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膽管癌中醫治療醫院

北京膽管癌中醫治療中心是由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成立,並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擔任主任,並以中醫為主,西醫相結合的專業肺癌治療機構。原發性膽管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目前膽道外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結合全國七屆膽道外科學術會議共收到膽管癌3875例臨床資料,對其發病情況、診斷與治療進行了探討。

基本信息

北京膽管癌中醫治療醫院
北京膽管癌中醫治療中心是由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成立,並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擔任主任,並以中醫為主,西醫相結合的專業肺癌治療機構。
原發性膽管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目前膽道外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結合全國七屆膽道外科學術會議共收到膽管癌3875例臨床資料,對其發病情況、診斷與治療進行了探討。
1 發病情況
我國膽管癌在消化道腫瘤中居第五位,居膽道腫瘤首位,但目前尚缺乏膽管癌發病率的大宗流行病學調查資料。1989年崔彥等收集國內1941年以來報告的原發性膽管癌資料占同期膽道手術的百分比為2%~5%。國外Stauchco報導膽管癌的發病率為2.5 10萬人。但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種發病率有較大差異。如印第安人的發病率為全美平均水平的6~8倍,而歐美等國報導膽管癌占同期膽道手術比例為4.1%~5.6%左右。
本組3875例膽管癌占同期膽道手術0.96%~4.9%,男女之比為1∶2.54,發病年齡50歲以上者占70%~85%,其好發年齡為50~70歲之間,尤以60歲左右最多。發病年齡最大87歲,最小25歲,平均57歲。有關發病年齡的研究,國內外報導均提示:膽管癌為老年性疾病,性別以女性多見。
從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來看,膽管癌與膽石症有著密切的關係,國內資料有20%~82%合併膽石症,國外為54%~100%。我院資料表明,膽管癌合併膽石率為42%鄒聲泉報導為56.7%(114/201),白振傑報導為37.7%(72/191)。從膽石角度上看,膽結石患者中有1.5%~6.3%合併膽管癌。從臨床角度上看,膽管癌的發生與膽結石有較密切的聯繫,已引起更多的關注。
我國不同地區近10~15年3875例膽管癌患病情況調查,石景森、鄒聲泉、楊維良等報導有上升趨勢,占同期膽道疾病的百分比也逐漸升高。作者通過對40年中601例膽管癌進行分階段調查,發現患病人數有上升趨勢,且存在遞增現象。鄒聲泉對湖北省十年膽管癌發病情況分階段調查,發現發病人數有所增加。楊維良對黑龍江大城市15年膽管癌變遷情況分階段調查,發現不僅發病人數有增加趨勢,而且發現在3個5年中,膽管癌占同期膽道疾病的百分比由1.64%上升到2.28%及2.08%。全國各地的膽管癌發病情況不盡相同,占膽道疾患的比例也從0.96%~4.9%,但以陝西、河南兩省較高(4.9%,3.02%),兩地成為膽管癌的高發地區,與以往西北發病較高資料相符。
2 關於病理類型
原發性膽管癌的大體形態分為浸潤型與結節型、浸潤型較早累及周圍組織,多為浸潤型腺癌;而結節型腫塊多突出於膽管腔內。原發性膽管癌我位於膽管體部和頸部。其組織類型以腺癌居多,本文統計1898例膽管癌69.5%(1329 1898)為腺癌,其次為乳頭狀腺癌,占6.7%(127 1898),管狀腺癌占1.6%,粘液腺癌占3.5%,未分化腺癌6.4%,鱗癌4.0%,腺鱗癌占0.9%,腺瘤惡變占1.7%,炎性息肉惡變占0.2%,及印戒細胞癌占0.2%,另類癌1例,惡性淋巴瘤1例。本組的病理類型中發現4.9%的鱗癌及腺鱗癌,而膽管黏膜上皮並非由鱗狀上皮組成,這使人們不得不相信在膽管癌中至少一部分首先由黏膜的鱗狀上皮化生而後發展成癌的。腺癌惡變國內外均有報導,本組占1.7%(32 1898)。研究證明腺瘤具有惡變潛能,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其癌變過程是腺瘤性增生,重度異形性增生,癌變。本文4例炎性息肉惡變,西安、遼寧各一例,上海2例。膽管浸潤癌的DNA倍體含量和非整倍體細胞百分率均高於消化道行為相吻合,從分子水平膽管黏膜一旦惡變,惡性程度迅速增高,導致預後極差。
3 關於早期診斷
