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

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

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是當代世界著名社會學家卡斯特爾自1980年代以來,以其機敏和睿智,發現了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當代社會系統之重塑。

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述評

作者:謝俊貴

null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
【摘 要】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它正在塑造一種與過去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不同的人類社會文明。當代世界著名社會學家卡斯特爾自1980年代以來,以其機敏和睿智,發現了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當代社會系統之重塑,建立了功夫獨到的網路社會理論。本文介紹了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的形成過程、主要觀點和社會影響,並對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進行了一定的評述。

在我國社會學界,大凡接觸過城市社會學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卡斯特爾這個名字。人們通常把他稱為城市社會學家,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城市社會學的旗手。但是,人們卻較少知道卡斯特爾是一位造詣高深、影響廣泛的信息社會學家,網路社會理論的建構者和當代社會結構變遷與當代社會系統重塑之邏輯的揭示者。這並不是因為卡斯特爾的信息社會學研究成果不多,也不是因為卡斯特爾的名氣不大,而是因為我國對卡斯特爾其人其書介紹甚少。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紹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以饗讀者。

一、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的形成過程

曼紐爾·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s),西班牙人,1942年出生於巴塞隆納市的一個貴族家庭。他青少年時期聰敏過人,躊躇滿志,政治態度非常積極。在就讀於巴塞隆納大學期間,曾與其姐姐一同斷絕家庭關係而投身於反抗佛郎哥***政權的社會運動中。因為這種原因他曾被放逐,以致未能取得巴塞隆納大學的學位。後來他流亡到巴黎,於1965-1967年就讀於巴黎大學,師從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阿蘭?杜罕(Alain Touraine),併兼任巴黎大學高等實踐學院工業社會學研究室研究人員。1967年,他畢業於巴黎大學,獲巴黎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繼而留任巴黎大學南特校區社會學助理教授。1968年的"五月風暴",年輕氣盛的卡斯特爾再度捲入運動之中。這次他再度被放逐,只得轉赴加拿大。1969-1970年,卡斯特爾在加拿大的蒙特婁大學擔任社會學助理教授。1970年卡斯特爾又轉回到巴黎,爾後在巴黎大學高等社會科學院擔任副教授暨城市社會學研究室主任達10年之久。1979年,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之盛情聘請,卡斯特爾離法赴美,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系的社會學教授。此外,卡斯特爾還曾客座講學和學術訪問過馬德里、蒙特婁、哥本哈根、威斯康星、波士頓、南加州、香港、新加坡、台灣、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新西伯利亞、東京、巴塞隆納、日內瓦、墨西哥、智利等地的著名大學,擔任過國際社會學協會城市發展委員會的領導人、加利福尼亞大學西歐研究中心主任,是伯克利國際經濟圓桌會議的資深研究人員,古根漢(Guggenheim)會員。他還獲得過賴特?米爾斯獎(C. Wright Mills Award)、羅伯和海倫?林德獎以及馬德里地區政府頒發的都市計畫最佳論文弗蘭德斯獎。

卡斯特爾勤奮刻苦,在學術領域耕耘不止,即使在重病之中也不放棄學術研究。他發表過許多論著,僅著作就達20多部。主要的著作有:《城市問題:馬克思主義思路》(1972)、《帝國主義與拉丁美洲的城市化》(1973)、《城市、階級與權力》(1978)、《經濟危機與美國社會》(1980)、《城市與市民:城市運動的跨文化理論》(1983)、《高技術、空間與社會》(1985)、《西班牙的新技術、經濟與社會》(1986)、《信息技術、經濟重構與城市發展》(1988)、《信息城市:信息技術、經濟重構與城市區域化過程》(1989)、《世界的科技城:21世紀工業複雜性的構成》(與斯科特合著,1994)、《地區化與全球化:資訊時代的城市管理》(與博雅合著,1996),以及《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三部曲,即《網路社會的興起》(1996)、《認同的力量》(1997)、《千年的終結》(1998),等等。

