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訓

勤訓

治生之道⑵,莫⑶尚⑷乎⑸勤。故⑹邵子⑺云:“一日之計⑻在於晨,一歲⑼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⑽,而⑾旨⑿則遠矣!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⒀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立行;徒然⒁食⒂息於天地間,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⒃則不敝⒄,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忘,物之情也。大禹⒅之聖⒆,且⒇惜寸陰21;陶侃22之賢,且惜23分陰,又況24聖賢不若25彼者26乎? (選自《恆齋文集》)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治生之道

莫尚乎

勤。故

邵子

云:“一日之

在於晨,一

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

而旨

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

媮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

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立行;

徒然

食息於天地間,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

則不

,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忘,物之情也。

大禹之聖

,且

惜寸陰

;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賢

不若彼者

乎? (選自《恆齋文集》)

注釋譯文

注釋

◎治生之道:謀生的正確方法。道,這裡指正確的方法。

◎莫:沒有哪一種東西。

◎尚:看重。

◎乎:介詞,相當於“於”,表示比較的意思。

◎邵子:邵雍,宋代學者。

◎計:計畫,打算。

◎歲:年。

◎近:淺近。

◎而:轉折連詞,然而。

◎旨:意義,用意。

◎食:接受,享用。

◎效:顯示。

◎徒然:只,僅僅。

◎新:更新。

◎敝:壞,破舊。

◎大禹:夏代開國的君主。

◎之:表示代詞,意思是“這樣的”。

◎聖:指智慧,才能,道德修養幾方面都無與倫比。

◎且:尚且。

◎寸陰:日影移動一寸,比喻極短的時間。陰,日影。

◎陶侃:晉朝人。曾說:“大禹惜寸陰,吾人當惜分陰。”

◎況:何況。

◎不若:不如,不及。

◎彼者:那些人。

譯文

謀生的正確方法,莫過於勤快了,因此

邵雍說:“一天的計畫在於早晨的決定,一年的計畫在於春天的決定,一生的計畫在於勤勞的決定。”這些話雖然說的淺顯,但意義卻很深遠!

無奈一般人的習性,厭惡勞苦而喜好安樂,只顧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時間,荒廢歲月,讓他去當農夫,卻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盡;讓他去做工人,卻不能計算日期來求工作的成效;讓他去做商人,卻不能把握時機而追求利潤;讓他去當讀書人,卻不能堅定志向努力實踐。白白生活在人間,好像一隻蛀蟲罷了!

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會敗壞。因此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蛀蝕,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實在是上天不想要萬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樣嗎?勞苦了就會用心思考,安逸了就會迷惑昏亂,這是一般人的常情。

像大禹那樣的聖人,尚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那樣賢明的人,尚且愛惜每一分的光陰;又何況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作品鑑賞

第一段:提出論點,指出“勤”是最重要的。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語譯 謀生的道理,沒有比勤勞更重要的了。 所以北宋的邵雍先生曾說過:“一天行程的籌畫,重點在於早晨(籌畫一天的行程,當從早晨開始);一年工作的籌畫,重點在於春天(籌畫一年的工作,當從春天算起);一生事業的規劃,重點在於勤勞的態度(規劃一生的事業,則決定於勤勞的態度)。 ”這話說得淺近,但是它的道理卻很深遠啊。

觀念引導

1.直接破題,這叫做“開門見山法”。

2.引用古人的話,這叫做“言例”。 修辭法稱為“引用”(“引用典故”或又稱“引用論證”)。

3.一天的開始是早晨,一年的開始是春天,但是,最後一句為什麼不是“一生之計在於小時候”呢?

4.這句引用的話,說得淺近,可以理解;但是說它“道理深遠”,又深遠在哪裡呢?

