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窯

南嶺窯村旁的南嶺(150256530又稱梅嶺),鄰近觀音歧(德化瓷土著名產地),貯藏的白瓷土量多質好,尤其適合製作德化白瓷;且森林資源及水源都十分豐富,山坡斜度也不大,適合建築龍窯。

顏仁郁、顏化彩居住的歸德場山亭里(現德化縣三班鎮泗濱村),村旁的南嶺(150256530又稱梅嶺),鄰近觀音歧(德化瓷土著名產地),貯藏的白瓷土量多質好,尤其適合製作德化白瓷;且森林資源及水源都十分豐富,山坡斜度也不大,適合建築龍窯。顏化彩繪“梅嶺圖”,是有根據並具前瞻性的。至明代正統、景泰年間,後人顏俊高得顏化彩《陶業法》善本,按圖依法建梅嶺窯(即淘寶ID:DHYWZ南嶺窯),取得實效,顏俊高一尊綠釉描金瓷觀音作品曾在2005年拍賣得價650萬元。到清朝泗濱已有窯址十個,其中南嶺窯址範圍最大,大約有七百畝,三十多條龍窯,一百多個工場作坊。“千餘丁仰給裕如斯”。
德化縣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引來許多國內外陶瓷愛好者的興趣與研究。從這期起,本報將陸續推出省著作權局副巡視員王凌與縣人民政府副調研員黃髮建共同采寫的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傳。
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瓷都的德化縣,其陶瓷業興於宋、元,盛於明、清,近年獲全國“瓷都”稱號,而其發端,當在唐末五代閩國王審知執政期間。從現有資料看,那時顏仁郁、顏化彩叔侄對德化陶瓷發展的貢獻最大。顏仁郁時任歸德場(德化縣前身)場長,以行政力量推動陶瓷業發展,使“民用足”。
顏仁郁叔侄能成為德化陶瓷業的開拓者,與其中原身世有一定的關係。據《德化泗濱王氏族譜》記載,顏仁郁的先祖顏真卿為唐開元進士,安祿山叛亂時,他聯絡從兄顏景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回響,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安史之亂平定後,他入京任太子太師等要職,封魯郡公。唐德宗時,受奸臣設計陷害,顏真卿被割據軍閥縊死,顏氏家族受到很大打擊,顏真卿子顏庀(顏仁郁曾祖)便從都城長安遷回河南溫縣故居;以後雖然當過禮部郎的小官,但已無意於仕途。溫縣離盛產白瓷的河北定州不遠,顏氏家族對定窯必有所了解。後來顏仁郁的祖父顏景茂(顏真卿孫)擔任福州閩縣知縣,並帶第三子顏芳入閩。顏芳字教先,號澤三,“少習詩禮,鏇擢明經”,“獨不嗜仕宦,樂游山水,結納名流,道義相高,聲名籍籍。”唐永貞元年(805年),18歲的顏芳經閩江、大樟溪到滻溪,從福州來到當時永泰縣所轄的歸德場(公元785年至804年唐德宗貞元年間,永泰縣析歸義鄉置歸德場)。在歸德場山亭里(現德化縣三班鎮泗濱村),顏芳被當地金員外聘為私教師,“三年中,春風化雨,桃李鹹沾”。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顏芳年屆30,“卜築”新居“永茂堂”。他“偕兒童耕雲鋤雨,共圃灌園”。顏芳活了77歲,於唐懿宗鹹通元年(860年)去世,成為泗濱顏氏的開山始祖。