卡斯特爾的學術經歷了兩個轉變過程。首先是他的研究範式的轉變。卡斯特爾的國際聲譽起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這實際上是他的研究範式轉變的時期。在此之前,卡斯特爾主要置身於歐洲社會的土壤成長,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所觀察的情況都是歐洲的,因而其所遵循的社會學範式主要是歐洲的經典社會學範式。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於當時世界性社會運動的蓬勃興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社會歷史變遷和學術理論反思等多重力量相互交織的影響,卡斯特爾集中精力,認真分析了當時歐美和世界的情勢,對社會尤其是城市社會進行了深入的思索。這時,他沿著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的批判理論思路,對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城市社會學的認識論以及社會學領域流行的經驗論和形式主義認識論方法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確立了唯物認識論的社會批判理論模型,從而實現了研究範式的轉變,並創立了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城市社會學流派和空間/都市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他在《城市問題:馬克思主義思路》一書中談到,他已實現了理論上的轉向(梁棟,2001)。後來,他在其《認識論實踐與社會科學》一文中,則更明確地表達了他所持的唯物認識論的社會批判理論範式(Castells and Ipola,1976)。卡斯特爾研究範式的轉變,使他形成了注重現實問題、開闊學術視野、創新社會理論、解釋現實社會的研究風格。這不僅是他在城市社會學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前提,而且也是他後來有可能轉向信息社會學研究,建構網路社會理論,深刻揭示當代社會變遷的技術邏輯的重要基礎。

卡斯特爾學術的第二個轉變是發生於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方向的轉變。在1980年代初期,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風暴席捲全球,迅速地衝擊著社會的各個領域,並引起了各種社會關係的變革,引發了社會結構的變遷。由於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風暴首先在城市生髮,城市便成了這場革命的首當其衝的承載者和承受者,因此,城市的信息化及信息化的城市社會變遷也是首當其衝的,並且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勢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注重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而且反應十分敏捷的城市社會學家的卡斯特爾,很快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迅即開始了他的信息城市理論研究和信息技術的社會學研究。又由於後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迅速,社會的信息化、網路化及其由此導致的全球化所導出的信息社會學課題越來越多,特別需要社會學家對其進行超越傳統社會學意義和視角的理論解釋,因而卡斯特爾進一步抓住機遇,大膽探索,進而突破了他的信息社會學研究的領域,開展了涉及範圍更廣、研究難度更大的網路社會理論研究。他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克服了病魔纏身的困難,並以提前退休而求專事信息社會學研究工作,就網路社會所涉及的諸種信息社會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終於1990年代末期出版了他的《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三部曲,形成了他的網路社會理論的基本體系。卡斯特爾在其1996年出版的《網路社會的興起》一書序言的開頭一句便說:"本書的寫作已達12年之久"(Castells,1996)。由此,我們可知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建構的艱辛歷程。

二、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的主要觀點

如上所述,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是卡斯特爾自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末期諸多信息社會學理論成果的集成,是卡斯特爾諸多信息社會學思想觀點的結晶。

這些理論成果和思想觀點首先體現在他自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中期所撰寫發表的諸多論著之中,後來則通過他撰寫《資訊時代》三部曲得以集結於《網路社會的興起》、《認同的力量》、《千年的終結》三卷書中,尤其是《網路社會的興起》這卷書中。這裡,筆者根據所及數據扼要介紹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的若干重要觀點。

null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
1.網路社會的基本性質

網路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這是作為網路社會理論必然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卡斯特爾作了這方面的回答:網路社會既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也是一種新的社會模式(Castells,1996:469)。

關於網路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卡斯特爾認為,我們的社會正經歷著一場革命,這就是信息技術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信息技術就象工業革命時期的能源一樣重要,它重組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根植於信息技術的網路,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技術範式,它使社會再結構化,改變著我們社會的形態。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資訊時代,或者說網路時代。"作為一種社會歷史趨勢,資訊時代占支配地位的功能和過程均是圍繞網路逐漸構成的"。"網路構成了我們社會新的社會形態"(Castells,1996:469)。

