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Academy for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PKU)以北京大學雄厚的基礎學科和先進的技術學科為基礎,組織聯合相關的研究力量,建設具有學科前沿性和學科交叉性的科技創新平台,開展與生命、信息和材料等先進科學與高新技術相關的創新性研究工作;建設社具有良好學術交流環境、優良學科交叉研究條件、實體與虛體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成為在國際上具有學術影響、為國家科技和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研究基地

基本信息

組織機構

學術委員會

主任:饒毅

委員:(按姓名拼音順序)

陳建國 方競 高家紅 韓啟德 來魯華 李曉明 劉忠范

歐陽頎 湯超 王世強 魏世成 吳國盛 張幼怡 朱彤

研究院領導

院長:韓啟德

執行院長: 湯超

常務副院長:方競

副院長:歐陽頎,張幼怡

辦公室主任:李寧

生物醫學中心

副主任:方競 北京大學工學院

副主任:張幼怡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定量生物學中心

主任:湯超 北京大學

副主任:來魯華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副主任:歐陽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納米研究中心

主任:劉忠范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磁共振研究中心

主任:高家紅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環境與健康中心

主任:朱彤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醫用材料中心

主任:奚廷斐 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常務副主任:魏世成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

副主任:鄭玉峰 北京大學工學院

海洋研究中心

常務副主任:周力平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副主任:陳永順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副主任:方岱寧 北京大學工學院

副主任:李紅雲 北京大學法學院

研究院辦公室

劉小鵬 行政辦公室

趙宇昊 教務與學生工作辦公室

鄒雨錡 財務辦公室

辦院方針

韓啟德院長對研究院的發展提出了24個字的方針:虛實結合,摒棄浮躁,完善制度,項目帶動,兼容並包,外向開放。

在科學發展的三百多年裡,人們從初期的哲學科學研究開始,逐步對自然現象有了認識上的深化和科學技術規律上的掌握。在這期間,人們對學科進行了分類並演化得愈來愈細,隨之教育也相應地分科分類,形成了不同的專業和方向。進入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們發現,當代科學的發展和重大科學技術成就的取得,越來越依賴於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許多有影響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學科的互動和交叉點上取得的。典型的例子是2003諾貝爾醫學獎,它們的獲得者是物理學科(曼斯菲爾德)和化學學科(勞特布爾)的研究背景,他們的研究與醫學研究的交叉結合產生了對人類發展具有極大影響的傑出成果——核磁共振圖像技術在臨床診斷和醫學研究的突破。事實上,生物醫學作為是當今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不僅本身具有多學科的綜合性,而且需要生物學家、醫學家和數學、物理、化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科學等學科專家共同努力。生物醫學的許多重大突破,都是通過多學科的交叉來實現的。

北京大學具有很好的基礎學科和技術學科優勢。學科齊全、基礎雄厚是北大的重要特點。北京大學 的多學科特點為發展跨學科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和重要的基礎條件。在“創世界一流大學“計畫(一期)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已經建立了若干跨學科研究中心,為建設整體的跨學科研究平台打下了良好基礎。2005年12月,北京大學正式批准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研究院”為學校直屬的院級研究機構。作為服務於科研、教學的組織保障,“研究院”設立精幹的行政管理機構。研究院”設立學術委員會,負責學術方向和體制建設決策諮詢等工作。“研究院”設立學位委員會分委會,負責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培養和學位工作。“研究院”的研究機構由若干跨學科研究中心/研究所組成。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的基本任務是組織學科學術交流、開展跨學科的科學研究和綜合性研究人才的培養。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研究機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的資源在校內外共享。“研究院”的管理體制以有利於促進學科交叉和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為基本準則,採用虛實結合、研究人員專聘與兼聘相結合等多種靈活方式,為相關學科拓展更大的研究發展空間。“研究院”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組織多學科的研究力量,開展前沿性的問題研究和科學技術攻關。“研究院”在研究生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與相關院系和學科合作,努力探索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使之成為高層次綜合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下設中心

