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髻

叢髻,指髮髻。髻,盤在頭頂或腦後的髮結。叢,聚集,許多事物湊在一起,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基本信息

拼音:cóng jì,髻與“吉”同音,四聲。
又有稱 髻叢

含義

指髮髻,古代婦女髮式。叢髻是把許多小髮髻滿頭裝飾,類似於掃鬧妝髻。王讜《唐語林》說:“唐末婦人
梳髻,謂‘拔叢’。以亂髮為胎,垂障於目。” 王建詩“翠髻高叢綠鬢虛”,見《全唐詩》五函五冊。元稹詩“叢梳百葉髻”,見《才調集》卷五。王詩、元詩中提到的叢髻,似與陝西西安郭家灘張堪貢墓出土的陶俑髮式相同。流行於中晚唐時期。後蜀 毛熙震 《浣溪沙》詞之四:“一隻橫釵墜髻叢,靜眠珍簟起來慵,繡羅紅嫩抹酥胸。”

唐代其他髮髻

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回鶴髻、愁來髻、拋家髻、倭墮髻、烏蠻髻、長樂髻、高髻、義髻、飛髻、錐髻、囚髻、閒掃汝髻、雙環望仙髻、垂鬟。牡丹頭、飛仙髻、凌雲髻、隨雲髻、百合髻、拋家髻、高椎髻、墮馬髻、丫髻、分髫髻、回鶻髻。同心髻,交心髻,鸞鳳髻,拋雲髻,慵來髻,拋家髻,拔叢髻,高髻,低髻,側髻,小髻,雲髻,花髻,鳳髻,雙環望仙髻,驚鶴髻,掃鬧髻、雙鬟,三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