卡斯特爾給網路下了一個定義,他這樣說:"網路由一組相互連線的接點構成。"而接點到底是什麼,卡斯特爾說:"具體地講,依賴於我們所講的具體網路的類別"(Castells,1996:470)。比如說,在全球金融流網路中,它們是股票交易市場及其附屬的先進服務中心;在歐盟管制的政治網路中,它們是國家的內閣和歐洲的官員;在資訊時代的全球媒體網路中,它們是電視系統、新聞報導組以及產生、傳輸、接收信號的裝置等。卡斯特爾還說,由網路所界定的地誌學所決定的兩點(或社會地位)之間的距離(或互動的頻繁度),如果兩點是在同一個網路中的接點,就會比不屬於同一網路中的接點要小。另一方面,在一個特定的網路內,接點之間的流動沒有任何距離,或是相同的距離。這樣,對於特定點或特定地位來說,其距離(物理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將在零(對於在同一網路中的接點)和無窮大(對於任何網路外部的點)之間變化。由以光速運行的信息技術所規定的網路中內在的和外在的以及網路間的關係的建構,構成我們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過程和功能。網路是一個可以無限擴展的系統。在網路中,所有的接點,只要它們有共同的信息編碼(包括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成就目標),就能實現聯通,構成網路社會。卡斯特爾認為,從現在開始的社會就是一個由各種接點通過網路聯接成的網路社會。

自網際網路出現以來,尤其是全球信息網路出現以來,人們對此亦喜亦憂。喜的是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提高了人類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了人類生活的水平和質量;憂的是社會的信息化、網路化也會給人類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帶來衝擊。事實上,人們的喜是有道理的,憂也是有道理的。卡斯特爾指出,一個以網路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是高度動態的、開放的社會系統。在以網路為基礎而構成的網路社會中,社會生產關係不再是一種實際存在,資本進入了單純循環的多維空間,勞動力則由一個集中的實體變為差別極大的個體存在,網路社會的社會變革過程超出了社會和技術生產關係的範圍。從更廣闊的歷史前景看,網路化邏輯的擴散,實質上會改變生產、經驗、權力與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在網路中的現身和缺席,以及每個網路相對於其它網路的動態關係。網路社會代表著人類經驗的巨大變化,網路社會實際上也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我們必須直面這種新型的網路社會。

2.網路社會的構成模式

我們知道,工業社會的構成模式不同於農業社會的構成模式,這已是一種定論。那么,網路社會的構成模式如何呢?卡斯特爾認為,網路社會的結構不同於工業同的信息編碼(包括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成就目標),就能實現聯通,構成網路社會。卡斯特爾認為,從現在開始的社會就是一個由各種接點通過網路聯接成的網路社會。

卡斯特爾在其1997年出版的《認同的力量》一書中認為,信息技術革命已催生出一種新的社會模式,即網路社會。從現實的情況看,這種社會模式有其特徵,這就是經濟行為的全球化、組織形式的網路化、工作方式的靈活化、職業結構的兩極化(Castells,1997:354)。用目前流行的術語來講,這種社會模式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信息化模式。

關於經濟行為的全球化,卡斯特爾指出,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社會裡,其經濟形態與工業社會的經濟形態相比將發生轉變,這時將會出現一種以信息化、網路化、全球化為特徵的新經濟,其核心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生產力及對獲利能力的強調,脫離了工業經濟單一的生產力增長方式。所謂信息化是指一種"生產和管理的社會和技術組織的特殊形式,它通過對新的信息技術的運用而使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生產效率得以實現"(Castells and Yuko Aoyama,1994)。信息化不只 是指信息產品本身生產的大量擴展,更是指生產技術與管理方式適應信息技術的變化而產生的變革,這種變革能夠提高經濟中各個生產領域的生產力。信息化因其以信息技術為基礎而形成新的技術範式,這將使得成熟工業經濟所蘊藏的生產力得以全面釋放。網路化使信息技術產業逐步圍繞著網際網路組織起來,成為整個經濟新技術與管理專業知識的來源,生產力增長主要依賴於網路的發展和運用。全球化則使得金融、貿易、生產、科技在全球範圍內展開,對專有勞動的強調使得勞動也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梁棟,2001)。