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

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

定量生物學中心

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

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

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科研隊伍

生物醫學工程

張幼怡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11月於新疆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單分子單細胞的行為研究

方競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6月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固體力學和生物醫學工程

王霄英 副教授。1999年7月於北京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影像診斷

鄭玉峰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醫學材料與器械

謝天宇 特聘研究員。1999年於東京大學機械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精密醫療儀器(主要包括內窺鏡)

王榮福 教授,博士生導師。在1992年和1995年分別於法國巴黎五大核醫學專業和土魯斯三大藥學專業完成學習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分子影像學/分子核醫學與臨床核醫學

陳海峰 特聘研究員。1999年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材料,仿生設計和製造,微/納米技術,組織工程

王世強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分子生理學、細胞生物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

沙印林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於南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單分子與納米生物技術

魏世成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於華西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工程、口腔醫學基礎與臨床

趙新生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化學生物學

周殿閣 副教授。2001年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骨科生物力學、人工關節、關節疾病、風濕病

汪國平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於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虛擬現實,可視化技術

奚廷斐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於北京大學醫學中心獲得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醫用材料,組織工程,人工器官

朱平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於西安醫科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疾病的基因診斷和免疫(基因)治療

葉安培 副教授。1994年於四川大學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光子學與生物單分子/單細胞檢測,核磁共振成像(MRI)

張珏 副教授。2003年於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醫學工程

王廣發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2006年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呼吸病基礎與臨床

熊春陽 副教授。2000於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力學、微系統技術、實驗圖像處理

韓世輝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6月於中國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穿顱磁刺激(tran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神經心理學(brain lesion studies)

成艷 副研究員。2004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醫學材料及其表面改性

理論與系統生物學

來魯華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蛋白質結構及功能預測,生物分子識別機理,藥物設計

歐陽頎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於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1. 生物網路動力學研究 2. 生物分子"試管"進化 3. 生物系統中的非線性問題

湯超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1. 生物調控網路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2. 生物系統中的統計物理問題

李浩 教授。1992年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基因組尺度的基因調控網路和轉錄調控的研究

佘振蘇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於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基因組序列生物複雜性研究 1. 將湍流層次結構模型發展成系統的複雜系統層次結構理論,並套用於生命科學中的多層次複雜系統。2. 生物基因遺傳信息的層次結構研究。3. 研製新的原核基因搜尋軟體。

陳建國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神經細胞發育與衰老,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蘇曉東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於瑞典Karolinska諾貝爾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蛋白質結構、摺疊、動力學、相互作用與藥物設計

白書農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於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植物器官形成的分子機理 1. 關於植物器官形成基因調控的研究。2. 關於"植物發育單位"概念的形成及植物發育生物學理論體 系的研究。3. 關於光周期研究。

朱懷球 副教授。2000年於北京大學力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基因組DNA序列分析、基因識別與預測算法、分子進化

鄧明華 副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計算生物學 1. 序列分析和Microarray數據處理 2. 生物網路研究

李方廷 副教授。2000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生物調控網路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裴劍鋒 特聘研究員。2002年於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藥物分子設計

劉志榮 副教授。2001年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理論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

耿直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於日本九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數理統計,生物醫學統計

納米科學與技術

劉忠范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於日本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納米化學與納米器件

俞大鵬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於法國南巴黎大學(Université Paris-sud,Orsay)固體物理實驗室(Laboratoire de Physique des Solides)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低維納米結構與物理研究

張耿民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於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場發射特性

彭練矛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1)納米電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2)基於納米材料的高性能電子、光電子器件的製備,器件物理,納米積體電路的實現和系統集成;(3)納米器件在化學、生物感測及能源方面的套用。

侯士敏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於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納電子學,分子電子學

付磊 副研究員。2006年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低維材料與柔性電子學

吳凱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於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表面化學與物理

王遠 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納米結構功能材料與器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