膽管癌的早期診斷困難,治療後5年生存率僅3.7%~4%。因膽管癌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診斷常被延誤,其影響原因有:絕大多數病人就診已晚,一經確診已屬晚期,而這一部分病人中反覆多年腹痛未引起重視;膽結石病人缺乏應有的警惕性,特別是病史長,年齡大,應定期檢查,或可較早發現膽管癌;膽管癌除影像學檢查外,缺少有價值的血清檢測方法,近年有人提出CEA.CA19-9聯合檢測對診斷有幫助,但無特異性;重視超聲檢查,不斷提高對膽管癌的認識水平,佐以CT檢查,提高膽管癌早期診斷十分重要。BUS及CT不受膽管功能的影響,可鑑別膽管的正常組織和腫瘤,並能顯示腫瘤對肝組織的轉移和侵犯,特別是內鏡超聲可將膽管壁三層結構顯示清楚,極大的提高了膽管癌的早期診治水平。
4 關於治療膽管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早期診斷困難,而切除率僅為33.7%。一般認為,按Nevin分期,S1.S2的患者可選用單純膽管切除術,S2患者或可行要治性手術(膽管加肝楔形切除和區域淋巴結清掃),S3以上者爭取根治術或姑息切除術後加用放療化療等。
4.1 根治手術:按照病變範圍及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施行根治手術是基本的要求。第一站淋巴結為肝、膽總管右側者,包括膽管頸之哨兵淋巴結;第二站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左緣的淋巴結,包括肝動脈、門靜脈旁淋巴結;第三站為十二指腸後方,胰頭後方及腸系膜上動脈要部淋巴結;其餘為第四站。
4.1.1 膽管切除術:對於黏膜癌,膽管切除已足以達到根治目的,無需清掃淋巴結。
4.1.2 區域淋巴結清掃:侵入肌層和全層的病變,膽管淋巴結多有轉移,惡性度較高的病理類型如粘液腺癌,未分化癌也需行淋巴結清掃,清掃範圍包括第一、二站淋巴結,以門靜脈右緣為界,不必將肝十二指腸韌帶的三結構完全游離清掃,再作Kocher氏切口,清除胰十二指腸膽總管淋巴結。
4.1.3 肝楔形切除術:凡病變位於底部或體部,侵及全層,或臨近肝臟者,應加肝楔形切除術。
4.1.4 肝Ⅴ、Ⅵ段切除術:由於膽管位於肝左右葉間裂上,因此右半肝切除並不合理。
4.1.5 其它臨近臟器部分切除術:如臨近的胃部、十二指腸球部,結腸肝曲如受侵犯,可在擴大根治術時連同膽管作整塊切除。
4.1.6 肝外膽管部分切除:位於膽管頸部或延及膽管管的病變以及乳頭狀癌的處理,應特別注意探查肝外膽道,如發現受侵犯應考慮有無同時切除的可能。
膽管癌擴大根治切除術近年來再度受到重視。歐洲及北美多認為膽管癌手術治療結局無明顯改善,而擴大根治的手術併發症及手術死亡率顯著增加,因而不主張行此種手術;但是來自日本的多家報導均持積極態度,膽管癌擴大根治術對於進展期患者療效明顯優於較保守的療法,儘管相應的手術併發症及死亡率也較高。如Yamaguchi報導pT3及pT4期腫瘤行擴大根治術後1年生存率分別為29%與20%。國內此種手術尚未廣泛開展,彭淑牖報導一組9例,4例有併發症,5例仍存活。客觀的評價膽管癌擴大根治術及合理套用,尚需大量臨床實踐。
4.2 姑息手術:(1)病變已超出可根治範圍,為緩解症狀而行姑息膽管切除;(2)病人年齡過大或有其它內科疾病,或感染嚴重,可施行姑息手術,肝外膽管引流。
4.3 術中及手術放療、化療有一定幫助。4.4 介入治療、化療栓塞:採用綜合治療處理晚期膽管癌是合適可行的;我們對原性膽管癌肝浸潤及肝轉移55例的治療,近期效果較好,膽管癌的血供一般來自右動脈,肝動脈結紮,栓塞治療是肯定有效的,而通過門靜脈注入碘化油及藥物,其微粒可以充分進入肝毛細血管內,起到局部化療和暫時性阻斷其擴散的作用。
5 關於改善預後
膽管癌的早期診斷困難,惡生程度高,根治機會少,要改善預後,提高根治切除率,必須努力提高其早期診斷正確率,增強對膽管癌的警惕性,作好膽管癌人群防治工作,積極採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療法。近年國內外資料顯示對膽管癌行擴大根治切除手術,趨向持更積極的態度。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對膽管癌癌前病變的過程,膽管癌的發生、發展及惡生程度研究的深入,必將取得更大的進展,從而改善膽管癌的治療效果。
膽管癌飲食療法
膽管癌患者宜食新鮮蔬菜、雞蛋、清蒸魚,忌食煎、炸、高脂肪食品,不宜食用紅棗、桂圓、白木耳等易致腹脹的補品。 膽管切除術後的飲食療法
1) 蘿蔔粥:蘿蔔切片或切絲和大粘適量煮粥;
2) 薏苡仁粥:薏苡仁50克,大米100-150克,加水煮粥食用;
3) 蘿蔔、刀豆、芹菜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膽管癌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提高膽囊癌的療效,尤其是對於晚期膽囊癌患者,手術效果不理想,化療敏感性不高者,若合併中醫中藥治療,可改善患者一般情況,延長生存期。
中晚期手術後,可輔以中醫藥治療,通過扶正祛邪、益氣、養血、調和脾胃,使病人體質得到一定程度恢復。化療與中藥全用,可減少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以使病人耐受治療,同時有療效相加之功效。放療時配合中藥,可減輕放療的損傷,促進機體正常功能的恢復,增強體質,提高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