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次

十二星次

十二星次簡稱十二次,或徑稱星次。每次有若干星官作標誌。源於漢族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十二星次是古代漢族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的劃分。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叫做“十二星次”。十二星次初見於《左傳》、《國語》、《爾雅》等書,主要用於記木星的位置。上古華夏族為了觀測和說明日月五星的位置、運行和節氣的轉換,把黃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其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史料記載

十二星次初見於《左傳》、《國語》、《爾雅》等書,主要用於記木星的位置。漢以後定型。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它們是按黃道等分的,和夏曆二十四節氣有聯繫,如星紀次的起點為冬至節氣,中點為大雪節氣,其餘以此類推。各次起點在星空間的位置因受歲差影響而不斷改變。明末歐洲天文學傳入後即以十二次名來翻譯黃道十二宮名稱,如稱“摩羯宮”為“星紀宮”等。各宮均按黃道經度等分,其起點改與中氣相連,如星紀宮起點為冬至點等。十二次在星占術中也被用作分野的一種天空區劃系統。

十二次又稱“十二度”。《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集解》引張晏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十二次就是“十二星次”的簡稱。也稱為“星次”。《新唐書·歷志》:“故三代之興,皆揆測天行,考正星次,為一代之制。”《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部·星次》:“《帝王世紀》曰:黃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劉昭補《漢志》亦曰:黃帝定星次,即今《爾雅》所記十二次,與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黃帝創之也。”

歷史

上古華夏族為了觀測和說明日月五星的位置、運行和節氣的轉換,把黃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其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各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作為標誌。因十二星次系等分,而二十八宿的廣狹不一,故有些星宿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星次。《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唐陸德明釋文:“日月所會,謂日月交會於十二次也。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壽星,巳曰鶉尾,午曰鶉火,未曰鶉首,申曰實沈,酉曰大梁,戌曰降婁,子曰玄枵,醜曰星紀。”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部·星次》:“《帝王世紀》曰:‘黃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劉昭《補漢志》亦曰黃帝定星次。即今《爾雅》所記十二次與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黃帝創之也。”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編第十一章:“最初是沿著赤道把周天分為十二等分,到了唐代才沿著黃道劃分,因而,說十二次是沿著黃道劃分的,毋寧說是沿著赤道更為正確些......可以認為十次的創立和十二次名稱的制定,其間應孩隔有相當的時期。即十二次的創立,當在戰國中期,而到了後漢班固所撰《漢書·律曆志》,才把十二次配合著二十八宿來記載。”

十二星次十二星次

日期

星次 —— 地支——公曆(陰曆)

星紀 —— 醜 —— 12.7-1.5

玄枵 —— 子 —— 1.6-2.3

娵訾 —— 亥 —— 2.4-3.5

降婁 —— 戌 —— 3.6-4.4

大梁 —— 酉 —— 4.5-5.5

實沈 —— 申 —— 5.6-6.5

鶉首 —— 未 —— 6.6-7.6

鶉火 —— 午 —— 7.7-8.7

鶉尾 —— 巳 —— 8.8-9.7

壽星 —— 辰 —— 9.8-10.7

大火 —— 卯 —— 10.8-11.8

析木 —— 寅 —— 11.9-12.6

節氣

立春~驚蟄——娵訾

驚蟄~清明——降婁

清明~立夏——大梁

立夏~芒種——實沈

芒種~小暑——鶉首

小暑~立秋——鶉火

立秋~白露——鶉尾

白露~寒露——壽星

寒露~立冬——大火

立冬~大雪——析木

大雪~小寒——玄枵

小寒~立春——星紀

對應黃道十二宮

摩羯宮——星紀

水瓶宮——玄枵

雙魚宮——娵訾

牡羊宮——降婁

金牛宮——大梁

雙子宮——實沈

巨蟹宮——鶉首

獅子宮——鶉火

處女宮——鶉尾

天枰宮——壽星

天蠍宮——大火

射手宮——析木

註:星次準確日期對應的是黃道十二宮,農曆二十四節氣僅為書面參考

詳見參考《我是你的守護星》四部著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