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資源與環境地理學系

莫多聞: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耕年: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雙成:副教授,主要研究自然地理學與生物地理學。

1. 歷史沿革

資源與環境地理學系前身為自然地理學各專業,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由清華大學地學系地理組和燕京大學部分教員聯合組建,其淵源則可追溯到1929年建立的清華大學地學系地理組,以及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地理組。1955年分出了地貌學專門化方向,"文革"後在國內率先發展了環境地理學、土地科學、巨觀生態學等方向。

2. 現狀概況

目前主要學術取向是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學、環境地理學、地貌與第四紀環境學。有教授15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1名,6位教師還獲得首批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計畫資助;有副教授13名,高級工程師3名,講師4名。具有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備培養系列。

3. 特色與地位

重點研究陸地表層的空間結構和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特別是人類活動干擾下的結構和過程特徵,注重各種過程的相互關係和生態、經濟、社會影響。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學堅持綜合研究方向,以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區域自然結構及其動態作為研究基礎,重點研究全球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機理,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的基礎理論及其在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套用。環境地理學方向重點研究天然和人工合成物質排放在全球或區域範圍內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界面間的遷移轉化及其與環境質量變化、災害形成和損失、人體健康的關係,從化學形態、地球化學相、生物水平、環境要素界面間、生態系統、流域、城市、生物圈和全球系統不同層次進行各種研究。地貌與第四紀環境學形成了相對穩定、特色鮮明的五個主要研究方向:新構造與構造地貌,氣候地貌與沉積,第四紀環境與全球變化,動力地貌學,第四紀年代學
本系一直執國內上述研究領域之牛耳,近年來又得到"211"、"985"以及"創新群體"等計畫的支持,在教學科研條件、人才培養、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國內優勢更加突出,在若干領域也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在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方面都取得多項重要成果,SCI論文及其他論文的總數和人均發表數大大超過同類學科的相關單位。

4. 重點學科與實驗室

"自然地理學"在2001年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選中以全國第一的評分當選。"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實驗室"在2000年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選中以全國第一的評分當選,目前實驗裝備總投資在1400萬元以上。

5. 主要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

近5年來主持完成和正在執行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1項、973計畫子課題3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3項、國家攀登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重點科技項目(部門專項)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4項(其中一項人員調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餘項,還承擔了大量國際合作項目和地方、企業委託項目。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獎勵十餘項。

6. 學術著作、教材和論文

近5年來發表學術專注6部,教材9部;僅2001年就在SCI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14篇,在國核心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22篇。

7. 教師隊伍

陶澍: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和土壤元素空間分析。
周力平: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第四紀沉積與古環境。
蔡運龍: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和自然資源。
莫多聞: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第四紀環境演變與環境考古學。
劉耕年: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高寒地區地貌過程與環境演化。
王仰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與土地生態。
王學軍: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地表化學物質環境特性以 及生態效應。
夏正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第四紀環境與環境考古。
李有利: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構造地貌與環境演化。
王紅亞: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水文學與水資源。
胡建英: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許學工:教授,主要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與自然保護。
陳效逑:教授,主要研究生態物候學與自然地理學。
楊小柳:教授
王永華:正高工
李喜青:研究員
賈振邦:副教授
徐福留:副教授,主要研究系統生態學,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環境與資源管理。
鄧寶山:副教授
吳建生:副教授
李宜垠:副教授
賈振邦:副教授
劉雪萍:副教授
劉文新:副教授
盧嘵霞:副教授
鄭公望:高級工程師
張家福:副研究員
李雙成:副教授,主要研究自然地理學與生物地理學。
趙昕奕:副教授,主要研究氣象氣候學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區域回響。
蒙吉軍:副教授,主要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學與土地資源學。
李本綱:副教授,主要研究環境遙感,環境信息系統,環境空間分析,環境模型
曹軍:副教授,主要研究可溶態有機物對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遷移過程的影響
劉燕花:工程師
劉 煜:工程師
蒙冰君:工程師
張照斌:工程師

8. 發展目標

加強各研究方向的融合和交叉,跟蹤國際前沿,側重於基礎理論和套用基礎研究;針對國家需求,積極開展套用研究。選取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第四紀年代學、退化土地生態重建等作為突破口,鞏固和全面實現國內領先水平,爭取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在5年內爭取在國際SCI刊物發表論文數量從目前每年25篇增加至50篇左右,70% SCI論文發表在相關學科影響因子前50%的刊物上,在各相關學科最高水平刊物發表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吸引國內外著名人才,建設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人才梯隊。在5內爭取使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人數增至6-8名,適當擴大創新研究群體的骨幹隊伍,建設一支本領域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師資隊伍。
強化技術和方法,實驗室總體裝備達到90年代初期國際水平,部分實驗設備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爭取在2005年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名義參與,並取得B類排名前50以內或更佳成績,在10年爭取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
改善教學條件,建成在國內高等院校同類學科中第一流的自然地理學教學和研究基地;加強教學能力,使培養的數量和質量在目前基礎上再上一個新台階。今後5年內在博士後研究人員和博士生人數年增加10-20%,從根本上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