顏芳生有七個兒子,僅五子顏文麗及七子顏仁郁留居德化。顏文麗號品藻,“弱冠舉秀才”,終生不仕。顏仁郁生於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9年)。他少有大志;但時逢唐末亂世,也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直至63歲那年(公元898年,唐昭宗乾寧5年)王審知接任威武軍節度使時,發現了這個人才並任命為歸德場場長。顏仁郁減免賦稅,招撫流民,倡導墾荒,發展陶瓷,適應閩國內外貿易需要,使德化出現了“一年負至,二年田萊辟,三年民用足”的新氣象。顏仁郁在《贊神曲》一詩中,生動描寫了全村老少製造陶瓷的場面:”村南村北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碓聲。“這種描寫,在德化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顏仁郁詩”山居之五”(本詩收入《全唐詩》)還提到用瓷瓶裝茶:“傍人莫怪山間靜,藥滿瓷瓶酒滿樽。”我國古代,茶葉首先作為藥用進入百姓生活;這裡講的“藥滿瓷瓶”,應指“茶滿瓷瓶”。而當時酒碗和茶碗並沒有嚴格分開。說明普通百姓也開始使用瓷器了,與隋唐時代只有達官貴人才用瓷器相比,已大不一樣了。他在詩“山居之二”中還寫道:“柏樹竹陰覆竹齋,燒黑藥灶縱高懷”。“燒黑藥灶”應當是“煎茶”。
顏文麗去世時,顏化彩剛18歲,在其叔顏仁郁關照下成長。他“弱冠入國子太學,文炙一時,列為博士。”顏仁郁出任歸德場場長那年,顏化彩35歲,正是才華橫溢的年代。《德化泗濱王氏族譜》記載,他 “最大者著陶業法,繪梅嶺圖,俾後人謀”。其總結經驗、著書立說開德化先河。而當時顏仁郁領導下德化陶瓷業的發展,當是推動他編著《陶業法》的最大動力。顏仁郁、顏化彩居住的歸德場山亭里(現德化縣三班鎮泗濱村),村旁的南嶺(又稱梅嶺),鄰近觀音歧(德化瓷土著名產地),貯藏的白瓷土量多質好,尤其適合製作德化白瓷;且森林資源及水源都十分豐富,山坡斜度也不大,適合建築龍窯。顏化彩繪“梅嶺圖”,是有根據並具前瞻性的。至明代正統、景泰年間,後人顏俊高得顏化彩《陶業法》善本,按圖依法建梅嶺窯(即南嶺窯),取得實效,顏俊高一尊綠釉描金瓷觀音作品曾在2005年拍賣得價650萬元。到清朝泗濱已有窯址十個,其中南嶺窯址範圍最大,大約有七百畝,三十多條龍窯,一百多個工場作坊。“千餘丁仰給裕如斯”。
宋元之後,德化陶瓷業不斷發展,人們對顏仁郁的思念也不斷加深。顏仁郁死後,葬於紗帽峰麓。其子顏菁,鄭氏出,姚氏養,長成隨繼母姚氏遷居永春。但是,德化人民並沒有忘記他。當地顏、魏、洪、楊、曾、鄭、陳、王諸姓曾合建歸德寨;顏仁郁去世後,他們在寨內建祠宇紀念顏仁郁,稱“顏長官祠”。宋仁宗慶曆年間,顏仁郁五世孫慥(字汶實)被他的同窗、泉州太守蔡襄舉薦為漳州教授。蔡襄赴京師上任後,他“卜居於歧山青礁”。
至南宋淳熙年間,顏仁郁裔孫顏敏德(即已遷至漳州青礁的顏汶實後代)中進士後,任德化縣知事,曾謁顏仁郁祠並題詩。南宋嘉定年間,在三班後房街建“忠應廟”祭顏仁郁。宋乾道2年,賜額“忠應”。宋慶元三年封顏仁郁為善利侯。宋至慶元年(1225年),封顏仁郁為靈濟王。1226年,封孚佑王。宋紹定三年(1230年),加封顯惠王。顏仁郁受後人尊崇可見一斑。
現在,德化縣正籌劃以南嶺窯、永茂堂、“顏長官祠”等為基礎,建設德化陶瓷文化園,作為瓷都的一個旅遊重點景觀。
歷史上,德化縣燒制陶瓷的窯火幾乎遍及境內所有鄉村。其中泗濱、瑤台、隆泰、丁墘、高陽號稱五大窯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潯中、三班、霞碧、蓋德、雷峰、南埕、水口、佛嶺、赤水、美湖、大銘、雙翰、上涌、葛坑、溪陽等地先後創辦陶瓷廠。
20世紀80年代後,德化陶瓷業呈規模化、專業化趨勢,並逐漸向城關及周邊鄉鎮集中。至2001年,龍潯鎮形成寶美、丁增、丁溪村規模化陶瓷產區,全鎮陶瓷總產值23.86億元,其中寶美村14.4億元;潯中鎮也形成潯中村規模化陶瓷產區,並開發土坂、世科、樂陶工業區,全鎮陶瓷企業總產值7.68億元,其中潯中村4.1億元;三班鎮陶瓷業也迅速發展,總產值5.9億元,其中泗濱村1.8億元。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又具特色的有泗濱、寶美、樂陶、後所、潯中、丁墘等6個村。
