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俗博物館

南京民俗博物館

民俗博物館(甘家大院、甘熙故居)即將復建。它是歷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書樓———津逮樓。據悉,津逮樓是清代甘家建造的一座藏書樓。甘家人仿造天一閣式樣,在大板巷蓋了一座上下各三楹,坐南朝北的藏書樓,起名“津逮樓”,樓為全木質,是歷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書樓。

基本信息

簡介

南京民俗博物館(甘熙故居),位於南京建鄴區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是一座三組五進穿堂式古建築群,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巨宅(俗稱九十九間

南京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博物館

半)。該建築群占地面積14060m2,距今已有180餘年歷史。現為蒐集、整理、研究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傳統習俗,包括風土人情、禮俗習尚、歲時節令、民間工藝等的專業性博物館。

甘家大院

津逮樓最初的主人為甘福,甘福去世後,津逮樓藏書皆傳於甘熙,甘熙也是嗜書之人,還搜羅大量金石彝鼎。當時“津逮樓”所藏書籍、字畫、金石彝鼎經甘國棟、甘福、甘熙祖孫三代的搜購,已相當可觀。遺憾的是,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津逮樓與後花園毀於兵火,津逮樓只存在了21年,大量的藏書化為灰燼,樓中所藏宋元舊刻及外世難得複本的秘笈自此銷聲匿跡。
南京民俗博物館初步打算在復建後的津逮樓設立展示甘家歷史的主題展覽,津逮樓雖毀於兵焚,但甘氏其他各室仍有不少藏書和各類線裝書,連同甘氏自刻木版與刻有“津逮樓藏書”字樣的柏木書框,全部捐贈給南京龍蟠里國學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古籍部)。目前,民俗博物館已經在與有關部門接洽,希望能在藏書樓建成後從南圖古籍部取回一部分古籍作為陳列。
甘家大院二期工程還將一併修繕甘熙中進士後在大板巷42號的一處宅院,同時,甘家大院後花園也將首次復原。
南京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博物館

大院為何以甘熙命名
甘家歷史上名人輩出,戰國時秦丞相甘茂,秦上卿甘羅,三國時東吳折衝將軍甘寧,晉時於湖敬侯甘卓均為甘家先祖。而名聞南北的拳術家甘鳳池、“孝義先生”甘福的名字等也是如雷貫耳,為何單單以“甘熙故居”對外宣傳呢?
“甘熙是保護南京風貌的功臣”。據考證,清道光中期,南京發生水患,很多人都認為應該開後湖(即玄武湖)通長江,甘熙堅持不可這樣,他經多方勘察、考證,認為如果通江,後果將不堪構想,他還特地撰寫了《後湖水利考》來制止這件事。“甘熙不僅是晚清南京著名藏書家,還精通歷史地理。他在《白下瑣言》中破解了南京很多歷史遺案,比如南唐故宮西護龍河的位置在張府園裕民坊一帶,正與今人建張府園小區時的發現相吻合;是他考證出三山、聚寶、通濟三城門始建於楊吳,明初在舊址重建;如考證烏衣巷舊址在今剪子巷,謝公墩原址不在王安石半山園……”
以“甘熙”為甘氏家族故宅命名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他在歷史上,特別是對南京歷史文化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有機會到南京的遊客不妨去甘家大院看一看。

展廳與收藏

南京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博物館
"百權展":權,《辭源》註:"秤錘也。"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秤砣"。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展出的百枚余權,藏品的年代從商周直至近代,類別有陶權、瓷權、玉權、石權、銅權、青銅權、錫權等,大者如小斗,小者如彈丸。"權"不僅在材質上豐富多樣,在色彩、裝飾圖案與形狀上也是各式各樣。權的釉料含青、白、黑、紅、黃諸色,出處有古越、秦州、龍泉、鐃州、吉州、德清諸窯。其裝飾圖案也很多樣,有人物、花卉、山水、抽象圖案等。權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有圓有方,有六角形、八角形、鐘形、鈴形、葫蘆形、覆斗形、印形、獸頭形等等,不一而足。
文人書齋展室是按照原甘熙書齋的格局,布置陳列甘熙的主要著作、畫像、書齋家俱及文房四寶等,介紹甘熙的身世和故居的格局、使用情況。 食俗展廳:主要展小南京歷史上的各種土特產及風味小吃;

