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新城

南橋新城

南橋新城規劃範圍為北至大葉公路,東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上海繞城高速,西至南沙港和滬杭公路,總面積71.39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75萬人。 新城的空間結構為“一核聯四片、一環串兩帶”,即以保留的4.78平方公里中央生態林地和規劃建設中的、2.53平方公里“上海之魚”項目為城市的生態核心,輻射老城、城北、城南三大綜合片區和一個產業片區;以依託水系景觀形成的環狀生態綠帶,串聯起依託浦南運河和金匯港而形成的解放路公共服務帶和金匯港生態景觀帶,並將通過對傳統江南水鄉特色的繼承與創新,塑造兼具水鄉文化底蘊與現代文明氣息的“新江南水鄉”景觀風貌。在上海新一輪總體規劃編輯過程中,南橋新城的地位將發生變化,將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節點中心,定位為“獨立城市” 。

南橋新城

南橋新城是上海市“1996”城鎮規劃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作為9個新城之一,南橋新城是上海市域空間布局“多核”結構中的一個節點,它與臨港、松江、嘉定等其他8個新城一起,承擔著中心城區向郊區、向外圍擴散的功能。

南橋新城總體規劃範圍北至大葉公路,南至平莊公路,東至金匯港,西至沙港,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新城將建設成為一個服務於中心城區、面向環杭州灣城市群、融高級商務、商業、行政辦公、

旅遊休閒和人居於一體的、與上海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優美濱海景觀的未來城市。從區位上看,南橋新城是長三角和杭州灣城市群中的重要節點城市,綜合交通優勢非常明顯。南橋新城距上海市中心人

民廣場42公里,浦東國際機場30公里,虹橋機場24公里。區域內公路交通發達, A4、A30、A2、A5等高速公路縱橫全區東西南北。區域內水運發達,距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只有20公里;規劃中的浦東鐵路

、輕軌等重大市政工程將經過奉賢,連線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和山東等地。隨著杭州灣大橋開通,南橋新城綜合交通優勢將更為明顯。

根據規劃,南橋新城建成後,除了原來的拆遷返回人口20餘萬,未來的房地產開發以及隨入駐企業遷入的人口可達20多萬人;同時,上海星火開發區和上海奉賢現代農業園區等,也將成為南橋新城

的產業支撐。

城市發展理念

上海未來長期堅持的發展戰略是可持續發展,以實現地區經濟、社會、人口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目標,強調城市發展中經濟、社會、人口和環境等各個環節的相互聯繫和緊緊相扣。當前上海正處於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結構調整,推動城市發展實現新的跨越。在這樣的目標導向下,確定南橋新城未來將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的戰略核心,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融合,著力建設低碳之城,營造生態之城,創造智慧之城,構築宜居之城,將“低碳·生態,智慧·宜居”的城市發展理念貫穿到南橋新城的規劃建設中,以此提升南橋新城的能級和綜合實力。

低碳新城

以降低碳排放為目標,緊湊布局城市用地,產業區與城鎮生活區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能級,鼓勵節能減排,培育低碳型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增加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全面提高信息網路城市復蓋率,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立循環、低碳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降低能源消耗。

生態新城

以提高碳匯為目標,保護和利用新城周邊生態基地錨固城市增長邊界,構建有機多樣的自然生態網路,增加城市中的綠化、水系、森林等自然要素的復蓋率。通過嚴格保護中央生態林地等生態敏感空間,同時合理利用其比較優勢,與歷史人文積澱相結合,整體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彰顯南橋新城特色,增強城市魅力。

智慧新城

以創建創新型、學習型新城為目標,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加大高素質人才的引入力度,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匯聚各方賢才,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成為創業者的“搖籃”。在產業引導上體現“智慧”的同時,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為城市中的企業提供優質的發展空間,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質,從而支撐起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宜居新城

