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美國人

內容介紹

陳香梅是廖承志的堂外甥女,著名的美國第14航空隊司令陳納德將軍的遺孀,一位很有名的美籍華人女記者、女作家和女政治家。她長期活躍在美國政壇上,在美國共和黨和美國白宮擔任過多種顯要職務,是目前美國政界中地位和知名度最高的美籍華人女明星,在海內外華僑中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

陳香梅祖籍廣東省南海縣。祖父陳曉雲是清末的秀才,後棄學從商,曾任招商局輪船公司經理,是香港電車公司的股東之一。父親陳應龍早年留學英國,獲牛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和北京英文《華北郵報》主編,以後當過駐美國的領事,駐墨西哥公使等職,抗戰勝利後退職閒居美國,於1978年去世。生母廖香詞,曾在歐美受教育,通曉琴棋書畫和英、法、德、俄、日及西班牙等多種語言,擅長交際,1946年因患癌症病逝於香港。她生有六女。陳香梅排行第二。
陳香梅的外祖父廖鳳舒是廣東省惠陽縣人,與廖仲凱先生是同胞兄弟,曾任駐日本、古巴等國公使。廖承志是陳香梅的堂舅,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病逝時,陳香梅是第一個到中國駐美大使館弔唁的人。兩個多月後她親臨廖承志靈前奔喪,稱讚廖承志“畢生為國事奔忙,卓有功勳”,“德高望重,學貫中西,知識淵博,作風淳樸,平易近人,實為難得的偉人”。“我等一直盼望廖公能多活幾年,以便完成中國和平統一之崇高使命。他的不幸逝世,是海內外中國人的重大損失。”

陳香梅1925年6月23日出生於北平市。童年時曾就讀於北平東華門街的孔德國小。她從小喜愛文學,英文基礎很好。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母南下香港,先後在香港的聖保羅女書院、真光女中學習。四年後香港被日軍侵占,當時陳香梅母親已去世,陳香梅六姐妹跋涉幾千里,經澳門、廣州、桂林、重慶輾轉流亡到昆明,在美國任職的父親要求她們去美國學習,但小小年紀的陳香梅拒絕了。她說:“我不能在祖國受難時離開她。我要工作,要盡我對祖國的責任。”陳香梅1944年畢業於嶺南大學,時年方19歲。
陳香梅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通訊社工作,後被派往昆明當戰地記者。在採訪中,她結識了援華抗日的美國第14航空隊(即“美國空軍志願隊”,又稱“飛虎隊”)司令陳納德將軍,兩人往來頻繁,從相知、相愛發展到相依。1947年12月,陳香梅與這位著名的“飛虎將軍”在上海結了婚。當時陳香梅年僅22歲,而陳納德已經57歲。婚後,夫婦二人攜手獻身抗日鬥爭,並積極協助中國發展自己的空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以後,他們先後到香港、廣州、台灣居住,1950年舉家到美國定居。陳香梅隨即加入美國籍,取英文名字為安娜·陳納德,並先後生下兩個女兒,分別取名陳美華、陳美麗。1958年,陳納德因患肺癌逝世。
陳香梅是位堅強的女性,她雖然以自己是陳納德將軍的夫人為榮,卻不願僅依仗丈夫的名聲生活。她曾說:“雖然我以陳納德將軍夫人為榮,但我更以陳香梅個人能靠自己的努力而創造了自己的天空為傲,更以在白人的天下無畏無憂地和他們比高下為傲……”1960年,陳香梅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移居華盛頓,她一邊工作,一邊進入喬治城大學選修公共關係和學術演講,進行外語和演講方面的專業訓練,學會一身能言善道的本事。1963年夏天,陳香梅曾先後到美國60個城市發表演講,引起廣泛的關注。她的演講名噪一時,華盛頓美國新聞處的“美國之音”都曾專門給她安排過固定的講演時間。同時,她依靠陳納德留下的遺產做股票生意,並先後出任過擁有數億美元資產和上萬名雇員的美國飛虎航空公司的副總裁、國際部總裁,以及美國多家公司的顧問,在美國商界有一定的影響。1983年,她曾獲美國杜威國際大學頒贈的工商企業管理名譽博士學位。
此外,陳香梅喜歡寫小說、散文和詩歌,常著書立說。有不少作品付梓問世,散見於美國國內外的報刊上。形成書的中英文著作多達幾十種,主要有:《寸草心》(1953)、《追逸曲》(1961)、《一千個春天》(1962)、《謎》、《半個美國人》(1964)、《陳香梅時間》(1965)、《陳香梅通訊》(1967)、《茶花怨》(1970)、《陳香梅中篇小說選》(1978)、《陳納德將軍與我》(1978)、《陳香梅自選集》(1980)等。其中用英文寫成的《一千個春天》曾風行一時,一年中竟再版達20次,被《紐約時報》列為當年暢銷書之一。陳香梅說:“講演、寫作和新聞記者,是三位一體,殊途同歸。這三者治於一爐,也就交集於我身。”