泗濱村

一、沿革
泗濱村是德化縣陶瓷業有文字記載較早的地方。《龍潯泗濱顏氏族譜》載:“唐國子博士顏化彩,諱紋,生唐鹹通五年(864年),卒後唐長興四年(933年),著《陶業法》,繪《梅嶺圖》,俾後人謀建其所傳習工藝。”
唐代,泗濱多姓居住,並燒制陶瓷。顏芳第七子顏仁郁“東家西家地碓聲”的詩句,就是描寫當時加工瓷土的場面。
唐至叫初,泗濱村民沿上寮、尾林、大壠口、內坂一帶依溪建碓,加工淘澄瓷泥,依山建窯燒瓷,一直延續到明景泰、天順年間(1450~1464年),才由顏芳16世孫顏俊高(1425~1485年)帶族人依先祖顏化彩所繪《梅嶺圖》開發梅嶺窯場(俗稱南嶺窯NLY#nanlingyao*com),後窯火通紅500餘年。1954年,成立三班第一瓷器生產供銷合作社,1956年,改名三班瓷器生產合作社,窯場均在南嶺。1961年,成立三班人民公社,瓷器生產合作社歸屬為三班公社企業,改名為三班公社瓷廠。同年,還創辦泗濱瓷廠。1964年,除南嶺窯場仍繼續生產外,還先後在泗濱楓格建3座龍窯。1970年,批判“重瓷輕農”,瓷業被迫停產。1972年,恢復陶瓷生產,因南嶺窯已廢,三班公社瓷廠遷址泗濱楓格,至1998年10月改制。
1982年,顏團成等創辦紫砂生產企業,1988年成立紫砂行業協會,有67戶參加;1993年又興辦紅陶生產企業,個體、股份、聯合等經營形式並駕齊驅。
二、窯場
泗濱古代窯場均沿上寮溪兩岸而建,已發現的有大壟口窯甲址、乙址和尾林窯甲址等宋元古窯址。
至明景泰、天順間,顏俊高領族民依先祖流傳的《梅嶺圖》興建梅嶺窯場,位於泗濱村北側,坐北朝南,約有數百畝,依山傍水,遠離民居,利於設碓加工瓷土,淘澄瓷泥,又利於依坡建窯燒成,是闢建規模窖場理想之地。水碓沿溪而建,窯爐工棚依山而築,從近地的白泥岐採掘瓷土,建有瓷土加工、制坯成型,入窯燒成、彩畫烤花到倉儲發運等成套設施。清康熙、乾隆年間,有工場作坊100多間、龍窯30多座燒制陶瓷。新中國成立後仍有24座龍窯正常生產,主要產品為碗碟等日用瓷,生產工人多數為泗濱村民,規模位居全縣前列。
改革開放以後,泗濱瓷民抓住時機,發揮其技術優勢,紛紛開辦陶瓷企業。至2001年底,較大規模的企業有德化縣南嶺窯陶瓷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泉州市得華工藝有有限公司,新盛瓷廠、新裕瓷廠、康盛陶瓷廠、宏發瓷廠、永順瓷廠、三星瓷廠等,還有多家紫砂、紅壤陶作坊。顏文昭、顏清冷、顏錦傑、顏長碩、顏俊卿、顏欽輝、顏志達、顏寶敬、顏發鈞等到德化城區創辦陶瓷公司或陶瓷配套企業。泗濱村民在本村內和縣內興辦的大小規模陶瓷企業達160多家,其中三班瓷廠於1998年10月改制後,由顏真革等4人集資購買,更名為福建省德化真泰爾陶瓷有限公司。
三、產品
朱元明時代,泗濱以生產白瓷為主,部分白瓷以彩畫裝飾。清代生產青花瓷,產品多為碗、杯、盤、壺等日用瓷。顏英專精心研究,將粗陶加工為釉陶,白瓷加工為彩瓷,大大提高產品價值。顏明遠善於製作陶瓷,專門研究繪畫,詩、畫、草、篆名噪一時。並向他人傳授彩畫和裝飾設計技術。陶瓷產品呈現較高的藝術水平。經營家顏嘉猷等在泉州經商時,利用蔡牽船隊,多次滿載瓷器,揚帆出海,銷售香港、台灣,直至安南等地。
長期以來,泗濱以燒制碗、碟和茶具、酒具等日用瓷為主。1987年,生產日用瓷1554.3萬件,其中出口瓷316.3萬件,遠銷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伊拉克等國家。畫面有山水、花鳥、竹梅、蘭菊等,配金線、錦邊,有手工彩畫,也有貼花紙、橡皮刮花貼花、噴花加手畫、印花加手畫和高壓噴漆等工藝。
