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普願

在事師道一時,時有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學有成就的高徒。 大曆十二年(777),時普願30歲,至嵩山會善寺,受具足戒。 他所建的寺院稱“南泉禪院”,人稱他“南泉禪師”。

南泉普願

禪宗南嶽系懷讓禪師的二世弟子南泉普願,是馬祖道一的得意門生。在事師道一時,時有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學有成就的高徒。如上首百丈懷海、有道一親授袈裟的西堂智藏、“大明珠”大珠慧海、“弓箭手”石鞏慧藏等。普願在同學中同樣具有嶄露頭角的表現,被道一稱為“獨超象外”。在離開馬祖以後,至池陽(今安徽貴池市)南泉山,經過一番艱苦的開拓,創建了“南泉禪院”(道場),名震四方。特別是創作一系列語錄(公案)以後,更是名震海內,被教內稱作是禪宗的“奇人奇事”。宋《高僧傳》收錄了他的傳記,《景德傳燈錄》、《碧岩錄》、《從容錄》、《無門關》、《五燈會元》、《葛藤錄》等各種禪宗典籍,都分別收錄了他的傳記和語錄。千百年來,其語錄至今仍為人們傳誦和研究,成為佛教禪宗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普願(748-834),俗姓王,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人。9歲時跪請父母同意他出家,投奔密縣(今屬河南省)大隈山大慈禪師學習禪道。他刻苦勤勉,守志不渝。從事勞作,手足出繭,長出凍瘡,也毫不顧惜。深得大慈法師的喜愛。大曆十二年(777),時普願30歲,至嵩山會善寺,受具足戒。研習《四分律疏》。後遊歷講筵,學《楞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觀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等經籍。後投江西洪州開元寺馬祖道一學習禪法。貞元十一年(795)掛錫池陽南泉山,填塞谷地,砍伐山木,建造佛寺。他披著蓑衣,戴著笠帽放牛,有如牧童。砍除山上荊棘,燒草種糧,過著自給自足的清修生活,不離開南泉山達30年。他所建的寺院稱“南泉禪院”,人稱他“南泉禪師”。也因姓王而稱王老師。
太和初年(827),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廉使陸亘、原池陽太守都知道南泉禪師獨行世人,是四方法眼,遂與護軍彭城劉濟一起恭請他下山說法,師事禮拜。不逾兩年,僧侶奔赴門下達數百人之多。太和八年(834)示寂,享年87歲,僧臘5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