陳香梅雖然多才多藝,兼記者、作家、演說家、企業家於一身,但她最傑出的成就卻是政治上的。她於1960年加入美國共和黨後就躋身美國政壇,積極參與共和黨的政治活動,憑著自己的智慧和不息的奮鬥,終於逐漸成為一個有影響的政治人物。
1960年,陳香梅便應邀參與為尼克森競選總統的活動,擔任共和黨國會議員競選委員會兼共和黨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1964年,她又協助參議員戈德華特競選總統。這兩次競選雖然都告失利了,但陳香梅在競選活動中顯示出來的才華卻受到共和黨黨魁的欣賞。此後,每逢美國大選,陳香梅都得忙碌起來,在共和黨競選總部擔當要職,不辭勞苦,四處奔走。1968年尼克森再次參與競選總統時,親自找她助選,請她擔任共和黨全國婦女助選會主席。是年尼克森當政,以后里根兩次競選得勝,1988年布希上台,陳香梅均助選有功。他們上台後,均任命陳香梅擔任多種要職。尼克森任命陳香梅擔任交通部長特別顧問、能源委員會委員、亞洲事務顧問等職。里根任命她擔任親善大使、總統出口委員會副主席。布希任命她為總統白宮學者委員會委員、內政部環保委員會委員、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美中航運總裁等職。此外,陳香梅還兼任美國全國航空董事會成員,美國國務院援助開發中國家顧問委員會成員等10多個公職,是白宮中對中國問題頗起作用的政治家。她在共和黨內,歷任少數民族委員會主席、亞裔委員會主席、財務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她還多次作為美國的特使出訪亞洲地區,傳遞美國政府的信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前夕,白宮派她以非官方身份,前往曼谷、西貢、馬尼拉、漢城和台北,探詢他儂、阮文紹、馬科斯、朴正熙和蔣介石的反映。這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政要也都視其為上賓。
陳香梅人緣很好,不僅在共和黨內,就是與民主黨人也相處得很融洽。她第一次協助尼克森競選總統敗於民主黨的甘迺迪後,甘迺迪仍然於1963年委任她擔任中國難民委員會主席,邀請她進入白宮工作,使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的華裔。陳香梅與美國各界的一些要人往來頗為頻繁。在她的華盛頓住宅里,不時高朋滿座,冠蓋雲集,其中有總統、州長及工商界巨子。她的辦公室里掛著她與美國總統、參議員和世界一些國家頭面人物的合影。1970年,她當選為全美7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1973年又當選為“全美傑出12位女性”之一。1988年5月,里根總統親自向她頒發了“企業和社區服務獎”,以表彰她對美國作出的貢獻。

