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研究、展示、保護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性博物館,館址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非遺“雙博館”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見證和縮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在這裡遊客可以領略傳統民居建築的優雅精緻;閱讀一個千年家族的興衰歷史;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了解南京一百多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本情況;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精彩展演。甘熙宅第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基本信息

簡介

建築布局建築布局

甘熙宅第又名“甘熙故居”,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甘家大院”,為多進穿堂式古民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誌學家甘熙的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年歷史,占地面積近萬平米,是目前我國大中城市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群。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片古建築群,並定為市級文保單位。為加強南京傳統民居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經市領導同意,1986年籌建市民俗博物館,將南捕廳19號前後三進及西偏院(一主一輔)的居民搬遷並修繕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於1992年11月對外開放。從1992年建館起,一方面加大對“甘熙故居”的保護管理,積極制訂保護規劃方案;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民俗文物資料的徵集、宣傳、展覽和社會教育等基礎性工作,立足於南京傳統民間民俗文化的保護,開展了一系列展示民間民俗文化的活動,充分發揮了博物館應有的作用。1995年,江蘇省政府列甘熙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被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是南京地區收藏、陳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

2010年1月,為了全方位地展示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市文廣新局決定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增設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立全國首家民俗、非遺“雙博館”,2012年6月9日,展覽建成開放。

展陳活動

遊覽地圖遊覽地圖

南京市民俗、非遺“雙博館”在展陳上主要有《一脈文心、千古流傳——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示》、《金陵工巧——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展演》、《南邦巨族、江南甲姓——金陵甘氏家庭歷史陳列》、《榴開百子、百年好合——南京育兒、婚嫁習俗展示》、《梨園雅韻》、《金陵十八坊》等六個專題陳列,內容豐富,蔚為大觀。既有靜態的展示,又有動態的展演,觀眾可以在動靜結合中體會老南京悠遠的文化韻味。在形式上,儘可能多地採用現代科技手段,使觀眾真正能夠賞心悅目,邀請民間藝術家、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絕活表演,這種互動式的參觀體驗,可讓觀眾收穫親身參與的樂趣,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對民俗、非遺文化的求知、鑑賞、娛樂等需求。

通過新開放的展覽展示,既能領略傳統民居建築的優雅精緻,體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了解南京一百多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基本情況,還能近距離觀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精彩表演,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璀璨。

每年開展的文博之夏活動作為廣大市民特別是未成年孩子了解歷史,感知文化的一個重要平台,在各單位認真組織和大力宣傳下,都有近萬名孩子通過我們組織的文博夏令營、展覽展示等活動,豐富了暑期文化生活,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建築特點

簡述

展陳活動展陳活動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一百六十二間。

結構

民居以木結構為承重體系,用抬梁和穿斗的構架承受屋面和樓面重量,以空斗牆或磚石砌牆來圍護及分隔空間形成建築,民居的基本單位為間。用三—五間的單數橫向連成建築物稱為落,落與正面庭院組成進,多進的縱深串聯再以高圍牆封閉組成住宅,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進的住宅。甘熙故居就是這樣橫向組成的四落五進的大宅院。

布局

民俗展覽民俗展覽

甘熙故居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這些意識反映在建築上致使大宅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學,擅長風水勘輿、星相之術。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從小丹陽來寧以經商發家,而《論衡·詰術》中的“圖宅術”:商家門不宜南向,因商為金,南方為火,火克金為凶,而北方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見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異”原來是根據風水理論決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後注“渤海”,甘氏源出於此。甘氏南遷後,家中懸“於湖世澤,渤海家聲”對聯,建築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據說有水井、窨井32個,目前發現的10多個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間裡、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門檻邊,很好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採光以及上下水等問題,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暗溝流向院內天井,起到“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於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長輩和統治整個家族的人物居住與生活用房,正落中軸線貫通,左右邊落的處理有較大的差異。相對正落而言,邊落沒有直接對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進入這個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須通過正落的入口,這種布局體現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門戶的觀念,基於這種原因,在邊落中不設正廳,保證了家庭中主要的禮儀接待活動都必須在正落中進行。布置在邊落中的建築無論在開間的面寬和總的間數等各方面都較正落為小,正落與邊落間有通長的備弄。一般情況下,邊落中各進的平面與正落不完全相同。邊落中軸線是不完全貫通的,各進廳堂要經過備弄和天井才能進入。大宅布局上強調中央軸線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色調

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統一的色調,即小青瓦屋面、白粉牆、棕紅色廣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築主調,這種主調與江南的青山綠樹共同組成淡雅、恬靜、安寧、平和的色調,由於色彩的統一,結構的多變,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靈活性。

