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臨床技能訓練中心

南通大學是省屬地方綜合性大學,1912年由清末狀元、民族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立。學校是1981年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200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聯合培養博士生單位,是教育部2007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2009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在近百年醫學教育歷程中,為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學校積極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評價、質量控制等方面,全方位地推動臨床實踐教學改革,先後培養出了樊嘉、湯錦波、趙強……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醫學專家和傑出人才。南通大學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繫南通大學目前規模最大、設備先進、教學效果良好、研究成果豐碩的綜合性實驗教學中心,是江蘇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南通大學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奠基階段(2002年之前)
醫學教育是南通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醫學是南通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其前身為成立於1912年的南通大學醫科。學校創立初期,
張謇
先生從日本重金聘請外科學和內科學教授,幫助建立了南通大學醫科的外科學總論實驗室、診斷學實驗室,成為我國最早開展臨床技能訓練的學校之一。經過數代人的努力,融入南通大學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的外科學總論實驗室和診斷學實驗室在實驗設備、實驗室環境、教學模式和教學質量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2000年,外科學總論實驗室以A級通過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教學實驗室評估;2002年外科學總論被評為江蘇省高等院校優秀課程,其改革成果向全省推廣。2001年到2003年間,根據臨床實踐教學的需要,學校系統建設了內科學實驗室、外科學實驗室、婦產科學實驗室、兒科學實驗室、急救醫學實驗室、眼科學實驗室、耳鼻喉科學實驗室、康復醫學實驗室、護理學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以及醫學影像學實驗室,使臨床技能訓練的軟硬體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
發展階段(2003年~2005年)
經過建設,南通大學醫科的臨床技能訓練環境與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但與現代臨床醫學教育發展的要求還尚有差距;尤其是實驗室隸屬於各臨床教研室,實驗課程由教研室安排,地點分散,設備共享程度低,無專職實驗教學管理隊伍和教師隊
伍。我們逐步認識到,這樣的臨床技能訓練格局,不利於獨立發揮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不利於培養臨床技能紮實和具有創新意識的臨床醫學人才。因此,在充分調研和比較國內外臨床實踐教學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2004年南通大學提出並實施臨床實踐教學機構改制重組、集中建設、獨立運行的重大舉措,專門辟出一座建築面積約6600m的大樓作為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實驗用房,將實驗室從教研室分離後集中到該大樓,建設了涵蓋診斷學、外科學總論、醫學影像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急救醫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康復醫學、護理學等學科的現代化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組建了專職實驗教學管理隊伍和專兼職相結合的實驗教師隊伍。學校將中心定位為進行臨床技能教學、培訓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隸屬於學校統一管理、從事臨床實踐教學、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實體,採用人、財、物獨立運行機制。
臨床技能訓練中心成立以來,共投入資金3900萬元(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實驗室專項建設經費1650萬元,江蘇省高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項目資金200萬元,學校投入800萬元,附屬醫院投入1250萬元)用於中心的進一步建設。以醫學影像學實驗室為例,目前擁有全新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系統、惠普(HP)圖形工作站和美國3D-DOCTOR三維醫學圖像處理軟體、高解析度讀片技能訓練系統等設備。高解析度讀片技能訓練系統已與附屬醫院的醫學圖像存儲與通信系統(PACS)實現聯網,作為終端用戶直接調用醫院PACS中的影像資料,從而構建了網路化、數位化的醫學影像判讀技能訓練環境。圖形工作站和三維醫學圖像處理軟體則可實現CT或MRI序列圖像的三維重建,用於疑難病例影像診斷和外科手術計畫評價等。另外,擴建後的外科學總論實驗室建有多間手術室、冷熱水供應系統和中央集中空調系統,擁有數字錄像、電子監控、實時轉播、手術過程回放等系統,可以滿足200人同時進行技能訓練。為了跟蹤外科領域前沿,中心還新組建了微創外科實驗室,科學地將實踐教學劃分為心理訓練、模擬訓練、臨床訓練三個階段,將微創外科人才的培養在標準、科學、效率層面上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急救醫學實驗室專門購置了智慧型型高級綜合模擬人ECS,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利用配套的計算機工作站,模擬出“病人”、病種及病情。利用ECS,教師系統地講授和考核學生觀察模擬人的主要生理指數的變化, 準確、及時地分析和判斷病情的成因,並在短時間內生成和實施相應的臨床診治方案,可滿足受訓人員面對各種臨床危重症環境下的專業模擬訓練需要。
改革與創新階段(2005年至今)
臨床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從臨床技能與臨床思維兩個方面培養醫學生的臨床
能力。充分發揮中心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的作用,關鍵在於能否形成適應現代臨床實踐教學需要的教學理念與改革思路。在規模化建設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基於“一個中心、兩種環境、三大平台、四項要求”,構建多學科綜合優勢支撐的臨床技能訓練教學體系,用最最佳化的教學師資和技能訓練環境及條件,著力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實現高質量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驗教學理念
“一個中心”:以臨床能力培養為中心;“兩種環境”:臨床模擬環境和臨床真實環境;“三大平台”:基礎技能訓練平台、專業及綜合技能訓練平台、臨床技能考核平台;“四項要求”: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紮實,態度嚴謹與方法科學,具備醫學人文精神與批判性思維,早期接觸臨床、科研和社會。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已經擁有優良的教學環境和先進的教學設備,目前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實驗用房使用面積約4615.4m2,實驗儀器設備1190台(件),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623.63萬元優良的實驗教學條件,加上一支由專職教學管理人員、專兼職教師組成的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提高臨床實踐教學質量,培養醫學生的臨床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心目前承擔38門課程的448個技能訓練項目,教學任務飽滿,實驗教學人時數每學年大於16萬。中心所開出的技能訓練項目能夠反映本學科實踐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成果,體現出新技術和新方法等現代手段的套用。中心的發展得益於學校強有力的學科支撐,相關學科中現有省級重點學科2個,江蘇省高校建設重點學科1個,江蘇省十大“臨床醫學中心”1個,省級醫學重點學科3個,江蘇省臨床醫學重點專科8個(附屬檔案1)。近五年,中心教師承擔3項國家和省部級教學研究課題,28項其他課題;獲25項教學成果獎,其中5項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9篇;主編出版各類教材52部、自編12部;擁有省級精品課程3門。中心教師承擔國家級科學研究課題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畫子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子課題、國家十五攻關課題子課題);省部級科研課題18項;省廳級科研課題50項;其他科研項目117項,科研經費816.1萬元;獲得146項科學成果,其中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項;獲得國家專利18項;發表科研論文600餘篇,其中SCI論文99篇,中華系列論文183篇。
中心現已成為一個融多學科、多功能、開放性、網路化等特點的現代化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以集約化方式統一管理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全面培養醫學生的臨床能力,是我校臨床實踐教學的樞紐和核心基地,並在省內外起到良好的臨床實踐教學示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