講解

1.使用古聖先賢的名言,是為了強化、更好的論證自己的論點,所以引用時,名言的內容,必須支持自己的論點。

2.文章開頭就標舉“勤”為第一要義,認為人活著,就要認真過日子,要將“勤勞的態度”實踐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為了強化這個論點,作者引用了邵雍的名言,很好的論證了自己的論點,道明連古聖先賢也認同自己的觀點。

3.“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這兩小句分別將重點放在“晨”與“春”,早晨是“一日之始”,春天是“一歲之始”,兩句一起看,都有“慎始”的意思,就是說“從開始的時候就要謹慎用心”,才不會“一步錯,步步錯”、“一著之差,滿盤皆輸”。

4.既然前兩句都是講“開始的時候”,為何最後一句不是“一生之計在於小時候”呢? 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 所以:一生之計在於小時候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點上這樣講,道理也通啊! 這樣跟“一生之計在於勤”的說法,差別在哪裡? 因為:

一、這句話是邵雍說的,而邵雍原本就是這樣講的。

二、因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有可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三、前兩句的語意,重點在“開始”,第三句的重點在“態度”,這個“態度”,也可以回過頭來涵蓋前兩句。 三句一起看,可以看出,第三句才是邵雍話里的主旨,這種表現方式,就叫做“好酒沉瓮底”,謎底最後揭曉,才能吸引人們看到最後。

5.既然邵雍的話也是認同“勤勞的態度”,那么引用這句話,當然可以佐助作者開門見山的論點“莫尚乎勤”。

6.說它“言近旨遠”,“言近”可以理解,但“旨遠”又深遠在哪裡呢?

第一段只是建立論點,論點簡單明了,很容易懂,但是論點只是概要敘述,是抽象原則,該怎么去實踐,還沒有提到。 說“旨遠”,同時可以將語氣和語意延伸到下一段去。

7.題外話。 “一生之計在於勤”,除了強調“勤”的重要之外,還能不能推論出其他重要涵義?

第二段:從人之常情,講“好逸惡勞”的害處。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憩歲。 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8.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麼?

答:與古代聖賢珍惜時光的榜樣來鼓勵讀者,使讀者警惕。

作者簡介

李文炤(1672年—1735年),字元朗,號恆齋。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年13為縣學生員。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舉人。授谷城教諭,未赴任。從此潛心程朱之學,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任嶽麓書院山長,與同邑熊超、寧鄉張鳴珂、邵陽車無咎、王元復等友善,相與切磋問難,湖湘理學興盛一時。著《學庸講義》,論篡宋五子書,解《春秋》,訂《禮》正《詩》、《樂》,釋《易》卦象,皆有創見。通經史百家,輿地象緯、內經、參同契諸書,被稱為繼王夫之而後的大學者。雍正初年,朝廷令湖北、湖南分闈鄉試,湘撫魏廷珍有拖延意。李作《南闈賦》以諷之,並代擬解決辦法,事遂定。其後兩省又以名額分配問題互爭,李向廷珍建議,兩省平均分配,魏廷珍據其意疏請朝廷,遂成定製。卒祀鄉賢祠。著述宏富,尚有《周禮集傳》(《四庫全書存目》)、《家禮拾遺》、《春秋集傳》、《中庸講義》、《恆齋文集》、《道德經釋》等多種。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賢不若彼者乎? (選自《恆齋文集》)

譯文

謀生的正確方法,莫過於勤快了,因此邵雍說:“一天的計畫在於早晨的決定,一年的計畫在於春天的決定,一生的計畫在於勤勞的決定。”這些話雖然說的淺顯,但意義卻很深遠! 像大禹那樣的聖人,尚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那樣賢明的人,尚且愛惜每一分的光陰;又何況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版本一 (答案)

《勤訓》

一、

1.年 計畫

2.按 顯示

3.白白地 吃

4.每天 衰敗

二、

1.話雖然淺近含義卻是十分深遠的

2.這不過是條蛀蟲罷了

3.所以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壞,流動的水不會腐臭

4.C

三、

1.以之為工 以之為商 以之為士 惡勞而好逸

2.勤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版本二

1. 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哪句?

2.與“且惜寸陰”中的“且”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3.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B、D

以古代聖賢珍惜光陰的榜樣來鼓舞讀者,使讀者警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