派別

經維修專家發現,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牆特別高大注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

主要部分

門廳:在多進大院中第一進,並列的房間還包括過廳、門房、賬房。

在大門兩側我們可以看到牆面光滑平整,據稱,工匠們用刨子刨平磚塊的方法,使牆面異常平整,磚與磚之間幾乎沒有空隙,這些磚又稱刨磚,這種工藝我們稱之為磨磚對縫。

轎廳:在第二進,也有與門廳布置在一起的(如南捕廳15號一進),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轎的地方。

大廳:供接待賓客、婚喪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築群體中的主體,為了加大進深,突出建築物的高度,大廳一般都採用抬梁結構,以顯示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內部建築構造精巧,裝飾華貴。三開間,開間的寬度由中央向兩側遞減,即中間較寬,大廳入口各間為通長落地扇門,可全部開啟。大廳內壁設板壁(也稱屏門),以避免視線直通內院,板壁上懸掛字畫、對聯、匾額,與室內的家具共同組成了大廳內豐富多彩的空間。大廳前後左右都是走廊,走廊還可以與側面的備弄相連,這種布局使服務人員的往來行走不致干擾大廳中的活動。

南捕廳19號大廳(也稱響廳):大廳建築物下端設台階,室內原來在灰色的水磨地磚四角下都倒扣著一隻只蘭盆子或罈子,大廳地坪下排放著的上百個蘭盆子,能使室內產生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只有建房比較講究的大戶人家才用這種方式。同時建築整體上的墊高,也增加了大廳的雄偉和莊嚴感。

內廳:設在第四、五進中,供主人及內眷生活、起居之用,內廳下層是家眷日常生活和進行家務勞動的場所,上層為臥室。第五進住著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稱繡樓。

廚房及其他服務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邊落中,可通過後門或經過備弄通向街市。

庭院:民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間環境產生極為豐富的變化,多進穿堂式從空間的虛實變化來看,實的是民居中的建築物,虛的是向上開敞的庭院空間。庭院從功能上可以起到採光、通風、排水的作用。大多數庭院進深較淺,與建築物的高度相比約為1:1左右,結合建築物的圍廊、挑檐,使整個住宅內部的交通面積減小,節省了用地,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陽光,冬季由於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證室內充足的日照。庭院內綠化較園林簡潔典雅,不致形成空間的堵塞。南捕廳15號花廳前的院子,內部設假山、花石,用花牆隔斷起調節氣溫,通風的作用。庭院的綠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組成的歡快的色調與建築物內部的調和與安寧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個民居內部空間變化無窮。

高大的封火牆使建築外形美觀、雄偉,有效地防火防風,把建築空間隔開,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劃分。

備弄:各落建築間有一條寬約1米到1.5 米的通道,又稱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勢,人們可以從這條備弄穿行救火;另外,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卑,長幼有序,主僕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貴賓走正廳大道,而備弄就是供女人、僕人行走的通道。從這兒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女姓、勞動人民的歧視。

傳統的石、木、磚雕細膩的裝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築細部變化無窮,它們在建築裝飾藝術中獨具一格,充分發揮了其在建築上的實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作用。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輝煌的勞動創造和勤勞的累積,為後人留下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木雕是通過梁架、梁托、雀替、檐條、樓層欄板、華板、柱棋、窗扇、欄桿等來表現的。絕大多數房屋的門窗都是格扇門、和合窗,各部比例勻稱協調,格扇門的格心一般都是漏空的,冬天用紙糊上或配上玻璃,在裙板上的雕飾多為寓意吉祥的故事和動植物圖案。雕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竹節高升、葡萄結子、五福捧壽、延年益壽等圖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徵“榮祿”之意,“郭子儀拜壽”表示 “福壽”之意。

在梁坊等處還雕有錢蝠(全福)、柏鹿(百祿),柏樹綬帶鳥(百壽),蝠磬(福慶)、蟠桃與鶴(鶴壽)以及玉堂富貴、吉慶有餘、萬事如意、平升三級,平安富貴等各種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刻工精細,疏密有致,層次豐富,顯得典雅古樸,稱得上是木結構裝飾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品。室內還裝飾有落地罩、掛落等,代表琴棋書畫,梅蘭竹菊。

在大廳前的門樓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磚雕裝飾,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其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是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戲曲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展館信息

開放時間:9:00-17:00

全年無休

地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市中山南路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46號)。乘坐公交35路、100路昇州路站下;南京捷運一號線三山街站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