關於組織形式的網路化,卡斯特爾認為,由於技術具有相互依存、不斷累積和不可逆轉的特徵,從而會影響生產過程的性質、結構和組織。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的比較已經表明了這一規律。在網路社會裡,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的企業組織改變了其組織形式,以適應快速的經濟技術變化(Castells,1996:164)。網路企業組織對傳統的科層組織形式的改造,使企業組織由工廠化時期的大量生產轉變為彈性生產,或者說從"福特式"生產轉變為"後福特式"生產也即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從事生產(Castells,1996:154)。尤其是信息產業或網路產業,是更具彈性的一種產業,它的生產彈性更大。新的管理方式則更強調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的各種聯繫、協作和合作關係。企業組織在管理流程上呈現出水平化,同時向下拓展出企業網路,所有這些都建構著某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正因為如此,在網路社會的新經濟中,傳統的大型企業由於制度僵化而面臨許多危機和挑戰,而一些中小型企業則由於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廣泛的關係網路而更加具有活力。可以說,中小型企業是更能適應國際經濟彈性生產體制的組織形式(Castells,1996:156)。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卡斯特爾的這種分析是非常到位的。

有關工作方式的靈活化,卡斯特爾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在網路社會裡,以信息為基礎的生產必然引起產業內部明顯的技術和社會勞動分工,這種技術和社會勞動分工必然導致產業內部的生產分割,這就帶來了勞動空間的分工以及不同生產工序的分割式分散化。同時由於以信息為基礎的生產是注重過程的產品的生產,因而生產工序不受制約,而且信息處理設備的使用又允許生產過程的分離,這樣,勞動空間的分工以及不同生產工序的分割式分散化也成為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非常靈活,而且也允許人們的工作方式非常靈活。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網路社會中的人們更多的是運用信息化手段參與生產和工作的,因此,他們在什麼地方工作,在什麼時候工作,為幾家企業工作等,都具有極大的靈活性。

勞動的過程是社會結構的核心(Castells,1996:201)。卡斯特爾對勞動就業與社會結構問題的研究十分重視,他研究了信息化範式中的勞動過程,並預計了網路社會就業結構的兩極化分化問題。他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就業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農業、製造業中的就業人口將日益減少,社會服務行業將日益興起,對高級人才與簡單勞動者的需求必定同時增加,社會的職業結構將會呈兩極化發展。在信息技術範式的勞動過程中,就業者將會被區分為網路工作者、被網路聯接者、網路之外的勞工(Castells,1996:244)。此外,還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是,在信息化或者網路化的社會中,信息技術將變成勞動過程的關鍵組成部分(Castells,1996:243)。它會導致出現這樣一種新的分工,這就是人類本身主要從事知識和信息的生產,而實際產品的生產則通過生產的高度機械化和自動化由"工具"來完成。這時,工業社會的社會分層似乎對上述情況不再起多大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當代社會需要一種新的標準來劃分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層。否則,我們很難真正認識和把握當今和未來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變遷。

3.網路社會的特殊功能

網路社會是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大為不同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它是基於信息技術所構建的網路而聯接成的社會系統。這種社會系統具有著其它社會系統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卡斯特爾自1980年代初期起即開始考察這種特殊社會系統的特殊功能。他所論及的網路社會的特殊功能主要是:

(1)網路社會產生信息主義精神。筆者認為,所謂信息主義,是指以崇尚信息技術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其它各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把知識和信息視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其它各方面發展和變革的基礎,把社會的信息化看作社會發展的主導趨勢和基本動力的思想觀念。卡斯特爾在與博雅合著的《地區化與全球化》一書中說:20多年以來,一種新的技術範式已經出現,我們稱之為信息化範式。(Borja and Castells,1996:8)卡斯特爾是一個信息主義者,他試圖超越"通常"的社會研究,發掘新興社會秩序的完美主題和形式(安迪生,2001)。在《資訊時代》三部曲中,他依據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框架,討論了信息主義與信息主義精神的問題,建立了信息資本主義理論。卡斯特爾認為,網路根植於信息和信息技術,而信息和信息技術衍生信息主義。信息主義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普遍範式,它使資本主義社會重構,形成信息資本主義。

作為當代社會普遍範式的信息主義,在卡斯特爾看來,它不僅理所當然地存在,而且由於信息技術在當代新技術革命中的核心地位,使信息主義範式在這一社會中泛化了,熔鑄在具體的社會系統中。正因為如此,他把這一範式歸納為五個方面的特徵,即:信息就是原材料;新技術的影響具有普遍性;任何採用這些新的信息技術的系統或關係集都具有網路化邏輯;信息主義範式以彈性為基礎;特定技術將合為高度整合的系統。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主義範式實際上就是全面性、複雜性、靈活性與網路化等特性綜合而成的一種意識形態或文化。