以聚集人氣為目標,將“敬奉賢人,見賢思齊,以水為樂,靈秀南橋”的文化內涵,與河街、綠廊、水網等要素相結合,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江南水鄉城市風貌。鼓勵低層高密度的空間布局,營造人性化的街區尺度。構建層級清晰、復蓋完整、配套豐富的社會服務體系,提高新城的人口聚集效應。

城市發展目標:

適應上海構建國際大都市的整體要求,將南橋新城建設成為一座功能完善、優質而富有活力的低碳生態城。

空間及規劃

新城布局

“一核聯四片,一環串兩帶”。

一核:利用保留的中央生態林地和規劃建設中的“上海之魚”,形成輻射整個新城範圍的生態核心和公共活動中心;

四片:老城、城北和城南三大綜合片區和依託綜合工業園區的產業片區;

一環:依託浦南運河、金匯港、南橫涇等自然水系形成的環狀生態綠帶,該綠帶串聯起四個片區;

兩帶:解放路公共服務帶和金匯港生態景觀帶。

用地規劃

生態核心區

以中央生態林地、上海之魚為核心,由浦南運河、金匯港、奉浦大道、滬金高速(S4)圍合的區域。

充分利用既有萬畝中央生態林地,打造新城綠肺,豐富生態服務和休閒遊憩功能。規劃依託軌道交通站點引入大型文化和體育設施項目,賦予其功能性內涵。

上海之魚建設以人工湖串聯新城發達的水系,圍繞開敞湖面形成豐富的濱水岸線,沿岸形成集商務酒店、文化娛樂、休閒商業為一體的生態型公共活動區,建設南橋新城的城市客廳,並與中央生態林地南北呼應,打造新城生態核心區。

產業片區

主要指工業綜合開發區,結合工業綜合開發區改造升級,打造高標準產業園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逐步向生產性服務業轉型,成立以科技創新孵化為主導功能的科技創新園區,推動產業升級。

老城片區

主要指工業綜合開發區南部,滬金高速(S4)以西的地區。

該地區通過推進新城區開發建設來逐步疏解和置換老城職能,加快舊城改造和環境整治,完善提升老城綜合服務功能。

城南片區

主要指滬金高速(S4)以東,浦南運河-金匯港-團南公路南部綠廊以南的“L”型地區。包括中小企業總部基地所在的綜合商務區和規劃中的大型居住社區南部地塊。

中小企業總部基地定位為奉賢區集聚現代服務產業、形成城市綜合功能的小型CBD。中小企業總部商務區的服務層次和服務水平都應有較大提升,應是為國內外的中小企業提供信息、金融、結算、產品展示、諮詢、法律財會等綜合服務平台,適機吸納大型企業入駐; 打造上海郊區新城發展服務經濟的示範區和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總部商務的集聚區。

同時按照全市加快經濟適用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指導意見,在金匯港以東規劃建設奉賢區的大型居住社區。同時結合金匯港和上海之魚景觀水系,可為一些大型公共服務設施預留空間。

城北片區

主要指滬金高速(S4)以東,奉浦大道-金匯港-團南公路南部綠廊以北的“L”型地區。包括現代農業園區及其東部的居住地塊,規劃中的大型居住社區北部地塊。

現代農業園區依託既有農產品深加工和生物醫藥的產業基礎進行升級改造,向產業鏈後端延伸,培育研發創新、技術檢驗、生產認證、商務服務等職能,同時,積極培育服務外包、信息服務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為南橋新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拓展空間。

充分利用南橋新城地區豐富的水系、綠化資源,圍繞金匯港和生態景觀核心在新城北部營造富有江南水鄉特色,低強度和高品質相結合的宜居住區。與金匯港以東的大型居住社區一起構成類型豐富多樣的住宅體系,滿足不同階層居民的需求。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依託各功能片區,規劃形成城市級、地區級和社區級三級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另有若干個專業中心相補充。

