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是東漢時期作,被南朝蕭統編在《昭明文選》中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古體詩。此詩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悲涼迷茫,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批判。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驅車上東門⑴,遙望郭北墓⑵。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⑶。
下有陳死人⑷,杳杳即長暮⑸。
潛寐黃泉下⑹,千載永不寤⑺。
浩浩陰陽移⑻,年命如朝露⑼。
人生忽如寄⑽,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迭⑾,聖賢莫能度⑿。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⒀。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⑴上東門: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頭的門。
⑵郭北:城北。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⑶白楊、松柏:古代多在墓上種植白楊、松、柏等樹木,作為標誌。
⑷陳死人:久死的人。陳,久。
⑸杳杳:幽暗貌。即:就,猶言“身臨”。長暮:長夜。這句是說,人死後葬入墳墓,就如同永遠處在黑夜裡。
⑹潛寐:深眠。
⑺寤(wù):醒。
⑻浩浩:流貌。陰陽:古人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句是說歲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樣浩浩東流,無窮無盡。
⑼年命:猶言“壽命”。
⑽忽:匆遽貌。寄:旅居。這兩句是說人的壽命短促。在道家經典中,這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反歸家鄉;而道是永恆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認為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列子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莊子》說:“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有的學者認為這些是佛教的輪迴思想。實際上,這種說法旨在論證道家的生死齊一,屬於“齊物”思想,與《莊子·知北游篇》所說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相似,道家生化說屬於純粹的萬物生化論,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
⑾更:更迭。萬歲:猶言“自古”。這句是說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⑿度:過也,猶言“超越”。這句是說聖賢也無法超越“生必有死”這一規律。
⒀被:同“披”。這四句是說,服丹藥,求神仙,也沒法長生不死,還不如飲美酒,穿綢緞,圖個眼前快活。

作品譯文

車到洛陽城東門,遙望邙山累累墳。
墓道蕭蕭白楊聲,松柏夾路氣陰森。
墓里縱橫久死人,如墮暗夜永不明。
默默長臥黃泉下,千年萬年永不醒。
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
人生匆促如寄宿,壽命怎有金石堅?
自古生死相更替,聖賢難過生死關。
服食丹藥想成仙,常被丹藥來欺騙。
不如尋歡飲美酒,穿綢著錦樂眼前。

創作背景

東漢末年,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得最尖銳的時期,同時也是政治上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一批官僚和平日敢於議論朝政的大知識分子,接連地受到殺戮和禁錮。賣官鬻爵,賄賂公行。東漢王朝崩潰的前夕,政治上的腐化和墮落已達到頂點。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士人更是沒有出路。同時這又是黃巾大起義的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時候。都市情況混亂的另一面,則是農村的凋殘破落。東漢政權的建立,實際並沒有安定幾十年,就不斷地發生農民暴動。隨著土地兼併的劇烈,苛捐雜稅的增加,到了靈帝劉宏時代,廣大人民的生活已陷入絕境。家園的殘破,時代的擾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實現,正當職業的無法取得,使這批脫離生產的知識分子們陷於有家歸不得的境地。因此在詩中處處充滿失意沉淪的情感。
南朝蕭統在編選《文選》時,由於這十九首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都比較接近,在古詩中是一個有獨立意義的作品群,於是將失去樂調與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詩編在一起,題為“古詩十九首”。本詩即是其中一首。

作品鑑賞

原文賞析

詩歌的前四句以白描式的筆法為我們展出一幅悲涼陰冷的墓地圖:車輛出了東門,遠遠望見城郭北面的一片墓塋,墓地上長著一株株高高的白楊,樹葉在蕭殺的冷風中蕭蕭作晌。兩旁夾著黑黝黝松柏的一條大路一直伸向蒼涼的遠方。
“下有陳死人”四句是這首詩的第二個層,詩人以豐富的想像描寫久埋於地下的死者,他們如同長眠於黑漆漆的長夜之中,永遠不能再醒,展現極悲哀的意象。
“浩浩陰陽移”四句是這首詩第三層,詩人寫了宇宙的浩渺,時間的無窮,從而反襯出人生如朝露般的短暫倏忽。
最後六句卒章顯志,明顯流露其創作意圖。賢聖也無法與時間的流逝抗衡,求仙也無法服藥長生,既然這樣,那么,還不如飲美酒,衣紈素,來及時行樂,這是一種無奈的歡樂,是悲觀主義走到極端而產生的一種逆反心理,其消極的人生態度是沒有一點可取的地方了。
這首詩的前八句寫景,後十句抒情,以景生情,以情帶景。在前面八句的寫景裡面,頭四句是現實之景,後四句是想像之景;後十句的抒情之中,前六句從觀察歷史生髮出來,後四句是由切身體驗出發,抓住社會,人生中帶有共性的問題,感情充沛,真切。
這首詩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寫出的,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頹廢思想和悲涼心態。

名家點評

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招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詩品》: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明朝著名學者胡應麟《詩藪》:隨語成韻,隨意成趣,辭藻氣骨,略無可尋,而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
現代古典文學專家余冠英《樂府詩選》:這篇反映亂世都市市民的頹廢思想,從漢末到魏晉,這種意境在詩歌里是最普遍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