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陵

北宋帝陵

北宋帝陵位於河南省鞏縣,這裡有七帝八陵,靖康建炎年間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

北宋帝陵簡述
七帝八陵
北宋帝陵位於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境內,嵩山北麓與洛河間丘陵和平地上。陵區以芝田鎮(宋永安縣治)為中心,南北約15公里,東西約10公里。北宋9帝,除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死於漠北之外,其餘7帝均葬此,加上趙匡胤之父趙宏殷的墓由開封遷此(稱永安陵),所以人們稱七帝八陵。依次為宣祖(趙弘殷)永安陵、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光義)永熙陵,真宗(趙恆)永定陵、仁宗(趙禎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宋代靖康建炎年間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
北宋國家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這為后妃參與政事提供了條件。母后臨朝聽政,在北宋歷史上不乏其例。這種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寢制度上,表現為皇后單獨起陵。宋陵區共有21個後陵,其建制全同帝陵,只是在規模上稍遜,另有宗室及王公大臣陪葬墓100多座,形成龐大的陵墓群,現已發掘了永厚陵祔葬的魏王墓和永熙陵祔葬的李後陵
崇文抑武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紛爭割據的局面,天下歸於一統,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皇權,並以崇文抑武為國策,保證了社會的長期安定和經濟的持續繁榮,又為傳統陵寢制度的復興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但崇文抑武的國策同時也造成了宋朝軍事力量的薄弱,尤其在對遼、西夏、金的戰事中,一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賠款割地,屈膝求和,以至於靖康變亂,中原淪陷,這又必然影響到復興起來的陵寢制度,在精神氣魄方面不能不有所減弱。
一反常例
北宋帝陵一反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居山面河的傳統,它面對嵩山而背依洛水。陵區內的帝後陵中軸線的方向率皆北偏西6度左右,正對嵩山主峰少室山。由於受到當時堪輿學說之影響,認為趙姓在五音學中屬於“角”音,利於北方偏西的丙、壬方位,“吉方則要山高才來”,因此,諸陵地面皆為南高北低,由鵲台到置陵台逐漸斜降,從而把作為中心建築屬於最崇高地位的陵台置於最低處,這是宋陵建築的一大特點。
布局一致
北宋的八座皇陵按同一制度建造,布局也基本一致,由南向北依次為鵲台、乳門、華表、石像生、陵台、後陵和下宮。每陵皆有兆域、上宮和下宮。兆域,或稱塋域,四周植荊棘等為標記。兆域內除皇陵之外,還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孫和當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宮,即陵台四面所築陵垣以內部分。陵台居上宮中心,夯土築成覆斗形,底邊長55米,高約16米,象徵帝王的豐業和尊嚴。陵台四周柏樹成林,縱橫如織,故有“柏城”之稱。陵台之下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槨的地宮,全部用條石鑲砌。圍繞陵台囚周的是神牆,呈正方形,邊長約230米,牆的四面正中各設一神門,四隅有角闕,在東、北、西3門之外,各置石雕蹲獅1對,一牝一牡,相視而立,象徵著皇權的威嚴和帝陵的神聖不可侵犯。
南門為正門,門道內置石雕宮人1對,門外置石雕武士、奔獅各1對。南為神道石刻,夾神道建鵲台、乳台各1對。乳台以北為列石,自南而北依次為望柱2、象及馴象人2、瑞禽2、角端2、仗馬4及控馬官8、虎4、羊4、客使6、武將4、文臣4等,總計60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陵的石刻數目也是整齊劃一的,這是宋代帝陵的又一特點。後陵在帝陵之西北,規模僅及帝陵的一半。沿陵台神牆西北角延伸350米處為下宮,是皇帝死後供其靈魂衣食起居的地方。每朝皇帝朝謁先帝諸陵時,在上宮行祭把禮之後,還必須趨步下官,謹拜先帝聖容。
後陵玄室
永熙陵三座後陵中最南的一陵,疑為元德後李氏陵,早年被盜,現可由陵台前盜洞進入玄室,玄室為近園形的多邊形,磚砌仿木結構,穹窿頂,頂塗青灰色蒼穹,其上以白粉繪出銀河及星辰。周壁繪建築、雲朵等彩畫,可辨認的具體建築形式有版門、直欞窗、挾屋、四注屋頂和鴟尾等,隨葬品殘存有玉冊及80多件青釉、白釉、黑釉瓷器殘片,其中帶“官”字的定窯瓷器和越窯龍紋大盤,頗為難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