對於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理論,卡斯特爾認為,它在工業社會中是有解釋力的,但在網路社會中就有其局限性了。他說,在信息化條件下,社會由獨立個體追求金錢、權力、幸福或效益而推動的舊秩序,正在為新秩序所取代。無所不在的網路使決心、行為和積極性都變得空前活躍,已成為新秩序的焦點。他進一步表示,如果社會網路開始控制交易和生產,如果網路質量決定人們彼此信任和相互協作的程度,那么人機結合就會具有全新的意義。他預示,21世紀正是一個由網路構建的具有全新意義的社會,21世紀的資本主義精神來自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空間,21世紀的資本主義應該是信息資本主義。基於此,卡斯特爾還對信息資本主義進行了研究(Castells,1996;1997;1998)。

(2)網路社會構成新的社會時空。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的物質層面。卡斯特爾對社會時空問題一向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早年的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就對社會時空多有涉及和討論。他在《信息城市》一書中認為,與歷史相適應的技術變革正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基本範圍:時間和空間,也就是增加了人們工作時間中的生產力,並且消除了空間上的距離。在信息技術範式的綜合影響下,時間和空間兩者都在發生轉變。時間和空間的這種變化,不是別的事物在起作用,而是信息技術在起作用。在城市的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是有力的工具。卡斯特爾強調,新的信息技術的確"對社會"有著"某種基本的影響,並因而對城市和地區有著基本的影響"(Castells,1989;斯特爾,1998)。

在對網路社會的研究中,卡斯特爾從先進服務、信息流動與全球城市,新的產業空間,城市的終結,信息城市,空間社會理論與流的空間理論,流的空間與地方未來的一種否定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空間和時間在較大程度上是圍繞著流的空間和無時間之時間轉變著和組織著的。

(3)網路社會促成信息城市出現。卡斯特爾一貫致力於"建立一個好城市的理論與一個城市的好理論"(Castells,1983)。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的城市社會學研究,使他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城市社會學家,一個好城市的理論與一個城市的好理論的建構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卡斯特爾對信息化與現代城市的課題十分感興趣,他提出了信息城市的概念,建立了信息城市理論。這一理論後來成為他的網路社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已寫入到他的《資訊時代》三部曲中。

卡斯特爾說:"資訊時代正在展現一種新的城市形式,即信息城市"(Castells,1996:398)。信息城市是信息經濟的集聚地(Castells,1989)。信息城市的興起不是通過某種模仿就能形成的,信息城市的出現有其特殊的規律。正如工業城市不是曼徹斯特在世界範圍的複製一樣,正在出現的信息城市也將不是"矽谷"的複製,洛杉磯還只是洛杉磯。卡斯特爾認為,由於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圍繞網路組織起來和部分地由流的空間組成的特性,使信息城市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個過程,一個以流的空間的結構性支配為特徵的過程。信息城市是社會信息化的體現。

null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
卡斯特爾分析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力量基礎,構造了所謂"發展的信息模式(Information mode of development)",並認為所謂的世界城市就是他所說的信息城市(鄧靜、孟慶民,2001)。他指出,在資訊時代開始時,作為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的技術、社會和空間的相互作用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城市-區域"過程,信息城市的興起成為一種必然。在這個"城市-區域"過程中,信息流空間正逐漸取代城市空間。信息流空間也具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即網路。在信息流空間中,新的產業和新的服務性經濟根據信息部門帶來的動力運行,然後藉由信息交流系統來重新組合。由於信息沒有空間特徵,信息技術也使得地理摩擦幾乎為零,因此,世界經濟當然會由地方空間轉向流的空間。這時,新的專業管理階層控制著城市、鄉村與世界相互聯繫的專用空間,生產與消費、勞動與資本、管理與信息之間發生著新的聯繫,從而創造出新的國際經濟。這就是信息技術使得信息空間成為不可逆轉的經濟和實用組織的空間邏輯,也就是網路社會信息城市得以出現的技術邏輯。

