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手術

反流性胃炎手術

鹼性反流性胃炎,多發生於胃大部切除術後1~2年,一般認為由於喪失了幽門括約肌,膽汁持續反流入胃,其中的膽鹽、溶血卵磷脂破壞了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氫離子大量逆向滲透,促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炎症、出血、糜爛等病變。其臨床表現為典型的三聯征:①劍突下持續燒灼痛,進食後加重,抗酸劑無效;②膽汁性嘔吐,吐後疼痛依舊;③體重減輕。此外尚有小量出血引起的貧血,胃液低酸或無酸等。嚴重者應手術治療。

簡介

鹼性反流性胃炎,多發生於胃大部切除術後1~2年,一般認為由於喪失了幽門括約肌,膽汁持續反流入胃,其中的膽鹽、溶血卵磷脂破壞了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氫離子大量逆向滲透,促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炎症、出血、糜爛等病變。其臨床表現為典型的三聯征:①劍突下持續燒灼痛,進食後加重,抗酸劑無效;②膽汁性嘔吐,吐後疼痛依舊;③體重減輕。此外尚有小量出血引起的貧血,胃液低酸或無酸等。嚴重者應手術治療。

疾病症狀

1、胃脹:腹部飽脹不適,上腹部疼痛和嘔吐膽汁。上中腹部疼痛的性質呈燒灼樣疼痛,進食後加重,常伴有噁心、嘔吐,吐出淡黃色的膽汁混合液。常混有食品。有的另有黑便、嘔血、體重減輕等症狀。。

2、胃燒心:中上腹持續燒灼感,亦可表現為胸骨後痛,餐後可加重,服鹼性藥物無緩解反而加重。

3、咽下困難。初期常可因食管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而出現間歇性咽下困難,後期則可由於食管瘢痕形成狹窄燒灼感和燒灼痛逐漸減輕而為永久性咽下困難,所替代進食固體食物時,可在劍突處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4、出血及貧血。嚴重食管炎者可出現食管黏膜糜爛而致出血,多為慢性少量出血,長期或大量出血均可導致缺鐵性貧血。

5、胸骨後燒灼感或疼痛。為本病的主要症狀症狀,多在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半臥位軀體前屈或劇烈運動,可誘發在服制酸劑後多可消失,而過熱過酸食物,則可使之加重胃酸缺乏者燒灼感,主要由膽汁反流所致則服制酸劑的效果不著,燒灼感的嚴重程度,不一定與病變的輕重一致,嚴重食管炎尤其在瘢痕形成者,可無或僅有輕微燒灼感。

手術方法

1.對畢羅Ⅰ式胃切除術後的反流性胃炎,可以拆除胃十二指腸吻合口,在胃與十二指腸之間間置一段長約16~20cm的順蠕動腸袢,抗反流效果好。也可以拆除胃十二指腸吻合口後,縫閉十二指腸殘端,重新建造一長約50~60cm長臂Rox-Y型吻合。

2.對畢羅Ⅱ式胃切除術後的反流性胃炎,如果輸入袢短於15cm或繫結腸後吻合者,可於輸入袢空腸近胃吻合處切斷,縫閉近胃側殘端,將輸出段空腸上提與輸入段空腸近十二指腸端作端側吻合。吻合口距胃殘端距離以50~60cm為宜。

如果原來術式繫結腸前吻合或輸入袢空腸長於20cm,可改行Tanner-19術式。即把輸入袢空腸段在距胃吻合口以遠10~15cm處切斷,把它的近胃側端與輸出袢相應距離行端側吻合。形成一環形吻合袢,再於距原胃空腸吻合口以遠60cm處的輸出袢空腸段上,與輸入袢空腸段近十二指腸側的斷端行端側吻合,即完成Tanner-19術式。

術後預防與平時注意

1、生活方面:在平時的生活中,患者需要保證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如果喜歡吃一些重口味食品的人,儘量選擇清單一點的食物。另外,還需要保證良好的作息習慣,不要經常性的熬夜。還有就是每天保證足夠的水攝入,保持人體水分充足。

2、改變不良習慣:一些人可能存在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如果存在的話,儘量少抽,爭取不抽。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成分,會使使館西段的括約肌處於鬆弛的狀態,從而加重返流的症狀。而乙醇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從而影響到正常的胃消化能力。

3、睡姿改變:一些人睡覺的時候喜歡雙臂上舉,或者枕於頭下,這樣會增加高胃內的壓力,從而增加反流的情況。

4、體重:如果提醒過於肥胖的患者,需要積極的進行減肥的工作,以免因為體積問題,從而造成反流的情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