城市級公共活動中心

城市級公共活動中心有兩處。一處在南橋路和川南奉金公路附近,並呈“十字”軸線延伸,集中了老城區大部分行政辦公、教育文化設施,是南橋主要的公共活動中心。另一處在上海之魚和中央生態林地附近,沿外圍呈半環狀布局,是未來南橋新城主要的文化、體育、商務和商業等活動的中心。

地區級公共活動中心

地區級公共活動中心有三處,分布結合規劃的交通樞紐,在產業片區、城南片區和城北片區均衡布局。產業片區內的地區級公共活動中心結合軌道交通奉浦站設定,滿足綜合工業開發區內的企業及配套的公共活動和商務活動需求。城南片區規劃在中小企業總部商務區東側,金海路和川南奉金公路附近,集中了文化教育和行政辦公的職能。城北片區規劃在光明路的奉浦大道至團南路東側地塊,以服務居住社區的商業、文化娛樂也為主。

社區級公共活動中心

結合單元劃分,在南橋新城內均勻規劃13個社區級公共活動中心,滿足城市居民就近的基本公共活動需求。

規劃公共設施用地約8.24平方公里,占城市總建設用地的13.21%,人均公共設施用地10.99平方米。各類公共設施用地中,以商業金融和辦公用地為主,合計4.93平方公里,人均6.57平方米。規劃新增公共設施用地主要分布在上海之魚周邊地區。

綜合交通規劃

道路系統

南橋新城規劃路網以方格網的幹道系統為主,支路大部分以小方格網的形式分區依附於幹道系統。

幹道系統聯繫各個社區組團之間的交通,社區內部的支路系統通過社區內主要道路搭接到幹道系統上,既保障了道路系統的通達性又能滿足社區組團的相對獨立需要。

道路網規劃強調提高路網密度、控制路幅的原則。快速路、主幹道和次幹道規劃不追求高指標,著力加大支路網密度。

交通組織

規劃道路系統在新城內部形成三個環線,分別承擔不同的職能。

外環:由新城外圍大葉公路—浦星公路—平莊公路—浦衛公路組成城區過境交通疏解環, 分流過境交通及貨運交通。

中環:由環城北路—光明路—環城南路—南橋路組成新城中部交通銜接環。串聯綜合交通樞紐,承擔新城內外客運交通銜接。

內環:由奉浦大道—環城東路—川南奉公路—金錢路組成新城內環。服務內城核心區,串聯新城核心區的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BRT快速交通

作為滬上首條BRT公交線路,南橋新城至東方體育中心的BRT快速公交工程建設正在加緊推進中。考慮到實際道路狀況,該條BRT線路運營時將採取“標準專用道+公交專用道”相結合的道路設定模式,並在沿線敏感區域的道路兩側採取安裝隔音屏等降噪措施。

根據規劃,南橋汽車站至東方體育中心的BRT快速公交線線路走向,由南橋汽車站經南奉公路、賢浦路、南行港路進入浦星公路至東方體育中心,線路全長約33.5公里,預計2017年全線建成通車。據悉,整條BRT線路的道路設定將分為兩段,南橋汽車站至軌交8號線沈杜公路站段將是BRT標準專用道,實施公交信號優先;軌交8號線沈杜公路站至東方體育中心段則將辟設公交專用道。

BRT工程將對南奉公路進行道路拓寬改造,增加兩根BRT車道,原道路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隔離帶將改為機動車道。敏感區域的道路兩側採取安裝隔音屏等降噪措施,最大程度減少交通噪聲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有軌電車

現代有軌電車將作為南橋新城內部的骨幹公交。其中南橋新城有軌電車1號線將列入上海市第一批有軌電車試點,爭取與松江有軌電車示範線同步報批、同步建設。

越江隧道

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工程全長19.5公里,北起虹梅路、永德路交叉口以北,穿越黃浦江後至西閘路以南約500米止,全長約5260米。主線採用盾構隧道方式越江。隧道規模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為每小時60公里。該工程與S4高速平行,建成後服務於沿線紫竹科學園區、南橋新城、奉賢海灣等地區入城交通,將大大加強南橋新城與中心城的聯繫,緩解S4公路、莘莊立交及滬閔高架的交通壓力。