(4)網路社會形成新的社會認同。卡斯特爾在《資訊時代》三部曲中探討了社會認同的問題,尤其在《認同的力量》一書中更是集中討論了社會認同從瓦解到新生的分化與整合過程。他指出,進入資訊時代,工業時代的社會機制開始失去其意義和功能,財富、生產及金融的國際化使人們普遍感到不安,他們無法適應企業的網路化和工作的個體化,況且又受到就業壓力的挑戰;大教堂逐步的世俗化使其失去大部分的功能,它們不再能提供心靈的慰藉和真實而神聖的東西;家長制家庭的危機也使文化的傳承失去了有序性。這時,個人不再有安全感,因而人們只有另選途徑去尋求新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時代里,人們的認同感普遍缺乏,他們不再把社會看作是一種有意義的社會系統。

卡斯特爾在比較工業社會與網路社會的社會認同感形成和變化的過程和機理後說,在工業化時期,合法性的認同感構成了一個社會,後來這種認同感的瓦解又導致了個體主義的產生。所以,在網路社會裡,對認同感的抵制同個體主義一樣深深地浸入在社會機體之中。但是,由於人們抵制這種認同感,反對被剝奪經濟、文化和政治權利的公民卻趨向於形成一種新的小區認同感。因此,這個世界上不僅有國家機制、全球網路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還有在抵制認同感基礎上所形成的小區。

卡斯特爾表示相信,雖然網路社會中的人們缺乏認同感,但是,網路化卻有助於減少人們對認同感的抵制,有助於社會機制的重建。這是因為,網路是一種偏離中心的組織和干預形式,它不只是為了組織活動和分享信息,它還是文化代碼的真正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很少來源於步調一致的戰略和整齊劃一的行動,很少由一個中心來決策,但通過多種形式的網路處理後,社會將逐漸形成新的社會認同感(崔國保,1999:234)。卡斯特爾的上述觀點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認真思考的。

三、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的簡要評說

從技術理性的角度對網路社會進行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甚至哲學的思考,是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研究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正因為如此,卡斯特爾不僅對網路社會的形成和崛起的過程作了描述,而且從更高的層次上揭示了網路社會之結構、網路社會之變遷的技術邏輯。卡斯特爾對信息社會的研究涉及領域比較寬泛,研究課題非常新穎。尤其是他對網路社會的理論研究,更是令人欽羨不已。他的《資訊時代》三部曲自1996年開始出版以來,就一直受到許多社會學家的關注和重視,許多社會學家通過在學術刊物上、網際網路上發表文章,對其進行了廣泛的介紹和高度的評價。這些評介對我們深入地研讀卡斯特爾的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作用,同時也對我們進一步地了解卡斯特爾的學術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概括地講,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具有如下方面的特色:

1.注重現實問題。卡斯特爾自1970年代初期研究範式發生轉變以來,一直遵循唯物認識論的理論範式從事社會學的研究,因而,注重研究現實社會問題成為他學術理論的一個鮮明特色。這一特色也同樣體現在他的網路社會理論的研究之中。如果我們不了解西方信息化、網路化在目前的實際發展狀況,也許我們並不能作出如此結論,甚至可能認為卡斯特爾是在不著邊際、想入非非地胡謅一氣。事實上,當代西方的信息化、網路化進程已遠比我們根據對我國信息化、網路化進程的了解的推測要發達得多。象卡斯特爾所提到的一些重要問題,在西方都可以找到具體的事實依據。況且卡斯特爾是通過大量的調查,包括許多的親自觀察而進行這一方面的研究的。他的《資訊時代》三部曲的寫作,其基礎就是196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的許多具體的事實。美國依利諾斯大學教授安東尼?奧魯姆(Anthony M. Orum)認為:"他的一般討論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世界在1960年代後期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資訊時代。由於三個獨立的歷史事件的'巧合',它偶然地出現了。這三個獨立的歷史事件是:信息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央集權下的經濟統制的衰落,尤其是蘇聯東歐的解體;一整套社會運動的興起,從女權運動到環境運動,都基本上是為它的參加者和聽眾尋求認同和創造新的認同。這三個獨立的歷史事件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當然它們或多或少是同時發生的。"奧魯姆具體介紹說:"三部曲第一卷討論網路社會,並試圖說明藉由網路媒介的資本主義信息化的資本主義勞動的新時代和新類型如何。""第二卷研究正在發生的文化現象和大的變化,最後討論了許多不同的文化運動。""第三卷考察了大的民族國家或中央集權下的經濟統制問題,以及在它們的主權中的衰落問題。"奧魯姆還提示:"我相信,這部書,這個三部曲,應該為任何想了解現在正在發生的並可能最終把我們帶入另一個世界的全球劇變的社會學家閱讀,為我們每一個人閱讀"(Orum,1999)。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說:"這是社會與經濟方面十分重要的作品,或許是迄今還未有人寫過的針對當前社會世界中正在進行的不尋常轉化之最有意義的嘗試"(Giddens,2001)。我國專文評析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的興起》一書的作者梁棟先生指出:"本書並不是追崇時尚的應景之作,其所要分析的正是日漸明顯的新社會結構。在書中,卡斯特爾教授勾勒了網路社會的內在結構、邏輯關係,顯示出網路社會的一幅完整圖解"(梁棟,2001)。由此可見,卡斯特爾確確實實是非常注重對當前現實問題的研究的。