紫砂產品主要有各式茶壺、茶杯、茶盤、小動物、小人物等日用瓷、玩具和小擺設品。康盛陶瓷廠於2001年成功燒制日本來樣的紫砂酒瓮。
紅陶產品低溫燒成,廢棄後易風化。為環保陶,一次素燒,外施各色水泥漆料。產品有燭台類、風燈類、花科類、動物類、人物類以及供西洋聖誕節、情人節等點燭、擺設果品及場所裝飾之用,大多為一次性用品,銷量大,市場廣。紅陶產晶生產是泗濱及鄰村新興的陶類產業,原生產紫砂的作坊、廠家多數轉向生產紅陶。
2000年後,泗濱村的陶瓷廠家成功研製高白餐具、高白自動關閉茶具、高壓注漿湯匙和瓷簫等名優產品。
真泰爾陶瓷公司生產有高檔中西式系列日用瓷、系列日本料理餐具等。
四、從業人員
唐代,河南顏芳(787~860年)至泗濱,被金員外聘為西賓(為期3年),後卜居泗濱,其後代以燒制陶瓷為業。明代,開發梅嶺窯場,“千餘丁仰給裕卡斯”,顏氏族人靠梅嶺窯場制陶瓷為生。清康熙、乾隆年間,有30多座龍窯燒瓷,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除老人小孩外,所有勞力幾乎全部進入梅嶺窯場制瓷。1952年,縣工商科從梅嶺窯場挑選顏清鳳等30多名熟練瓷工為德化瓷廠工人。1953年,縣供銷合作總社組織以顏心鐳、顏春信為組長的兩個瓷器生產互助組,共40多瓷戶參加。1954年下半年,實行手工業合作化,南嶺窯場組建三班第一瓷器生產供銷合作社,兩個瓷器生產互助組同時並人,參加者178戶,占全村總戶數的72%。
1956年,瓷業社改名“三班瓷器生產合作社”,屬縣手工業聯合社管理。瓷業社員426人,連同家屬計900餘人。
1970年,南嶺窯停產,紅旗瓷廠接收顏啟浪等泗濱瓷工21人。1972年下半年,三班瓷廠恢復生產,定員300人,其中泗濱大隊240人,其他大隊60人。1977年泗濱大隊於南嶺復辦泗濱瓷廠,從業人數250人,另受聘外地30多人。1987年,全村有國營、集體瓷廠職工達700餘人。至2001年全村從事瓷業人數達1000多人,全村80%以上的成年人從業陶瓷。
五、居民生活
泗濱顏氏族人歷代靠瓷業為生,靠瓷業發家致富。清康熙年間有顏佐,自幼業瓷,經銷致富,廣置田業,建官壩土堡1座,以及潭頭橋、塔嶺雨亭、石塔等。其子顏詔亦業瓷致富,於上寮建雙美堂。乾隆、嘉慶年間,顏明遠業瓷善畫,建“明遠齋”,遺香後人。顏嘉猷,貿易陶瓷,一躍成為巨富,建華麗樓閣亭台。縣官見之嘆口:“寧做顏君,不坐縣堂。”道光年間有顏桂堂,業瓷致富,建梅嶺窯石橋,便利窯工來往,又建梅嶺樓,供窯工休息。同治年間有顏晴川恩榜出身,中年營瓷,獲利頗厚。宣統初年,創辦興文國小,自任校長,課讀學子。光緒年間,有顏孝洙,經營彩瓷。民國9年(1920年),於德新街辦“益源”瓷彩鋪。抗日戰爭勝利後,鼎建“洙樓”(於1954年轉讓給三班第一瓷器生產供銷合作社為社址),修建泗濱國小校舍,並於通往縣城的高步嶺設奉茶站。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泗濱瓷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興辦各種形式的陶瓷企業。到2001年,全村3300多人,陶瓷總產值1.8億元,居民生活大為改善,大多數人有電話、電視機,舊瓦屋換上新樓房,機車遍及瓷民家庭,有的陶瓷企業家購置了豪華小轎車,村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瓷香源自南嶺窯