作為越江工程組成部分的越江隧道自開工建設以來,一直備受市民關注。目前隧道東線結構施工已順利推進到閔行境內,預計今年7月,隧道西線將貫通。金海路北段(西閘路—大葉公路)新建工程將於下半年開工建設,2015年建成通車。

虹梅南路隧道途經閔行區和奉賢區,隧道全長5.26公里,起於浦西永德路北側,於劍川路北側入地跨越黃浦江,經西閘公路後出地面,終於金海路。浦西起點至劍川路區段為改建原有地面道路,雙向4車道,劍川路匝道南側至浦東終點為雙向6車道。其中圓隧道段長3.39千米,工程投資額近30億元,是目前上海在建最大的市政項目,也是黃浦江底最長的公路隧道,通車後將成為上海城市南部的“大動脈”。

大型交通樞紐

上海軌道交通5號線南延伸段南橋新城站將建設一座大型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站,集軌交、公交、計程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為一體,有停車+換乘的公共停車場。

南橋新城站是未來5號線南延伸段建成後實際通車的最後一站。它位於南港路北側、金海路西側地塊內,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在此地將建設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預計人流量每日3萬,將是一個南橋新城範圍內“東、西、南、北”四大綜合型交通樞紐之一。該樞紐站總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將建成一個容納軌道交通、BRT(快速公交)、地面公交始發線路、計程車運營站、300個車位的P+R停車場。未來,伴隨著南橋新城公交樞紐的建成和投入使用,現有的南橋汽車站主要的公交始發功能將會轉移,南橋汽車站的功能將轉型。

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5號線是一條市區級線路,起點為閔行區莘莊站。軌道交通5號線南延伸段自原5號線東川路站起,越江後在奉賢區內沿南橋路向南,至團南公路向東,至金海路繼續南下,遠期規劃至海灣旅遊區。

規劃軌道交通5號線在南橋新城範圍內設肖塘站、奉浦站、環東路站、望園路站、金海湖站、南橋新城站6個站點,其中環東路站、望園路站、金海湖站和南橋新城站為地下站。

城市新定位

南橋新城將進行重新定位,目標是南上海的獨立城市,也是瀕臨杭州灣的長三角節點城市。

據奉賢區委常委、副區長陳華文介紹,今年奉賢區將南橋新城建設為長三角節點城市,也是南上海的獨立城市。“所謂獨立城市,就是2040年上海新一輪總體規劃編輯過程中,政府提出奉賢應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節點城市,也就是站在長三角的角度、杭州灣的角度,重新找到南橋新城的新的定位、新的著力點和將來的發力點。”他說,未來的新城將是產業與城市高度融合的綜合型、服務型的核心城市,對周邊及長三角具有輻射功能。

樂享生活、一路向南

商業娛樂設施

金葉時代廣場、南橋國際商業廣場、百聯南橋購物中心、南方國際廣場、寶龍城市廣場、蘇寧生活廣場、南橋聚潤廣場、五象廣場、新都匯、奉浦美食街、賢城廣場、傳悅坊、南上海悅都綜合體等。

教育設施

上海商學院、格致中學奉賢校區、奉賢中學、匯賢中學、清溪中學、尚同中學、明德外國語國小、恆賢國小、思言國小等。

醫療設施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南院(奉賢中心醫院)、奉賢中醫院、奉賢區皮防所、奉賢區牙防所。

公共設施

南上海中心、南上海文化中心、南上海體育中心、上海之魚會展中心、新城博物館、城市劇院、新城規劃展示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群藝館、賢爐等。