2.超越已有理論。對信息化、網路化及信息社會、網路社會的研究,在卡斯特爾之前,已有不少學者為之。象美國的丹尼爾?貝爾、阿溫?托夫勒、約翰?奈斯比特、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日本的森田米津、山界屋太一,法國的西蒙?諾拉與阿蘭?孟克,加拿大的尼科?斯特爾,英國的威?約?馬丁等,都對此作過研究。其中丹尼爾?貝爾建立了"後工業社會理論";阿溫?托夫勒提出了"超工業社會理論"; 約翰?奈斯比特提出了"信息社會理論";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提出了"數位化生存理論";森田米津首提"信息社會"一詞,並對信息社會的特徵進行過討論;山界屋太一建立了"知識價值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大都早於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並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了信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象丹尼爾?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理論", 山界屋太一的"知識價值理論"等,還真真實實是一種信息社會理論。但是,這些理論大多是屬於未來主義的信息社會理論,是對他們當時所處時期之未來信息社會的一些預測,而不是對現實的、具體的信息社會的一種解釋。而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不同,他的研究對象是現實具體的信息社會和現實具體的網路社會。卡斯特爾真正在著述之先具體看到了社會信息化和社會網路化的具體過程,看到了社會信息化和社會網路化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其它各方面的具體影響,因此,他對已有理論的超越首先在於他的現實的社會理論對預測性社會理論的超越。另一方面,卡斯特爾還提出了理論色彩十分濃重的學術概念和理論範式,如信息主義、信息主義精神、信息資本主義等概念和網路社會的信息技術範式,揭示了當代社會文明和社會變遷的信息技術邏輯及網路邏輯。他還依據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信息主義與信息主義精神、信息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理論。正因為如此,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評價卡斯特爾的《資訊時代》三部曲時說:"我們正處於劇烈、迷惑的轉變時期,或許代表著在整個工業年代之後已經前進移動的信號,然而在此卻充斥著對信息社會軟弱無力的描述,以及對後現代主義和大量社會詮釋的空虛描述。

由此可知,曼紐爾?卡斯特爾的三卷作品試圖描繪出資訊時代社會與經濟的動力重要性,他絕對可與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相媲美"(Giddens,2001)。卡斯特爾的導師、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教授阿蘭?杜罕認為:"卡斯特爾之傑作重新發現了現代社會科學最高的野心,發現以新技術與經濟文明所產生的社會、文化與心理轉化來替代對人性的研究"(Touraine,2001)。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學教授戈斯達?埃思平?安迪生指出:"被稱為'當代的馬克斯?韋伯'的卡斯特爾,其關於網路社會的著作引起極大反響。無疑他試圖超越'通常'社會研究,發掘新興社會秩序的完美形式和主題"(安迪生,2000)。