瓷是南嶺窯,南嶺窯便是瓷。 山坡上萋萋芳草漫山遍野,古瓷碎片層層疊疊,山腳下古老的水碓車依然在水流的衝擊下有節奏地鏇轉,一下一下舂搗著瓷土,發出低回、沉重的吱吱聲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悠久的歷史。 這便是在瓷都德化千年瓷史上舉足輕重的三班鎮泗濱村南嶺窯。雖然近40年了,蒿草已然鳩占鵲巢,南嶺窯的風流兀然遠逝,但是中國第一部陶瓷專著——《陶業法》就誕生在這個小山坡,許多瓷器也從這裡走上“海上絲路”、走遍世界,德化也從這裡一步步成為中國瓷都。 南嶺窯前說窯話 業瓷是南嶺人的一生一世,如今已83歲高齡的南嶺窯老窯工顏興角提起南嶺窯、講起窯話還特別來勁。 沿著一條2公里多的石板路,顏興角帶我們從泗濱村他的家走到了南嶺窯。 “陶開梅嶺散煙波,嶺上梅花自幾何?玉骨雖無塵氣染,壓瓷惟有雪添多。”這首《梅嶺圖煙》記載了梅嶺瓷白梅香的情景,如今已是人去窯空,梅花不再,蒿草成了這裡的主人。 “以前,這裡整片都是窯場,我14歲就來這裡學手拉坯。當時這裡一共有龍窯27條,每天都有六七條在燒,窯煙很大。”顏興角說。 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嶺窯窯間工棚鱗次櫛比。當時德化的人口還不到5萬人,而在這裡工作的就有數千人,泗濱村人除了老人、小孩,“千餘丁仰給裕於斯”。據泗濱村村民顏興奠回憶,新中國成立以後,南嶺窯還有六七十號私人業主辦窯廠。這裡不僅維繫了他們的生計,也催生出窯場文化。 晚唐泗濱地碓聲 “村南村北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碓聲。”這是晚唐泗濱歸德場場長顏仁郁《贊神曲》描寫的情景。“地碓”就是當時泗濱等陶瓷產區加工瓷土的設施。這首《贊神曲》說明德化陶瓷業在晚唐之時已十分發達。 而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部陶瓷工藝專著《陶業法》,於唐末誕生於德化。 而南嶺窯場真正的興盛時期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間。當時,有工場作坊100多間、龍窯30多座燒制陶瓷,陶煙浩浩滾滾,產品遠銷中外,而且泗濱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陶瓷工藝家、行銷家,瓷業盛況空前。這種盛景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仍有24座龍窯正常生產,規模位居全縣前列。 1970年,瓷業被迫停產。作為瓷都德化源頭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窯場,作為當地規模宏昶、聞名遐邇的最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白瓷於明清冠絕一時,以瓷胎瑩潤潔淨、瓷彩韻味私藏、瓷種豐贍繁富、瓷藝精湛獨到而聞名於世的南嶺窯,在窯火通紅500多年之後,其歷史使命戛然而止,從此成為廢址。 據考證,從唐代開始,泗濱村顏姓先民沿上寮、尾林、大壠口、內坂一帶依溪建碓,加工淘澄瓷泥,依山建窯燒瓷,產瓷不斷,歷史上與寶美、隆泰、丁土乾、高陽並稱德化五大窯場。在泗濱村這個三面環溪、北靠大山、土地面積3.65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目前已發現了大壟口窯甲址、乙址和尾林窯甲址等6處宋元明清古窯址。如今,在南嶺及其附近的大壠口、尾林等處,只要撥開雜草或表面土層,仍能清晰地見到,窯場的廢棄物長年累月而形成的大面積堆積層。 陶瓷之路的光芒 1999年5月,一艘叫“泰興號”的清代道光年間商船裹帶著淤泥和歲月痕跡的沉船遺物浮出水面,令人吃驚的是,打撈出的35萬多件瓷器都是清代的青花瓷,出產於福建德化,其中很多瓷器便來源於泗濱的南嶺窯。 