和青藏高原至中亞高山、西喜馬拉雅和東帕米爾分布的種在區系成分中占主導地位。並有一定數量的北極高山成分,而溫帶亞洲分布的種較少,溫帶和世界廣布的種極其個別,僅出現在環境相對穩定的水域生境中,如海韭菜(Trigolochi maritima)和眼子(Polamogelon)。據初步統計,該區青藏高原特有種有84種,約占該區全部植物的40%,其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區特有種和變種約有8個以上。青藏高原至中亞高山、西喜馬拉雅、東帕米爾分布的種50個左右,占該區植物的35%。北極-高山成分約有5種,溫帶亞洲成分也僅10種左右。這些成分表明可可西里植物區系具有青藏高原快速隆起的典型特徵,並與中亞高山有著密切的聯繫。
(2)植物種類雖少,但是種群大、分布廣。該地區由於特別高寒、乾旱的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大多數植物的生存,該地區主要植物種,青藏高原特有種的種群十分龐大,分布也很普遍。如鐮形棘豆(Oxyrropis jalcata),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唐古拉山點地梅,鼠鞠鳳毛菊(Saussurea gnaphalodes),匍匐水柏枝以及雪靈芝、鐮葉韭,高山葶藶等。
(3)具有墊狀生長型的植物種類多,分布廣,50種墊狀植物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青海可可西里地區許多植物都以低矮、墊狀的生長型出現,使該地區出現大面積墊狀植被景觀。在廣闊的寬谷、湖盆地區,5種墊狀的點地梅,5種墊狀的雪靈芝,數種墊狀的鳳毛菊、黃芪、棘豆、紅景天、水柏枝等在各地構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大面積墊狀植被景觀。墊狀植物大量出現,一方面表明青藏高原腹地高寒、乾旱、強輻射、強風對植物生長的限制塑造,同時,墊狀植物的存在發展對改造原始生態環境,尤其是土壤環境有著積極作用。
2、動物區系特徵
目前已知青海可可西里地區哺乳類有29種,含5目9科15屬;鳥類約54種。由於本區地勢高亢,氣候乾旱寒冷,植被類型簡單,食物條件及隱蔽條件較差,動物區系組成簡單。但是,除猛獸猛禽多單獨營生外,有蹄類動物具結群活動或群聚棲居的習性,因而種群密度較大,數量較多,這是青藏高原東部及南部森林動物不能比擬的。
本區動物區系的組成特徵主要表現在:
(1)哺乳動物特有種占重要地位。青海可可西里地區的青藏高原特有種計有11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物種有藏羚羊、藏野驢、野氂牛和藏原羚等;具有產業意義的種類有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和高原兔(Lepus-oioslolus);具有一定科研價值或在食物鏈中起到生態平衡作用的小型動物,計有多種鼠兔(Ochotona spp)和松田鼠(Pitymys leucuius)等。分布於歐亞北大陸或中亞地區並見於可可西里的古北界種類有17種,這些種類為棕熊、猞猁、盤羊、岩羊和小毛足鼠等。狼系本區唯一的廣布種。
綜上所述,可可西里地區哺乳動物的區系組成別具特色。原因是本區遠離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一些中亞或蒙新區較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種類以及其它北方種類,未能擴展到本區,致使古北界物種的成分明顯減少。
(2)鳥類以古北界成分居優勢。鳥類的區系組成與哺乳類恰恰相反,即古北界種較多,而特有種僅7種(如:藏雪雞、褐背擬地鴉、長嘴百靈、雪雀等),余為廣布種,候鳥占一定比例,偶爾有大白鷺等迷鳥出現。
(3)本區自東南至西北方向雖然分別出現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草原植被類型,但大、中型哺乳動物(如:藏野驢、野氂牛、藏羚、藏原羚等)均可見於上述各植被帶,即無明顯的地域差異,但在種群數量上會有一定的差別。例如,藏原羚喜在草甸和草原環境中棲息,數量相對較多,在氣候更加乾旱的荒漠草原帶中較少見,甚至絕跡。
(4)不同的植被類型,小型哺乳動物的組成也略有差異。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高寒草甸,拉達克鼠兔(ochotana ladacensis)卻棲息於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而荒漠類型的小毛足鼠(Phodpus roborovskii)僅在本區西北隅的荒漠中出現。
3、瀕危珍稀動物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區瀕危珍稀的獸類有13種,其中含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即雪豹、藏野驢、野氂牛、藏羚羊、白唇鹿;二級保護動物有8種,即棕熊、猞猁、兔猻、豺、石貂、岩羊、盤羊、藏原羚;珍稀鳥類計有8種,即禿鷲、獵隼、大鵟、紅隼、藏雪雞、大天鵝。

