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城

玄菟郡一遷址,在高句麗縣治東北,二道河環繞其東北而過。 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後,於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設定玄菟郡。 第一次夯築的城牆位於現城牆內側,基殘寬6.5米,上殘寬1.8米,存高3.3米。

位置

南漢城,位於清永陵東南約3公里,蘇子河南岸,二道河環繞其東、東北二面而過,城北隔蘇子河距永陵鎮約1.5公里,東北隔二道河距赫圖阿拉城約0.6公里,西臨覺爾察山城。一為漢代高句麗縣治,一為漢玄菟郡治。

考古

高句麗縣治,位於永陵磚瓦廠(新賓縣第一磚瓦廠)處,當地稱作溫家窯的地方。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漢朝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朝鮮,夏尼奚谿相參殺右渠降漢,衛氏朝鮮逐亡。漢武帝在衛氏朝鮮及穢貊之地置四郡:真番、臨屯、樂浪、玄莬主。玄莬郡轄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撫順編年史》17頁)。漢武帝開朝鮮,以高句麗為縣,後漢因之,故地在今奉天興京城北(《地名大辭典•高句麗縣》此條方向有誤,應為興京城西)。
經考古調查,遺址殘存:東城牆長315米,西城牆75米,北城牆315米,南城牆被磚瓦廠取土破壞,長度不詳。占地約10萬餘平方米。城內外出土漢代繩紋瓦、捲雲紋瓦當殘片,曾出土一塊完整的繩紋筒瓦及五銖錢、鐵器殘段。
玄菟郡一遷址,在高句麗縣治東北,二道河環繞其東北而過。
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後,於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設定玄菟郡。初居沃沮城(今朝鮮鹹境南道鹹興地方),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圖受貊人侵擾遷此。《漢書•昭帝本紀》載:元封五年(前76年)夏六月,發三輔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遼東,元封六年(前75年)春正月,募郡國徒築遼東、玄菟城。又《後漢書•東夷傳》也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玄菟復徙句麗。又據《三國志•東夷傳》東沃沮條載:玄菟後為貊夷所侵,徙郡句麗西北,今所謂玄菟故府是也。據《西漢會要》玄菟郡元始二年(前85年)平方公里人口2.6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高句麗發展壯大起來出沸流水(今富爾江),逐漸向西延伸,逼近玄菟郡與高句麗縣,東漢政府決定玄菟郡治再次西遷至今撫順市勞動公園漢城遺址地方。轄上殷台、西蓋馬、高顯、侯城、遼陽五縣。
漢玄菟郡自西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遷此,至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共駐189年。
據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撫順市博物館、赫圖阿拉城文物管理所2006年十月《遼寧省新賓永陵南城址考古發掘階段性匯報》材料:城址起築在一河沿台地上,土夯城牆,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現殘長166米,東西寬136米(其中東牆殘長80米,南牆長136米,西牆殘長166米,北牆已經被水沖毀無存),目前未發現城門址,城址方向北偏東5度。
城牆下寬18米,上寬9.7米,存高4.3米,剖面整體呈梯形,並有階梯狀現象。根據夯築方法及牆內包含物,現存城牆經過三次修築。
第一次夯築的城牆位於現城牆內側,基殘寬6.5米,上殘寬1.8米,存高3.3米。可能為高句麗縣最初的縣城城牆。
第二次夯築的城牆倚在第一次城牆外側,基殘寬3.5米,上殘寬
2.8米,存高4米,外側呈斜坡狀,似為補築,但與第一次牆體結合緊密。與第一次城牆相比,二次城牆夯築較一次城牆略顯粗糙。可能為玄菟郡遷此後補築。
第三次夯築城牆倚二次牆體外側起築,基寬8米,上寬5米,存高4米,外側上部呈二級階梯狀,下部呈漫坡狀。夯築較二次城牆粗糙,不甚堅實。另在近城牆內壁根基處,發現一處築牆時壓在牆內的遺址。三期城牆可能為高句麗占侵此城時又行補築。三期城牆外側呈漫坡狀,不利防守,攻城者極易登上牆頂。由於東牆距離二道河較近,因此,防水也可能是三期城牆的作用之一。
城內發掘文化堆積可分為三期。即一期漢代文化堆積,二期高句麗時期文化堆積,三期遼金時期文化堆積。
一期漢代文化遺蹟,官署主要集中在城的中部偏北,發現若干組高台建築及甬路6段;生活區可能在城內的東南一帶。地層出土遺物尤為豐富,其中建築構件為大宗。有鳥篆“千秋萬歲”瓦當,另有多枚繁體“千秋萬歲”瓦當殘部及板瓦、筒瓦等。另有多種生產、生活用具等。從2號大型建築遺蹟夯土台上發現排列整齊的柱礎石和用河卵石鋪成的甬路以及建築周圍散落的大量板瓦和筒瓦,說明早期此城建築等級較高。在夯土台範圍內出土的模製泥質灰陶四界格蓮花紋瓦當,在魏晉時期遺址中常見。這次出土此瓦當與漢代瓦片陶質極其相近,證明了在漢代這種瓦當已經出現,使模製四格蓮花紋瓦當向前推移了300多年。
二期高句麗時期此城的性質不明確,發現的主要是生活遺蹟,集中分布在城的東南部,出土的陶器等生活用器幾乎都在此區。發現的遺蹟有房址10座、灰坑5個、灶址1個。多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築,方位角多在268--275度左右,穴深20-35厘米之間,室內都有火坑、煙道。出土器物陶器有:陶缽、陶罐、陶壺、陶盆、陶瓮、陶甑、陶奩等;鐵器有:鐵鏃、鐵釘、鐵帶扣、鐵門樞、鐵鏟等;銅器有:銅鏃、銅帶鉤、銅飾件、鐵鋌銅鏃等;建築構件有:瓦當、板瓦、筒瓦等;另外還有獸骨、鹿角等。 
三期遼金時期發現的主要是在北的一處大型建築及在城內發現的若干個白灰池、和泥池、灰坑等,基本不見生活遺蹟。出土的也是一些建築構件、磚瓦等。推測當時是祭祀的場所。
該建築應為三間,外有迴廊,有後、左、左壁,無前壁。前為門,有後門。出土有板瓦、筒瓦、滴水瓦、獸面紋瓦當等,在西壁附近發現螭首形建築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