2007年8月出水的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上,也有大量的德化窯陶瓷,其中有一部分也是產自南嶺窯。 據《德化陶瓷志》記載,在窯火通紅的500多年裡,南嶺窯場始終產瓷不斷,品種繁多、質量上乘、數量巨大。其產品主要有各種碗、盤、杯、碟、壺、盆、壇,茶具、餐具、酒具、玩具,花瓶、花盆陳列品等。其所產多為外銷瓷,為明清瓷器外銷源點之一,除了遠銷大陸各地,更遠銷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相關器物在西沙群島及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陸上和水下遺址中均有發現。 憑著“海上絲綢之路”,南嶺窯還成就了德化白瓷成為“中國白”(Blancdechine)、中國白瓷乃至世界白瓷代表的美譽。在明代,代表了當時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的“中國白”瓷雕,其所用的泥土就取自南嶺窯附近的白泥岐,白泥岐也因“瓷聖”何朝宗善雕被“天下共寶之”的瓷觀音而被人們稱為觀音岐。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船舶,德化瓷器漂洋過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產品。德化瓷業在蒸蒸日上的同時,也促進了華夏中國的外貿往來。 南嶺瓷澤被後人 “我過去常常聽老人們說,我們南嶺窯輻射帶動了德化的18個鄉里。”對著南嶺窯遺址,顏興奠老人還沉浸於往事:歷史上,德化縣燒制陶瓷的窯火,就這樣幾乎遍及境內所有的鄉村。老人們津津樂道的不僅有顏氏族人以瓷為業、以南嶺為家,還有在南嶺窯場500年興盛不衰的窯煙中,處處舞動著顏氏族人勞動的身影…… 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這樣推崇南嶺窯:南嶺窯作為明清以至民國時期一處建設布局配套較為科學合理有序的瓷業生產基地建築群體,其對陶業生產的研究、瓷址的選擇、對技藝的革新實踐、行銷策略等,既繼承前代瓷人的經驗,也對日後德化陶瓷的生產技藝、生產規模、內外銷售等產生極大的推動與借鑑作用,在德化瓷業史上舉足輕重。 最近,在三班鎮遼田尖山發現了原始青瓷窯址,福建省考古所的研究員鄭輝、陳兆善在這裡找到了許多原始瓷片和陶片。這不僅大大推進了德化窯的燒造年代,而且對福建作為原始青瓷的起源地之一更是意義重大,同時也從側面證實了唐代德化的《陶業法》,正是在總結前人長期的制瓷經驗的基礎上成書的,而晚唐泗濱瓷業的興盛由此也可見一斑。 窯址雖廢,瓷業長興。 1972年,三班鎮恢復陶瓷生產,因南嶺窯已廢,三班公社瓷廠遷址泗濱楓格。1977年泗濱大隊於南嶺復辦泗濱瓷廠。 如今,曾以南嶺為家的泗濱村顏氏族人依然以瓷為業,家家有作坊、人人懂做瓷。他們每天都在總結創新,把祖先留下來的基業擴大成為一個大產業,產品暢銷國內外,使泗濱演變成為聲名鼎沸的陶瓷專業村。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泗濱顏氏後人在台灣、德化,特別是三班鎮泗濱村內興辦的陶瓷企業便超過200家。 南嶺窯技藝不斷,瓷人輩出,精神長存。憑藉著一本《陶業法》,南嶺窯的制瓷傳統和制瓷工藝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德化也一步一步成為馳名中外的中國瓷都。 泉州晚報海外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