★ 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土壤特徵

1、土壤形成過程的特點
(1)原始性區內大部分地區都是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土壤的形成和發育始終未受人為活動的干擾和破壞,一直保持著完好的原始狀態。
(2)年輕性本區一部分地區受第四紀冰川影響,成土年齡短。同時,氣候嚴寒,一年中土壤凍結時間長達半年以上,成土作用時間短,強度弱,土壤發育年輕,諸如土層淺,石質化強,剖面分化差,鐵、鋁等氧化物再分配弱等皆是其表征。
(3)受凍融作用影響深刻本區高位的永凍層,漫長的土壤凍結(指冷季)和頻繁交替的晝夜凍(指暖季表土),深刻地影響著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4)土壤類型簡單由於本區氣候嚴寒,地形起伏和緩,植被以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墊狀植物為主,因此相應發育成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三個地帶性土壤。其次為沼澤土,零星分布的有草甸土、龜裂土、鹽土、鹼土和風沙土等,土壤類型比較簡單。
2、主要土壤類型
(1)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本區西南部(大致在巍雪山至烏蘭烏拉湖一線)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面和冰川雪線以下的山地。植被以墊狀的點地梅、棘豆、蚤綴、鳳毛菊、駝絨藜等為主體,蓋度20~25%,且分布廣泛,為崑崙山區所罕見。土壤形成特點是冰凍作用深刻影響下的原始荒漠成土過程,土體濕潤,剖面分化不明顯,以具有魚鮞狀結構或鱗片狀結構和蘭灰色潛育斑,甚至潛育層為其特點。
(2)高山草甸土多見於本區東部山地,上接高山寒漠土,下連高山草原土,是在寒冷濕潤氣候和高寒草甸植被下發育而成,植物有高山嵩草、矮嵩草,它們組成建群種,蓋度70~80%,地面融凍滑塌和草根層斑塊狀脫落十分明顯。隨著降水由東向西漸減,高山草甸土的分布高度和帶幅相應由東向西升高和變窄,青藏公路沿線的高山草甸土一般起自海拔4800米左右,向西上升至5000餘米。
(3)高山草原土為東部高原面的基帶土壤,低山和高山下部也有分布,是在高寒半乾旱氣候和高寒草原植被下發育而成,植物常由大紫花針茅、羽柱針茅為建群種,群落組成常受土壤基質制約,砂礫質或鹽鹼化土壤多由墊狀駝絨藜和青藏苔草等荒漠化草原成分加入;細質土壤由是紫花針茅、羽柱針茅為主的乾草原,蓋度30~60%。從大的分布規律看,青藏公路沿線為典型的乾草原,往西荒漠化草原成分增多,分布上限也升至5000餘米,西金烏蘭湖和明鏡湖區的湖階地和周圍低山丘陵成為本區荒漠化草原的集中分布區。
土壤形成特點是腐殖質積累過程和鈣積過程強烈。草根層薄松或無,表層為5~10厘米的腐殖質層,有機質含量1%左右。
(4)沼澤土廣布於烏蘭烏拉山山間窪地、平緩的分水嶺脊等淺窪低地中,由於凍土層出現部位高,沼澤土可分布在坡度22?的山坡上。沼澤土剖面分化簡單,上部為根系交錯密集、富有彈性的草墩,其寬度40~60厘米(個別大於100厘米),高30~40厘米,墩間距離30~50厘米。主要植物為青藏嵩草和苔草等,有機質含量高達19%;下為蘭灰色潛育層,中間還有腐殖質層。
(5)龜裂土多見於海拔5000米以下高山草原土區的湖階地,乾涸小湖和低山緩丘間的淺碟形平地中,如漣湖、烏蘭烏拉湖、西金烏蘭湖周緣都有分布,但面積不大。
(6)鹽土主要分布在西金烏蘭湖、勒斜武擔措和明鏡湖等新近出露的湖濱平原上,地面平坦,一片白色薄鹽結皮,土體潮濕無結構,它是由湖水在強烈蒸發下,通過土壤毛細管上升地表而聚鹽所成。
(7)鹼土分布較廣,多見於湖濱階地和高河漫灘,其上或不長植物,地面平坦龜裂,或為荒漠化草原,生長有墊狀駝絨藜,苔草和鐮葉韭等。它的形成過程主要是土壤脫鹽引起鹼化。

★可可西里保護區氣候特徵

1、溫度本區溫度因海拔高度差異的不同,絕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值均比五道梁氣象站觀測值低,年均溫為-4.10C~10.00C,最低氣溫為-46.40C。最冷月為1月,這和內地平原地區相似。最熱月在7月,但也有少數地區出現在6月或8月。在五道梁、太陽湖,一天中最低氣溫出現在7時,最高氣溫出現在16~18時,17時的溫度是峰值。
2、降水量可可西里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境內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間。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乾季分明。境內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由於複雜的下墊面對其上空氣的加熱作用,使空氣層結不穩定,易導致熱對流,引起陣性降水;同時,還由於海拔高、溫度低,降水不僅以固態形式為主而且以陣性降水為主。另外,夜間較多,約占總量的50%以上。
3、風力可可西里地區由於受高寒強勁西風動量下傳的影響,成為整個青藏高原和全國風速高值區之一,年均風速分布由東南,東北向腹地及西部逐漸增大,風速等值線基本呈“嗽叭口型”平均風速在8.0~3.5米/秒之間。