南京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和民俗物品的民間民俗工藝展廳:展品內容豐富,有雲錦、剪紙、彩燈、風箏;有各種磚雕、石雕、竹編、木刻;還有民間刺繡、染織、瓷器等,並在節假日,專門組織各種工藝匠師,現場進行各種工藝品製作表演。
此外還設有婚俗展室、金陵名勝展室、音樂茶座、南京風光、南京民俗專題電視錄像室等。
文史資料館:為復建後的津逮樓和書舍,陳列各時期南京及外地名人描寫南京的書籍、刊物和歷史文獻.作為研究南京地方史志和風土民情的主要場所。

甘熙(1797一一1852年),字實庵。他出生江南望族祖籍安徽歙縣,流寓來寧,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書家。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以知縣簽分廠西,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改官郎中,後任禮部儀制司及戶部廣東司兼雲南司主稿、道員。他一生博學強記,知天文、識地理,精於風水勘輿之木,曾為道光皇帝寵姐選得墓地而獲道光皇帝的賞賜。

歷史沿革

南京市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的多進穿堂式古民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誌學家甘熙的故居,現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所在地。整個建築群占地面積逾一萬平方米。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片古建築群,並定為市級文保單位。為加強南京傳統民居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經市領導同意,1986年籌建市民俗博物館,將南捕廳19號前後三進及西偏院(一主一輔)的居民搬遷並修繕建成市民俗博物館於1992年11月對外開放。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成立後,一方面加大對“甘熙故居”的保護管理,積極制訂保護規劃方案;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民俗文物資料的徵集、宣傳、展覽和社會教育等基礎性工作,1995年,江蘇省政府列甘熙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被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是南京地區收藏、陳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

南京民俗博物館南京民俗博物館

2000年6月,根據國家建設部關於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歷史街區保護項目的檔案要求,在市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我館組織人員走進南捕廳地區實地調查了解民居建築情況,測算了相關的面積、人口數據,拍攝了資料照片,整理了《現狀及保護規劃構想》和《展覽展示方案》,把南捕廳歷史街區的保護作為一個整體項目上報國家建設部及省、市建委,並在次年初得了國家建設部的標準,將此項目列入國家財政部2000年度項目(江蘇省唯一一項),由國家建設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共同下達了項目批文及歷史街區專項補助經費。

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項目位於南京市城南鬧市區,東起中山南路,西至大板巷,北到南捕廳,南至觀音庵、定盤巷。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建委等的高度重視下,這個項目於2001年5月17日正式立項,由市政府投資進行住戶的搬遷,由國家劃撥的南捕廳歷史街區保護專款用於對古建築的保護性維修和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市建委領導要求,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項目分兩期工程來完成。一期工程的拆遷工作於2001年8月4日正式開始,10月20日結束。在這期間,市房產經營總公司一方面嚴格執行拆遷政策,依法辦事;另一方面從文物保護的角度,與被拆遷戶簽訂了文物安全協定,工作細緻認真。作為項目建設單位的南京市文物局和民俗博物館也積極配合工作,為保護古建築的安全,事前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動員,工作中聯合駐地派出所抓古建築的“四防”(防火、防盜、防破壞、防事故)工作,派駐了文物安全員,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巡查安全,保證了拆遷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了文物古建築的安全。

與此同時,我們委託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製作了《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維修設計方案》,並邀請市建委、省文化廳、東南大學的有關建築專家召開了專家論證會。一期工程範圍內的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的主體部分,均為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築,格局完整,保存較好. 2002年9月28日,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動遷和維修,“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熙故居,終於重新向市民開放。

二期工程中我們將恢復津逮樓和後花園並保留和修復南捕廳13號、大板巷40號、大板巷42號和大板巷54-58號的民居古建築,維修後做為民俗文化的陳列展示。

建築結構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 “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三百餘間。

民居以木結構為承重體系,用抬梁和穿斗的構架承受屋面和樓面重量,以空斗牆或磚石砌牆來圍護及分隔空間形成建築,民居的基本單位為間。用三—五間的單數橫向連成建築物稱為落,落與正面庭院組成進,多進的縱深串聯再以高圍牆封閉組成住宅,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進的住宅。甘熙故居就是這樣橫向組成的四落五進的大宅院。  