3.引起重大反響。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新出現的一種信息社會學理論,這種信息社會學理論一經問世,便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而深刻的學術和社會反響。這種反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得到了世界範圍的許多社會學家的關注和好評。如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阿蘭?杜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學教授戈斯達?埃思平?安迪生、美國依利諾斯大學教授安東尼?奧魯姆、原國際社會科學學會會長、現任巴西總統的聖保羅大學教授費南多?H?卡多索等國際著名社會學大師都對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及其著作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和推介。費南多?H?卡多索(Fernando H?Cardoso)說:"一部傑作,揭露當代文明系統之邏輯,釐清信息化社會之意義,本書對社會科學造成巨大的影響"(Cardoso,2001).阿蘭?杜罕認為:"本書將成為21世紀之經典"(Touraine,2001)。我國較早關注並介紹卡斯特爾網路社會理論的學者崔國保博士認為:"卡斯特爾的這三本書對資訊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動態進行了總體敘述,分別從信息技術革命、信息化經濟和全球化的過程、全球經濟的文化、習俗和組織、工作和就業的轉變等方面探討在網路社會中出現的有別於以往的新的形態,並提出了一些富有創見的建議。他的學說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崔國保,1999)。第二,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著作還得到了出版界的青睞和出版傳播。例如,卡斯特爾的《網路時代的興起》一書,1996年由Blackwell Publishers Ltd首次出版後,十分暢銷,於是該出版商於1997年重印三次,1998年又接著重印了三次。此外,世界其它國家的出版商也紛紛要求翻譯出版該書。我國社科文獻出版社最近也在組織翻譯出版該書。從目前的情況看來,該書在我國很有熱銷的希望和可能。我們可以這樣說,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是世界上目前影響最大的信息社會學理論之一,而他的網路社會理論方面的著作也是世界目前影響最大的信息社會學著作之一。

當然,卡斯特爾的網路社會理論也不是十全其美的。首先,卡斯特爾雖然注重概念的創新,這是一件好事,但他所採用的某些術語有時顯得比較模糊,不易為人理解。例如,信息主義、信息主義精神、信息資本主義、信息城市、流的空間、無時間之時間這些詞語,在卡斯特爾那裡,就不完全是一些經過明確定義的概念,在嚴格意義上它只是一種抽象的說法,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意義上的表達。其次,卡斯特爾雖然研究了資訊時代或者說網路時代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問題,但它進行分析研究的視角有時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而不完全是一種社會學的研究視角。正因為如此,他所探討的問題不少是資訊時代或者說網路時代的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問題。再其次,卡斯特爾雖然對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進行廣泛的研究,但他的主要著眼點和著力點卻在城市社會。卡斯特爾除了是一個信息主義者之外還是一個城市主義者,他最為了解的是城市,最為關注的是城市,他的理論中飽含"城市中心論"的思想觀念,這與他早年專事城市社會學研究不無關係。最後,卡斯特爾雖然是一位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社會學家,但其思想觀念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是有較大出入的。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研究卡斯特爾的信息社會理論和網路社會理論的時候,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

重要參考文獻:

1. Castells, M. And Ipola, E. 1996,Epistemological Practi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Economy and Society,Vol.5.No.2
2. Castells, M. 1977,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London: Edward Arnold
3.Castells, M. 1983,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Castells, M. 1985,High Technology, Spaced and Society.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5.Castells, M. 1989,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M].Oxford: Blackwell
6.Castells, M. and Hall P.1994,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London: Routledge
7.Castells, M. and Yuko Aoyama,1994, Paths towards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G--7 Countries, 1920-1990.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133,No.1
8.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9.Castells, M.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10.Castells, M. 1998, End of Millennium. Oxford: Blackwell
11.Borja, J. and Castells, M. 1997, Local and Global: The Management of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Earthscan
12.Orum, A. 1999, The Review on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3: End of Millennium. Contemporary Sociology,(1)
13.Giddens,A. Cardoso,F.H. Touraine,A. 2001,http://cnurl.sina.com.cn/
14. (加)戈斯塔?埃思平?安迪生. 2000,論兩種社會的社會學研究. 國外社會科學文摘,(9)
15.(加)尼科?斯特爾. 1998,知識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6.崔國保.1999,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崔國保.1999,媒介變革與社會發展.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8.鄧靜、孟慶民.2001,新城市發展理論述評.城市發展研究(1)
19.黃少軍.1999,服務業與經濟成長.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梁 棟.2001,為資訊時代命名.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
21.閻小培.1999,信息產業與城市發展. 北京:科學出版社
22.文軍,1999,90年代西方社會學視域中的全球化理論評析,廣州:開放時代,(5)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社會學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