★可可西里的偷獵情況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藏羚羊就被認為是遭受破壞的物種而受到了法律的保護。但是直到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博士發現那種被稱為“沙圖什”的昂貴的絨毛就是藏羚羊毛並提出了警告之後,藏羚羊偷獵和沙圖什貿易不斷升級的原因才被世人所知曉。
1985年以來,喬治·夏勒每年都要花幾個月時間工作在中國藏羚羊的分布區。他看到了偷獵藏羚羊的大量事實。儘管人們捕獵藏羚羊的傳統原因是為了吃它們的肉,但是1988年當夏勒參觀一個名叫Gerze的小鎮的時候,他第一次發現了藏羚數目飛速下降的秘密。他“看到牧民們從羚羊皮上揪下羊絨賣給當地的零售商。在一個零售商的院子裡,有幾大袋羊絨正準備被走私到西部尼泊爾,並從那裡再到克什米爾,在克什米爾這些羊絨將被織成披肩和圍巾。”夏勒立刻明白了藏羚正在被大量捕殺以滿足日益興旺的沙圖什羊絨的貿易。1991年,當夏勒參觀一個位於羌塘的獵人帳篷時,他發現了關於藏羚命運的更多的證據。他看到22張藏羚羊皮“堆放在他們的帳篷里,帳篷外面是冰凍的屍體;他們把雄羊頭也留下來了,因為它們的角是一種常用的傳統藥方,而且在北京和拉薩都有很好的市場”。1990年,一張藏羚羊皮被賣到25美元,1992年,價格翻了一番。
藏羚羊角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傳統醫藥里受到重視和利用。古老的西藏書本中列出了藏羚羊角的不同療效:它可治療腹瀉、可用於催生、可治療潰瘍、可控制某些腺體的增生、還可治療婦女的月經不調、以及腎臟和血液的疾病。儘管這些無疑促使了藏羚數量的下降,但是滿足沙圖什的需求是造成藏羚數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1992年到1997年的報告表明,在所有中國藏羚的分布區中——西藏、西部青海和南部新疆——藏羚羊的偷獵行為都十分猖厥。但是統計這么一大片區域中被殺戳的藏羚羊的實際數量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1992年,青海省的一位前任官員曾估計在這片地區每年至少有2000到3000隻羚羊被殺死。在1996年12月羅馬召開的CITES常務委員會上,中國聲稱每年有2000至4000隻藏羚死於偷獵。一位印度官員1997年到過西藏,他對印度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說藏羚羊的偷獵和貿易活動是在有組織的團伙下操縱而進行的。
偷獵大多是在藏羚羊絨最豐厚的冬季進行。夏勒描述了捉藏羚的傳統方法:“把一個精巧的圓形的足夾放在一個凹坑上面隱蔽好,拴在一個小木樁上,足夾有許多尖細的小針指向圓心,當一隻羚羊或瞪羚一腳踩進陷阱並往回抽腿的時候,那些小針就會刺入它的皮肉,迅速捉住它”。一旦陷入圈套,這隻動物會被立刻射死。對沙圖什需求的增長刺激了更加野蠻的方法的產生。在羌塘的北部地區曾經報導過大量藏羚的屠殺事件。據說獵人們從開動的汽車裡向藏羚羊群射擊,一次就射死了500隻羚羊。一個牧民說,他曾在一個冬季看到從Gerze來的官員們坐在一輛汽車上用現代化武器向野耗牛和藏羚羊射擊。他接著說:“如果官員們遵守法律,不再打獵,那么我們也就不再打獵了。”有的牧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獵殺藏羚羊。
從偷獵中得到的好處比單純的放牧或地方工資多多了。隨著對沙圖什需求的增加,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參與進來了——牧民、卡車司機、警察、地方官員——對非法、貿易的控制也變得異常棘手。儘管有法律的約束,和不斷加重的處罰,以及政府方面對制止或至少減弱貿易的努力,偷獵行為仍然在繼續。1993年,一項在青海高原上偷獵藏羚羊會被處以1000元(130美元)的處罰宣布實施。但是在這么廣大的一片地域上實施的保護相對來說太薄弱了,所以實際上只有極少數偷獵分子被抓獲。1997年從中國回來以後,喬治夏勒認為摩托化的、武器精良的偷獵分子還在繼續殘殺青海省殘存的藏羚羊。
夏勒報告說儘管政府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大部分西藏地區都“太遙遠,執法在那裡很難繼續下去,特別是當冬季十分寒冷而偷獵活動又十分猖獗的時候”。如果大規模的偷獵活動繼續下去的活,藏羚羊“將會在幾年之內減少至很悲慘的境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