旅遊景區

上海之魚

“上海之魚”位於南橋新城東北區域,建設用地東至金匯港、南至浦南運河、西至金海路、北至團南公路,占地60.06萬平方米,總投資1.86億元。從設計方案看,“上海之魚”的架構融合時尚元素,土地被雕塑成魚型,由魚身、魚尾、魚鰭等三大湖面構成魚身水體,金匯港和浦南運河構成外圍水系,形成以魚身為中心的圓環水道。日後將建成以遊艇文化為核心的體育及水上運動公園,並成為南橋新城景觀中心與旅遊集散服務中心。

南橋新城南橋新城

據悉,項目已與美國朗潤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而杜拜最具標誌性的住宅及旅遊項目棕櫚島正是該公司設計力作。“上海之魚”規劃地塊,雖然該區域主要道路兩側仍以防護林和田園風光為主,不過,隨

著項目建設正式啟動,這裡將建成高品質住宅及各類度假村、野餐水灣、湖心生態島、遊艇文化館、水岸商業街及五星級水療酒店等設施。“上海之魚”建成後,其創意和硬體設施將可與候選“世界第八奇蹟”的棕櫚島一較高下。

南橋中央公園

南橋中央公園位於上海市奉賢區南橋新城,總面積面積達4.78平方公里,以現有保留的4.78平方公里生態綠地為基底,建成後將作為新城的“綠肺”,發揮生態服務和休閒遊憩的功能。經過2011年4月起對南橋中央公園進行的國際招標,並經去年6-7月由業內知名專家進行的概念方案中期成果、最終成果評審,確定由國家奧林匹克公園的設計單位--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方案整合與深化設計。南橋中央公園建成後,將成為上海最大郊野公園。

十字水街

繼南橋新城著名的景觀、休閒項目“上海之魚”之後,新城內還將建設另一條既是景觀又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的“浦南水街”——浦南運河水上一條街。

浦南運河是奉賢南橋地區一條重要的河道,西端起自沿塘港,向東貫穿整個奉賢區,繼續延伸至浦東新區。其中奉賢全場約18公里。“我們此次設計規劃的中心河段,長3公里多,寬七八十米。”參與設計的建築設計師陳嘉煒介紹,這段河道相對平直,向上游可連通“上海之魚”湖面。

“浦南水街”建成後,將可以進行龍舟比賽、划船等水上活動,還可以通行豪華遊艇。根據規劃,浦南運河兩側將留出足夠的綠化及公共空間,沿線布局商業、文化、旅遊、會展和宗教元素。“浦南水街”向東與金匯港聯接,形成更具規模的“十字水街”。

網船會天主堂

南橋網船會天主堂,奉聖伯多祿為主保,原地處南橋網船會,總建築面積593平方米,教堂高29米,為哥德式風格,2010年12月竣工,2011年對教堂內外進行功能性完善,於2011年10月15日開堂。

1811年(清嘉慶16年)由當地教友周榮廷、張玉昆、胡德仁集資,趙秀三捐獻土地一畝修建九間廂房作為教堂和生活用房,教堂奉耶穌的大宗徒聖伯多祿為主保。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

1878年(光緒3年)由周洪元、周洪海、周丕顯等教友集資將原有教堂遷至河

東,基地增加到2畝多,建房屋九間設為教堂和生活用房。

1922年(民國11年)天主教江南教區設浦南為總鐸區,南橋堂為總鐸座堂,管轄胡村堂區、高橋堂區、亭林堂區,胡村本堂區下轄:沈行前堂、網船會堂、俞家堂、六里墩堂、曹家堂、十字漾堂、楊王堂、朱莊堂、泥橋堂、潘家堂、莊行堂、丁家堂、法華橋堂、錢橋堂十四個堂口。

文革期間,宗教活動逼迫停止,教堂被村政府拆除。改革開放後上海教區和本地教友不斷地申請恢復教堂,到2000年落實教產,由杭州灣建材市場拆遷建新教堂,2000年6月29日聖伯多祿瞻禮復堂,使用土地1畝半,建築面積121平方米,有教友200人左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