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房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東北天氣寒冷的平原地區。住宅多喜向陽。正房前常用大院庭以便多納陽光。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牆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裡屋,即臥室。臥室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這就是四合院的原型。

概述

口袋房口袋房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這句俗語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築風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牆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裡屋,即臥室。臥室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臥室的最大特點。火炕又稱“轉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在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聖的“窩撒庫”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滿族民眾喜愛。滿族入關後,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廣。
滿族的窗戶分上、下兩扇,高麗紙糊在窗戶外面,糊之前,把鹽水和酥油攪拌成的比較稀的糊狀物噴在高麗紙上,這樣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濕。“窗戶紙糊在外”這也是“東北三大怪”之一。
煙囪,滿語稱“呼蘭”,建在屋側,高過屋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煙囪多用土坯或磚砌成。滿族房門多為兩層,內為兩扇門板,有木製插銷,外為單扇花格門,外糊以紙。
滿族認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輩行越多越光榮。因此,隨著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東西廂房和南向而中間留有門洞的門房,這種建築及布局就是我們今天所稱道“四合院”。其特點是:院內靠門洞的地方建一矮牆,稱為“影壁”。影壁後豎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桿,桿頂端掛有一錫制或木製的斗子。兩廂南端是牲畜欄圈。正房後中間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樹或花卉。房屋四周圍以橫牆,自成院落,大戶用磚石,小戶用木柵。這樣院連院,戶連戶,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營子和屯子。

主要分布與構造

瀋陽清寧宮瀋陽清寧宮

主要分布於東北天氣寒冷的平原地區。住宅多喜向陽。正房前常用大院庭以便多納陽光。
舊時,人稱關東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菸袋,養了孩子吊起來(指搖車)。其實說怪不怪,這是東北苦寒的氣候使然。瀋陽故宮的清寧宮同樣也有“三怪”: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其實這正是清寧宮建築上的獨特之處,體現了濃郁的滿韻旗風。
清寧宮是清太宗皇太極所居之處,是整個皇宮建築的核心。它是一座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黃琉璃瓦綠剪邊。總體結構並不宏偉,相反,倒很像舊時東北大院中的“上房”。這是因為它由女真傳統的住宅演變而來,是整個建築中滿族風格最濃郁的一所。其中的“口袋房”和“萬字炕”即是最著名的代表。
清寧宮面闊五間,屋門不是開在正中的一間,而是開在東邊的第二間,與此相應,室內也不是“一明兩暗”的均衡間隔形式,而是西側四間通敞,只隔出最東側的一間。這類偏向一側開門的房屋形似口袋,因而俗稱為“口袋房”或“筒子房”,是滿族早期社會中十分流行的一種形式,具有傳統的滿族特點。滿族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氣候十分寒冷,在“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塞外北國,這種建築具有明顯的優點。這就是防寒性能好,保溫度高,即使是冰凍三尺的嚴冬,室內也會十分溫暖。它的另一個優點是屋內相互連通,“放大”了室內的使用面積,便於交往宴飲及進行祈福敬神的“薩滿”活動。同時,清寧宮的南北四扇大窗還用白色高麗紙糊在窗外,既美觀,又增加了室內的亮度。當然,也是為了防止冷風透過窗戶的縫隙進入室內,從而使室內更為保暖些。這也是“關東三怪”之一——“窗戶紙糊在外”的重要原因。
口袋房內,有南、西、北三面相接的“轉圈炕”,呈“[”形.一般稱之為“萬字炕”,民間俗稱為“彎子炕”.也有叫做“蔓枝炕”。南北兩面炕的長度與房間相等,稱為“連三大炕”。西炕與房間的寬度相等,炕上邊的西牆上安放著祭祀祖先的神龕,滿族民間稱之為“祖宗板”或“神板”。這也是典型的滿族居住風範。滿族人對“炕”十分重視。在冬季滴水成凍的東北地區,其居室必須具備禦寒的功能,於是他們就把這種“穿土為床,孕育熅火其下”的火炕做為室內採暖的主要設施。不只是夜晚就寢在炕上,每日三餐以至待客讀書宴飲等,也大多在炕上。
由於冬天多在室內活動以及需要取暖驅寒,這就需要炕具有足夠的面積,於是南、西、北三面相連的“彎子炕”就成為普遍採用的方式。三炕各有不同的使用習俗,南北炕也稱“對面炕”,是人們起居坐臥的主要場所。南炕因在南窗下,冬季陽光可直射其上,比較暖和,多是家中長輩和客人們使用;北炕冬季陽光不易直射,較為陰冷些,往往住晚輩或用來存放糧食;西炕最重要,滿族在西炕正中放置供祭祖宗的“神板”,因而神板之下的西炕就成了室內最尊貴的地方,只能在家祭時擺放供品和祭祀,平時不許隨意坐臥,更不許在上面任意跺踏或存放雜物,否則便是對祖宗的大不敬,會褻瀆神靈,要遭到懲罰和報應。在滿族人中,一直流行著一種觀念:家中所有的人在室內做任何事,都不應該對供在西牆上的“祖宗”有所隱瞞。為了便於讓祖宗時刻監督後世子孫的家居言行,因而有必要將室內設定得寬敞些。另外,為了更好地在家中舉行薩滿活動,也需要有一個寬敞的舞台。
由此可見,“口袋房”、“萬字炕”的設施布局,主要是為了擴大室內空間,滿足日常生活和祭祀典禮的需要。“口袋房”的開口為什麼要偏東而不偏西呢?這一是因為家庭的神位供在西牆,西牆必須處在居室之內,不能放在明間的“門房”里。二是因為女真人原始時代就有“拜日”的習俗,每天清晨要向東方升起的旭日虔誠行禮,故宮門多向東,以後改向南開門也因傳統偏東而設。“宮”其實是放大的“家”。滿語中“宮”的意思即是家庭的“家”,因此建築上的宮自然也被視為家,只不過它的主人是一國之君而已。清人關前,在建築上一直保持著濃郁的民族特點,人關後漸漸漢化,風格也迥異起來。這也是瀋陽故宮清寧宮中獨設“口袋房”和“萬字炕”的原因。

建築特色

口袋房口袋房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柜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裡。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