陳香梅說,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在美洲土地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二戰後,在美國的教育、科學和工商界都出現了一批出類拔翠的華裔人物,不勝枚舉。但是海外華人習慣於不問政治,躋身政界的人寥若晨星,屈指可數。因此華人在海外備受歧視,非常吃虧。故而陳香梅多年來一直為華人參政奔走呼籲。她強調海外華人應不分黨派,不講政治背景地團結成一股力量,幫助某一個人競選,支持才華出眾的中國人參政。1987年1月16日,她和吳仙標等人聯合發表《華裔公民1988年大選宣言》,要求每一個總統候選人承諾,當選後任命合格的華裔公民出任聯邦政府司法及行政部門的適當職務。呼籲全體華人團結一致,為爭取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利益而共同努力。在宣言上籤字的有1000多位著名美籍華人,其中包括楊振寧等4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江月桂、李婉若等著名政界人士。此外,陳香梅等人還發起組織“全美華裔臨時聯絡會”、“華裔政治委員會”,以聯合不同黨派和不同行業的美籍華人,加強在美華人的政治影響力。可以說,陳香梅為爭取美籍華人的政治權益和平等地位,推動美國華人參政潮流的發展,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陳香梅的名字,在海峽兩岸及中美兩國間,知名度之高,活躍時間之長,恐怕無人出其右。鄧小平曾說:“美國有一百位參議員,但只有一個陳香梅。”有人曾因為她在政壇上活躍時間之長而讚嘆她是“永遠的陳香梅”,更有人因她對中華民族的傑出貢獻而讚譽她為“國寶陳香梅”。陳香梅是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的政府首腦的客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 特殊的經歷和背景,使陳香梅有機會接觸到兩岸和中美兩國的高層,使她能為加強中美間的溝通和了解,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做出不小的貢獻。因為長年穿梭於中美兩國之間,陳香梅得到了“中美民間大使”的美譽。她說:“我做的工作就是大力介紹美方的情況給中方的朋友,介紹中方的情況給美方的朋友,讓他們互相之間多了解。”她曾經為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作出過積極貢獻,也曾於1980年作為里根總統特使給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捎信。1980年以來,她先後十數次往返海峽兩岸,在兩岸之間積極溝通,為促進海峽兩岸的交流和關係的改善作出了巨大努力。陳香梅相信中國“總有統一的一天”,對於那些“兩個中國”的論調不屑一顧,她主張大陸和台灣之間應日益擴大接觸,她說:“解決問題需要時間,中國抗戰八年,國共和談也搞了很多年,香港回歸祖國、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等待了漫長的世紀。相信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時間,終會解決一切問題!”她說:“只要中國人能揚眉吐氣,我於願已足。”
陳香梅儘管離開祖國長達半個多世紀,但她鄉音依然未改,一樣未改的是她對故國的眷戀情懷。她曾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和讀到岳母刺字的故事,從那時起就堅定了要為祖國做事的信念。雖然離開祖國很多年了,但我一刻也沒有忘記她。” 與陳香梅接觸過的人均感到,陳香梅身上有著濃郁的、化解不開的“中國情結”,讓人感動,也讓人欽佩。正如她所說的:“我是美國人,但我更是一個中國人。每當我在天安門前看到國旗升起的時候,我都激動地流下眼淚。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我現在雖然是一個美國人,但畢竟是祖國把我養育大,能為祖國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心甘情願。”她對於養育過她的中國一脈情深,為中國的發展不遺餘力。她是中國海外交流協會顧問,中華全國婦聯名譽顧問,中國國家旅遊局特別顧問,陳香梅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在她多次訪問中國期間,對促進中美經濟合作,尤其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合作做了不少工作。對發展中美之間的文化、科技、婦女等關係的發展,也起到良好作用。她特別關心中國的教育事業,尤其關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狀況。從1998年開始,每年的教師節她都要回國,把大西北的優秀教師請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為他們頒發獎狀和獎金。她說:“中國實現現代化,教育最要緊。我認為改進落後地區第一要務,長遠看來,應該是教育。”為了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她特地在國內眾多城市設立“陳香梅教育基金會”、“陳香梅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實施“香梅千校工程”,歷年累計捐資已達3000萬元。她還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瀋陽東工大學等國內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以及海南大學的名譽校長。她坦言自己喜歡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她把祖國的教育事業視作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一件“分內事”。當記者問她八十歲生日最大的“生日心愿”是什麼時,陳香梅不假思索地回答,還要繼續工作,為祖國、特別是祖國的教育事業做更多的事兒!

作者介紹

陳香梅(Anna Chan Chennault,1925年6月23日-),於中國北京出生,早期為中央通訊社記者,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的指揮官陳納德的太太。她在二戰後一直都在美國政壇活躍著。
簡歷
陳香梅生於北京,七七事變後前往香港,香港淪陷後只身前往昆明。當時她的父母都在美國任職,希望她們姐妹六人都去美國讀書,但陳香梅決意留在國內。1944年陳香梅加入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同年在嶺南大學取得文學士(主修中文)資歷 。由於其出身名門,英語流利,不久被派去採訪陳納德,後與其一見鍾情。1947年,陳香梅與陳納德結婚。
1967年榮獲韓國中央大學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她從1944年至1948年為中央社擔任記者,並為上海的《申民日報》供稿。她在1947年時與陳納德結婚,並育有兩女。陳納德於1958年逝世。
陳納德的逝世,並未有對陳香梅的事業構成打擊。1963年,她受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委任,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工作的華人。1963年至1968年,她亦為美國之音工作,成為電台的廣播員。1965年,她成為了中央通訊社的特派員,直到1999年為止。而另一方面,她在1958年至1999年亦成為新生日報在美國的特派員。
1981年, 應鄧小平邀請,作為雷根特使訪華,成為鄧的座上賓。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時,陳香梅應雲南政府邀請回國,前往當年飛虎隊作戰地尋訪。
評價及影響
陳香梅被視為美國政府對中國政策的資深顧問。打從甘迺迪總統開始的八位總統,都有邀請陳香梅出任政策顧問,儘管有人質疑其政治立場是親北京方面,不過實際上無論是陳水扁時代的民進黨政府,還是現在的馬英九政府,也都與陳香梅有所聯繫。
陳香梅是共和黨黨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