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土族民歌

音樂特點及其分化與土族社會民俗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繫 .在土族封建禮教思想籠罩下形成的一系列土族民俗、風情致使土族文化雅、俗分化,進而形成的“家曲”、“野曲”才具有了各自的特點.土族民歌中儀式曲的社會功能性尤為突出,雖本身屬於精神文化領域,但其中許多儀式曲具有某種成文法規的約定性、神聖性和權威性,類似於口頭契約,而被直接套用於制度文化層面,為婚禮、宗教儀式等社會性民俗服務。筆者認為,土族舊時無文字是其民歌具有較強社會功能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一般說來,文字不發達的民族、社會較注重直接的歌唱行為,儀式中的每一種歌唱與行為方式都有特定的功能意義”。 卓尼縣境內的土族民歌明顯地表現出藏、土融合的痕跡。其情歌稱為“卡西”,酒歌稱為“魯西”,舞曲稱為“格日”。

簡介

卓尼土族民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在甘肅省卓尼縣杓哇鄉一帶的土族民歌,卓尼縣境內的土族民歌明顯地表現出藏、土融合的痕跡。其情歌稱為“卡西”,酒歌稱為“魯西”,舞曲稱為“格日”。所有歌詞均用藏語演唱,僅在部分曲調上保留了土族的獨特風格,它也屬於藏語民歌的範疇。

藝術形態

1、曲調:“卡西”的曲調節奏多為二、三混合拍,以使用切分節奏為突出特徵。調式中藏族民歌的風格區別在於“卡西”中的宮微調式幾乎都與羽調式交替的奇特現象。“魯西”的曲調卻頗具特色,曲式結構由四個樂句構成,後兩句重複前兩句,調式大多為六式羽調(五聲調式加變宮)和七聲宮調式兩種。宮羽調式相互交替,鏇律進行中偶爾有一、兩處八度大跳外,一般都為級進間夾雜一些四度跳進。
2、演唱形式:“卡西”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對唱兩種。“魯西”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三種形式。
3、唱詞:“卡西”的唱詞多在生產生活中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抒發種種不同的情感,隨感而發即興唱出情歌。“魯西”的唱詞多在酒宴上助興的民歌。均為哲理性頗深的格言,語言運用精闢簡練、寓意深刻、涉及包羅萬象。
4、作用:卡西:屬情歌,按當地風俗,要在遠離村寨的野外演唱,以傾訴愛慕之情為主要內容。魯西:流行於土族的所有村寨,可在一切節日慶典的酒筵上演唱。歌詞格式與強勒沒有大的區別,均為哲理性頗深的格言。

歷史淵源

卓尼土族民歌“魯西”和“卡西”淵源可以追述到公元307年(西晉永嘉元年)。由於遊牧在遼河流域的鮮卑族慕容部的首領土谷渾因與嫡、弟不睦,率領1700人馬向西遷至洮水流域建立了遊牧政權。後建都伏城號土谷渾國。到663年(唐龍三年),由於吐蕃王朝的不斷侵占,延續了350年的土谷渾國終於瓦解、部眾四散、部分部落依附於吐蕃王朝,為其擔負守邊任務,卓尼縣境內的杓哇鄉土族就是一部分。土族民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土族雖為土谷渾後裔,但由於長期與藏、漢雜居生活,民歌已明顯表現出了藏土融合的特徵

文化價值

“魯西”和“卡西”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土族民歌“魯西”和“卡西”是土族文化傳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研究土族文化的重要依據,是藏、羌與土族文化融合的體現,是藏族與土族人民聯繫的紐帶。

傳承情況

20世紀末21世紀初,“魯西”和“卡西”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媒體的介入使其演唱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原始的唱詞、唱腔面臨失傳。一些傳承老藝人年事已高,享有威望的老藝人越來越少面臨逐漸衰弱的危機。古老的土族民歌“魯西”和“卡西”老一代傳承藝人所剩不多,有些經典的唱詞、唱腔蒐集的比較少,因此得以保留下來的不多。

保護措施

為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卓尼縣制定了保護計畫:
1、保護傳承老藝人。
2、挖掘整理“魯西”和“卡西”民歌的唱詞、唱腔、
音樂,對其進行整理歸檔。
3、建立“魯西”和“卡西民歌的保護傳承中心。
4、舉辦“魯西”和“卡西”民歌的陪訓班,編寫教材。
5、培養“魯西”和“卡西”民歌的傳承人,舉辦研討會,出版相關音像資料。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化: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遺產序號:10
遺產編號:Ⅱ—7
項目名稱:卓尼土族民歌
申報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