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全球打擊系統

即時全球打擊系統

20年前,“全球即時打擊”只是美國軍方的一個構想;7年前,它成為美國的軍事規劃;到2010年,隨著“獵鷹”高超音速飛行器、X—37B空天飛機和X—51A“衝浪者”高超音速巡航飛彈相繼成功發射,美軍“全球即時打擊”正迅速從作戰理念向作戰能力轉化。新式武器被視為“徹底改變戰爭規則的工具”,給世界軍事作戰理念帶來重大影響。

即時打擊即時打擊
Prompt Global Strike (PGS),美國軍方發展的一小時內打擊全球任何地方的常規作戰系統。依託現有的前沿部署部隊、空軍遠征力量(48小時對全球任何地方作出軍事反應)和海軍航母作戰編隊(96小時對全球任何地方作出軍事反應),60分鐘內對全球任何地方進行打擊。 美國宣稱PGS主要是用於打擊無賴國家、恐怖組織可能掌握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首腦。但俄羅斯、中國的戰略力量同樣面臨威脅,且容易引起核大國衝突,因此在布希時期PGS被擱置一段時間。 歐巴馬政府認為PGS是替代核打擊的有效選擇,在提出“無核世界”的同時想要大力發展PGS。 2010年4月8日美俄簽署的消減戰略武器條約中,對核與非核彈頭的飛彈都進行同等限制,這是俄羅斯為防止美國變相增強打擊力而做的限制,美國進行了應允,但將繼續發展PGS。

運載工具

即時打擊即時打擊
高速運載工具是PGS的核心。美國構想的有以下幾種: 1、彈道飛彈,依靠洲際飛彈或潛射飛彈。 2、超高音速巡航飛彈,如波音的X-51 3、太空部署的武器發射平台,2010年4月22日美國同一天發射的HTV-2和X-37B都是進行的類此試驗。

相關問題

與PGS相關的美國軍事問題還有“獵鷹”計畫和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等。

最新進展

1、美國《連線》雜誌網站2010年4月27日報導,為“獵鷹”計畫而發射的HTV-2飛行器在發射9分鐘後失去聯繫。 2、2010年4月29日有中國媒體報導,中國空天戰機樣機成功首飛突破多項技術難題。

——“讀秒”時代戰爭

 

戰略目標

——為戰略威懾加上“雙保險”
 
美國軍方將“全球即時打擊”定位為“通過正確的組織、訓練與裝備,從‘開火’命令發出算起,1小時內,航空航天力量就可完成從拍照到向地球任何地方投下精確制飛彈藥的全套動作,並達到突襲與消滅大多數防衛力量的理想效果。”
 
按照美國官方報告的說法,發展“全球即時打擊”旨在為美國提供一種新的威懾力,以有效應對來自諸如恐怖分子的新威脅。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下令用“戰斧”巡航飛彈攻擊本·拉登,僅因慢了幾分鐘而功虧一簣。美軍一些高官認為,如果當時有“全球即時打擊”能力,就有可能避免“9·11”慘劇。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但美國的真實目的絕不僅僅是對付“基地”組織這么簡單。搶占軍事制高點、擴大21世紀的美國戰略優勢、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才是其發展此類武器系統的真實意圖所在。
 
歐巴馬政府多次宣布要把“全球即時打擊”發展為美國21世紀的戰略武器系統。從安全形度看,這一新的武器系統可以與美國現有的核武系統一起,為美國戰略威懾加上“雙保險”。美軍方一些人還認為,“全球即時打擊”由於使用了常規非核武器,可以看作是“具有道德力量的利器”,這一方面可以配合美國關於建立“無核世界”的政策宣示,另一方面也使美國的威懾手段有了更多選擇,由原來的核武器“獨當一面”擴展到可以根據目標有選擇地進行“定製”打擊。
 
 

理念變革

——陸海空天電網一體化聯合作戰
 
“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系統的建設,將為美國搶占太空這一未來的軍事制高點奠定基礎,更會使傳統的軍事作戰理念發生變革。
 
太空是人類作戰地域的“高邊疆”,由於得“天”獨厚,使其在奪取信息控制權、保持綜合優勢方面占儘先機。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將提高空間作戰能力作為其軍事轉型的目標之一,在國家立法、國防預算、作戰思想、編制體制、裝備建設上大力加強太空能力建設,美國“2006年國家空間政策”更是公然宣稱反對潛在對手“以敵對方式”利用外空,強調美國有權攻擊潛在對手的外空資產。
 
擁有太空優勢的美軍將無需預先派遣大量兵力進行全球部署,就可以直接從本土、前沿基地、海上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對目標實現精確打擊。面對這樣的戰爭情景,不僅傳統的作戰正面、作戰縱深、甚至作戰高度、作戰規模等作戰空間概念都將失去意義,而且傳統的作戰制權概念也將再次接受衝擊。作戰重心向近地空間和外太空的轉移,將使作戰原則、作戰方法,乃至整個軍事思想發生重大變化。
 
在未來戰爭中,沒有制天權,就將沒有制空權、制海權。制天權將成為戰爭主動權爭奪的主戰場。美國發展太空軍事力量的主要目的將不是征服外太空而是以天馭地,維持其全球霸權,太空武器作為對地攻擊平台對美國全球戰略和聯合作戰的影響將始終是美軍關注的焦點。海灣戰爭中曾大顯神威的空地一體作戰,將逐步演變成空天一體作戰。聯合作戰將加速向陸地、海洋、空中、外層空間、電磁和網路等全維空間發展,聯合作戰條令將再次被改寫,陸海空天電網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日可待。
 