甘熙故居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這些意識反映在建築上致使大宅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學,擅長風水勘輿、星相之術。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從小丹陽來寧以經商發家,而《論衡·詰術》中的“圖宅術”:商家門不宜南向,因商為金,南方為火,火克金為凶,而北方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見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異”原來是根據風水理論決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後注 “渤海”,甘氏源出於此。甘氏南遷後,家中懸“於湖世澤,渤海家聲”對聯,建築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據說有水井、窨井32個,目前發現的10多個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間裡、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門檻邊,很好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採光以及上下水等問題,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暗溝流向院內天井,起到“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於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長輩和統治整個家族的人物居住與生活用房,正落中軸線貫通,左右邊落的處理有較大的差異。相對正落而言,邊落沒有直接對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進入這個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須通過正落的入口,這種布局體現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門戶的觀念,基於這種原因,在邊落中不設正廳,保證了家庭中主要的禮儀接待活動都必須在正落中進行。布置在邊落中的建築無論在開間的面寬和總的間數等各方面都較正落為小,正落與邊落間有通長的備弄。一般情況下,邊落中各進的平面與正落不完全相同。邊落中軸線是不完全貫通的,各進廳堂要經過備弄和天井才能進入。大宅布局上強調中央軸線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統一的色調,即小青瓦屋面、白粉牆、棕紅色廣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築主調,這種主調與江南的青山綠樹共同組成淡雅、恬靜、安寧、平和的色調,由於色彩的統一,結構的多變,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靈活性。

內部結構

內廳:設在第四、五進中,供主人及內眷生活、起居之用,內廳下層是家眷日常生活和進行家務勞動的場所,上層為臥室。第五進住著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稱繡樓。 廚房及其他服務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邊落中,可通過後門或經過備弄通向街市。

庭院:民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間環境產生極為豐富的變化,多進穿堂式從空間的虛實變化來看,實的是民居中的建築物,虛的是向上開敞的庭院空間。庭院從功能上可以起到採光、通風、排水的作用。大多數庭院進深較淺,與建築物的高度相比約為1:1左右,結合建築物的圍廊、挑檐,使整個住宅內部的交通面積減小,節省了用地,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陽光,冬季由於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證室內充足的日照。庭院內綠化較園林簡潔典雅,不致形成空間的堵塞。南捕廳15號花廳前的院子,內部設假山、花石,用花牆隔斷起調節氣溫,通風的作用。庭院的綠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組成的歡快的色調與建築物內部的調和與安寧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個民居內部空間變化無窮。

封火牆:高大的封火牆使建築外形美觀、雄偉,有效地防火防風,把建築空間隔開,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劃分。

備弄:各落建築間有一條寬約1米到1.5 米的通道,又稱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勢,人們可以從這條備弄穿行救火;另外,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卑,長幼有序,主僕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貴賓走正廳大道,而備弄就是供女人、僕人行走的通道。從這兒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女姓、勞動人民的歧視。

傳統的石、木、磚雕細膩的裝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築細部變化無窮,它們在建築裝飾藝術中獨具一格,充分發揮了其在建築上的實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作用。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輝煌的勞動創造和勤勞的累積,為後人留下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木雕是通過梁架、梁托、雀替、檐條、樓層欄板、華板、柱棋、窗扇、欄桿等來表現的。絕大多數房屋的門窗都是格扇門、和合窗,各部比例勻稱協調,格扇門的格心一般都是漏空的,冬天用紙糊上或配上玻璃,在裙板上的雕飾多為寓意吉祥的故事和動植物圖案。雕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竹節高升、葡萄結子、五福捧壽、延年益壽等圖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徵“榮祿”之意,“郭子儀拜壽”表示 “福壽”之意。

在梁坊等處還雕有錢蝠(全福)、柏鹿(百祿),柏樹綬帶鳥(百壽),蝠磬(福慶)、蟠桃與鶴(鶴壽)以及玉堂富貴、吉慶有餘、萬事如意、平升三級,平安富貴等各種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刻工精細,疏密有致,層次豐富,顯得典雅古樸,稱得上是木結構裝飾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品。室內還裝飾有落地罩、掛落等,代表琴棋書畫,梅蘭竹菊。

在大廳前的門樓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磚雕裝飾,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其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是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戲曲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經維修專家發現,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牆特別高大注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

地址

建鄴區南捕廳15、17、19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