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蠻國

其年十月。 其年十二月。 十二月。

《 唐會要》記載:南詔蠻。本烏蠻之別種也。姓蒙氏。蠻謂王為詔。其先有六詔。各有君長。蒙舍龍世長蒙舍州。高宗時。細奴邏來朝。開元二十六年。封其子皮羅閣越國公。賜名歸義。其後以破西洱蠻功。敕授雲南王。歸義漸強。五詔浸弱。劍南節度使王昱受其賂。迸六詔為南詔。歸義日以驕大。每入覲。朝廷亦加禮。天寶七載。歸義卒。其子閣羅鳳立。與節度使鮮于仲通不相得。雲南太守張虔陀復私其妻。九載。因發兵反。鮮于仲通為南詔所敗。自是南詔北臣吐蕃。十二載。復征天下兵。俾李宓將之。復敗於太和。寇陷嶲州及會同軍。大曆十四年十月。吐蕃率南蠻眾十萬眾來寇。一入茂州。過汶川及灌口。一入扶文。掠方維白壩。一入黎雅。過邛。連陷郡邑。乃髮禁兵四千人。及幽州兵馬五千人同討。大破之。
貞元十年三月。劍南節度使韋皋奏。雲南蠻王異牟尋。領部落兵馬破吐蕃。並收鐵橋以來城壘一十六。擒吐蕃王五人。歸降百姓一十二萬人。約計三萬餘戶。大小城一十六所。敕旨。宣付所司。其年七月。詔賜南蠻異牟尋。鑄印一用黃金銀為窠。其文曰。貞元冊南詔印。先是。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奏。南詔前遣清平官尹仇寬獻所授吐蕃印五。二用黃金。今賜印請以黃金。從蠻夷所重。從之。九月。南詔又使蒙湊羅棟及清平官尹仇寬來獻鐸槊浪人劍及吐蕃印八。湊羅棟。異牟尋之弟也。既朝見於麟德殿。上所賜賚甚厚。其年十月。以南詔朝貢使尹仇寬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其餘授官各有差。至十一年九月。南詔異牟尋獻馬六十匹。至十二年。韋皋奏。於雅州會野路招受得投降蠻首領高萬唐等六十九人。蠻約七千戶二萬口。其萬唐等先授吐蕃金字告身十五片。至十四年十二月。南詔異牟尋遣酋望大將軍王丘等各賀正。兼獻方物。至十九年春正月癸丑朔。上御含元殿。授南詔朝賀使楊鏌龍武試太僕少卿兼御史。授黎州廓清道蠻酋領襲恭化郡王劉志寧複試太常卿。
永貞元年。南詔遣使趙迦寬來赴德宗山陵。元和二年八月。授南詔使者鄧傍傳試殿中監。其年十二月。復遣使朝賀。三年十一月。以南詔異牟尋卒。廢朝三日。辛未。以諫議大夫段平仲兼御史中丞。持節充冊立南詔及弔祭使。仍命鑄元和冊南詔印。司封員外郎李逢吉副之。至四年正月。以太常卿武少儀兼御史中丞。充冊立及弔祭使。先是。諫議大夫段平仲充使。朝廷以為諫官不合離闕。因罷平仲使。少儀遂有是行。冊異牟尋之子驃信笪蒙閣勸為南詔王。七年十二月。南詔遣使朝貢。十年十一月。南詔蠻使楊還奇等二十九人來朝。至十三年四月。劍南西川節度使奏。南詔請貢獻助軍牛羊奴婢等。上發詔褒之。不令進獻。太和三年。宰臣杜元穎鎮守西川。以文儒自高。不練戎事。南蠻乘我無備。入寇黎州。牧屢陳。皆不信之。十月。黎州陷。十一月。犯我西川。驅劫玉帛子女而去。即日。鄰境以狀聞。上大怒。貶元穎為韶州刺史。丁卯。又貶為循州司馬。命東州節度使郭釗代焉。明年春正月。其王蒙嵯顛以表自陳請罪。兼疏元穎過失。國家方事柔遠。尋宥其過。自後賦貢不絕。
開成四年正月。上御龍德殿。入對朝賀正南詔酋趙莫三十七人。賜官告並金彩銀器金銀帶衣服等有差。至五年十二月。上御三殿。對歸國南詔使等十六人。會昌二年正月。三殿對還蕃南詔酋望張元佐等二十五人。大中八年二月。南蠻遣使進犀牛。詔還之。鹹通十年十一月。南蠻驃信坦綽酋龍率眾二萬寇嶲州。定邊軍節度都頭安再榮守清溪關。為賊所攻。再榮退保大渡河。北去清溪關二百里。隔水相射。凡九日八夜。定邊軍節度使竇滂勒兵拒之。十二月。驃信遣清平官十餘人來偽和。與竇滂語次。蠻軍船筏競渡。忠武武寧兵士結陣抗之。接戰自午及申。蠻軍稍卻。竇滂懼。將自縊於帳中。徐州將苗全緒止之。滂乃宵遁。全緒乃夜入蠻軍。萬弩亂髮。蠻眾大駭。全緒等保軍而還。蠻軍乘勝進攻西川。朝廷以顏慶復駐大渡河。制劍南應接等使宋威將兵數萬。與忠武武寧之軍合勢。戰於漢州之毗橋。大捷。蠻軍走。解西川之圍。
乾符元年十二月。南蠻復寇西蜀。詔河東。河西。山南西道。東川徵兵赴援。西川節度使高駢奏。西川新舊軍差已眾。況蠻蜑小丑。必易枝梧。今已道路崎嶇。館驛窮困。更有軍頓。立見流移。其左神策長武鎮鄜州河東所抽兵中。人數不少。況備辦軍食。費損尤多。又緣三道藩鎮。盡扼羌戎。邊鄙未寧。望不差發。詔。除河東兵士。令竇瀚不要差發外。餘三處兵士。委高駢到日分布驅使。三年十一月。邕州節度使辛讜奏。南詔遣使段瑳寶等四人通和。詔令答使許之。至五年七月。讜遣從事徐雲叟通和。凡水陸四十七程。至善闡府。遇驃信華言君上也。遊獵。尚去雲南一十六程。涼好而還。進南詔錄三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