 

作戰優勢

——為快速贏得戰爭提供保障
 
“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系統的問世,使傳統作戰中的時間概念受到嚴峻挑戰,瞬間決定戰爭勝負已不再是危言聳聽。
 
20年來稱霸戰場的美國“戰斧”巡航飛彈平均時速為880公里,而裝有超音速燃氣衝壓發動機的飛行器,均速將達到每小時6000至7000公里。太空飛行器運動速度動輒就達到5倍、7倍以致數十倍音速,且居高臨下便於瞄準射擊,不受地球曲率的影響,更不受地形的限制,從理論上,地球上任何目標也無法逃脫它的打擊。
 
在理論上講,在“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系統控制下,戰爭進程將不會用月、天來衡量,而是用小時、分鐘來計算。在太空戰中,太空飛行器之間的博弈更可能以秒和毫秒計算。未來戰爭中的時間因素將處於眾多作戰制約因素之首。
 
除時間優勢外,擁有“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系統的美軍,可以太空武器為突破口,憑藉其長射程高時速的優勢,有效應對敵方的反介入措施,對敵高價值目標或敏感目標實施“點穴”式斬首作戰,從而為後續軍事行動奠定基礎。(圖:4月5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X—37B空天飛機在改進型運載火箭的封裝室中等待發射。人民圖片)
 
 

打破平衡

——破壞“太空應被用於和平目的”準則
 
美軍發展“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系統,在本質上是塑造其全維軍事能力。從“獵鷹”到“衝浪者”,再到空天飛機現身,表明世界軍事技術正在進入一個跨越式進步的爆發期。從現在開始,曾經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各種新概念武器將陸續成為現實並投入實戰部署,具有實戰能力的天軍力量正在加速形成。
 
而軍備競賽與軍工產業歷來都是刺激美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發展昂貴的太空武器,美國一方面想像冷戰時期那樣拖垮潛在競爭者,另一方面試圖擴大自身的技術優勢,打贏與他國的“技術差”戰爭,並從中獲得巨額利潤。
 
但發展“全球即時打擊”武器系統將使世界變得更加不安全。亨利·基辛格曾說:“一個國家尋求絕對安全的作法對其它國家來說意味著絕對不安全。” 可以預見,“全球即時打擊”的實現必然會對國際安全態勢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這將打破現有戰略平衡,還可能引起國際社會對國家邊界認定的爭議,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它對“太空應被用於和平目的”這一國際準則的破壞。
 
 

四項缺陷

——只要能發現目標就會有對抗的辦法
 
“全球即時打擊”一直是美軍追求的目標。囿於技術手段的限制,以往美軍雖然有想法,但都無法實現。隨著航天技術特別是火箭發動機技術的發展,美軍正逐漸靠近一小時之內打擊在世界任何角落的目標。同時也應該看到,美國要真正實現“全球即時打擊”還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不論是X—37B,還是X—51都還僅僅是實驗產品,只能說初步驗證了技術可行性,離真正的實戰部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綜觀美國在空天系統的各種驗證飛行器,真正可裝備部隊形成戰鬥力的並不多。所以,該系統目前還並不具備實戰能力。其次,要實現“全球即時打擊”,對打擊目標的偵察、定位還只能依賴現有的偵察預警體系,實時跟蹤、系統融合和目標判定問題一時難以有效解決。只解決“拳頭”,不解決“眼睛”的問題,是無法進行全球精確打擊的。三是造價昂貴。即使這些空天飛機和高超音速的巡航飛彈比目前太空梭的投入產出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它們畢竟是高新技術的融合體,造價昂貴、維修保障困難。與現在使用的巡航飛彈、隱身戰鬥機相比,其作戰消耗仍是難以承受的。四是目標大,容易被發現。空天飛機是一種遠程的可重複使用的作戰平台,即使其大小只有太空梭的1/4,但仍然比彈道飛彈大得多。因此,雖然速度快但並不能完全隱身。在現代戰爭中,只要能發現目標就會有對抗的辦法。
 
 

三招反制

——新概念武器下的“無頭蒼蠅”
 
如何對抗“全球即時打擊”的空天飛機和高超音速巡航飛彈呢?一是及早預警發現並跟蹤。即使全球飛行只有一小時,但已經足夠被現在的遠程預警系統發現並跟蹤。只要具備了全球預警能力,空天飛機等高速作戰平台的飛行方向和目標就可以快速得到判斷,從而為攔截提供時間。二是實施太空攔截。具備外層空間的攔截能力,如對彈道飛彈的中段攔截能力,就可以對空天飛機實施攔截。彈道飛彈的飛行中段,速度快、真假目標多,攔截難度大,但空天飛機是一種飛行平台,在沒有投放所攜帶的飛彈、炸彈前,目標體積相對比較大,反而更容易攔截。三是利用雷射和微波等新概念武器。任何現代的武器系統,都離不開電子器件,空天飛機等高速飛行器更不例外。尤其是高度依賴這些電子器件和為其提供飛行的預警指揮控制系統,一旦這些信息系統失靈,空天飛機等就會變成“無頭蒼蠅”。利用空中的、地面的或者將來布設於太空的雷射、微波、離子束武器,完全可以有效地干擾、摧毀空天飛機和高超音速巡航飛彈的飛行環境,甚至直接摧毀空天飛機和高超音速巡航飛彈本身。
 
儘管美軍的太空飛行試驗還不具備真正的全球打擊能力,但它再次表明人類已進入太空武器時代。這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太空安全的擔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