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胡關繞風沙

《古風·胡關饒風沙》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古風》五十九首之一。全詩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其主題是批評國無安邊的良策,也無勝任的良將。

作品信息

【名稱】《古風·胡關繞風沙》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古風

胡關繞風沙,蕭索竟終古⑴。

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⑵。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⑶。

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⑷。

借問誰凌虐⑸,天驕毒威武⑹。

赫怒我聖皇⑺,勞師事鼙鼓⑻。

陽和變殺氣⑼,發卒騷中土。

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⑽。

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⑾,邊人飼豺虎。

作品注釋

⑴“胡關”二句:謂邊關之地多風沙,歷來蕭條淒涼。胡關,近胡地之關,如雁門、玉門,陽關之類。繞,多。蕭索,淒涼。終,盡。終古,久遠。

⑵戎虜:敵方軍隊。

⑶遺堵:經過戰爭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

⑷“白骨”二句:言白骨堆積如山,遮蔽了草木。橫,充溢。千霜,即千年。古樂府:延年壽千霜。嵯峨,本指山峰高峻,這裡形容白骨堆積如山。榛莽,雜亂叢生的草木。

⑸借問:向人詢問。

⑹天驕:漢朝稱匈奴為“天之驕子”,簡稱天驕。(見《漢書·匈奴傳》)。

⑺赫怒:發怒。這裡為使動用法,即激怒。

⑻鼙鼓:軍鼓。這裡代指戰爭。

⑼陽和:春天的暖氣。

⑽安得句:言怎么能夠從事農業生產呢。農,農事。圃,瓜果菜地。

⑾李牧:戰國時趙國名將。長期駐守代郡、雁門。匈奴小入,佯敗不勝。單于得知,帥大兵來攻,李牧為奇陣,張左右軍包抄,大破匈奴十多萬騎兵,單于逃走,後十多年不敢侵擾趙邊城。後秦用反間計,言李牧欲反,趙王遷使趙蔥、顏聚代李牧。牧不受命,被秘密逮捕殺害。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虜趙王遷,遂滅趙。

作品簡析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此詩悲嘆無良將守邊,給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二句為全詩主旨。“遺堵”以上寫邊地“蕭索”。風沙肆虐,木落草黃,大漠城空,遺堵無存。以景物烘托邊患慘象。“白骨”四句寫千百年來,邊患所造成的慘狀。千年白骨,堆積如山,皆為胡人所為。“赫怒”——“關山苦”寫“勞師”。“赫怒”二句總提。“陽和”二句寫征卒擾民,氣候為之失和。“三十”四句,寫士卒悲就行役。“不見”二句議論,直說“征戍兒”之苦。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