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孟子所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 人”論斷是講的如何區分社會工作的倫理問題。統治者,被統治者,食人,食於人。 《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借君子統治與小人被統治。 孟子進行借用以外。創造性的發明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藉以區別勞心者統治勞力者。而在“或勞心,或勞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著名“公式”。依此作為中國東方封建政治的理想範式。後世由於這個論斷,而演化出學習治天下的體制

作品原文

有為神農之言(1)者許行(2),自楚之滕,踵(3)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4)。”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5)。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6),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日:“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7)而治。今也滕有倉稟府庫,則是厲(9)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曰:“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9)?”

曰:“然。” “自為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以票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誠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10)皆取諸其宮中(11)而用之?何為 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12)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3) 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水暢茂, 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15)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16)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人,雖欲 耕,得乎?

“后稷(17)教民稼穡,樹藝(18)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內道也,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19)為司 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勛(20)曰:‘勞之來之(21),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 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22)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23)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 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 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 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 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24)之!昔者孔子沒, 三年之外,門人治任925)將歸,人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 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 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 ‘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26)之,皜皜(27)乎不可尚已。’今也南 蠻鴃(28)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 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人於幽谷者。《魯頌》曰: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29)。’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30),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31)運市, 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貿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 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32),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33)同賈,人豈為之哉?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作品注釋

(1)神農之言:神農氏的學說。神農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常與伏羲氏、燧人氏一道被稱為“三皇”。神農氏主要的功績是教人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叫 “神農”。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多托古聖賢之名而標榜自己的學說。“農家” 就假託為“神農之言”。(2)許行:農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3) 踵(zhong):至,到。(4)廛:住房。氓:移民。(5)衣褐,捆屨,織 席以為食:穿粗麻衣,靠編草鞋,織草蓆謀生。衣(yi),動詞,穿;褐 (he),粗麻短衣;屨(ju),草鞋。(6)陳良:楚國的儒士。陳相、陳辛:都是陳良的學生。(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8)厲: 病.(9)釜:金屬制的鍋;甑:用瓦做的茶飯器;爨(cuan):燒火做飯; 鐵:指用鐵做的農具。(11)舍:相當於方一言“啥”,即什麼東西、一切東西 的意思。(12)宮中:家中。古代住宅無論貴賤都可以叫“宮”,秦漢以後才專指帝王所居為宮。(12)大人:這裡指有地位的人,與下文“小人”相對。 (13)路:指奔波、勞累。(15)敷:遍。(16)瀹濟漯: 瀹濟漯(yue):疏導。濟漯(ta):濟水和漯水。(17)后稷:相傳為周的始 祖,名棄,堯帝時為農師。(18)樹藝:種植。(19)契(xie):人名,相傳是殷的祖先,姓子,堯帝時任司徒。(20)放勛:堯的稱號,放是大,勛是功勞,原本是史官的讚譽之辭,後來成為堯的稱號。(21)勞之來之:勞、 來都讀為去聲,勸勉,慰勞。(22)皋(gao)陶(yao):人名,相傳為虞舜 時的司法官。(23)易:治。(24)倍:同“背”,背叛。(25)治任:準備行李。治,整治;任,負擔。(26)秋陽以暴:秋陽,周曆七八月相當於夏曆五六月,所以這裡所說的秋陽實際相當於今天的夏陽。暴,同“曝”,曬。 皜皜(hao):光明潔白的樣子。(28)鴃(jue):伯勞鳥。(29)戎狄膺,荊舒是懲:引自《經魯頌悶官》。膺,擊退;懲,抵禦;戎秋是 北方的異族;荊、舒是南方的異族。(30)市賈不貳:賈通“價”;不貳,沒有兩樣。(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約相當於現在三尺多一點。 (32)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後文的什、百、千、萬都是指倍數。 (33)巨屨小屨:粗糙的草鞋與精緻的草鞋。

原文翻譯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 處,成為您的百姓。”

滕文公給了他住處。

許地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蓆子謀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聖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聖人了, 我們都願意做聖人的百姓。”

陳相見到許行後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自己以前所學的而改學許行的學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確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現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財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自己,怎么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親自種收莊稼然後才肯進食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織布然後才肯穿金著銀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戴粗布麻衣。”

“許先生戴帽子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色的帽子。”

孟子問:“是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取的。”

孟子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之類的陶質品製作米飯,用鐵器之類的農具親自耕耘田地的嗎?”

回答說:“是的。”

“他是自己動手製造的鐵器、鍋與甄的陶質轉輪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取的。”

孟子於是說:“如果按照許先生的主張與本人的做法,他認為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甄和鐵鐵器農具,不算是農夫在損害了瓦匠、鐵匠,距此類推,瓦匠、鐵匠用鍋、甄和鐵器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算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有意思,只自己吃自己種的糧食,只是自己種出的糧食自己才吃,那為什麼不去自己燒窯、自己治鐵,自己做鍋、自己制甑等等和吃有關的炊具和相關的農具呢?他這么想勞動,為什麼不去把凡是和生產有牽連的生產工具,凡是能夠生產出生活資料相關器材,全部收藏起來,集中存放到在家中某處,可以隨手取得,方便快捷的使用。當許先生什麼時候來了勞動的雅興,就能夠在什麼時間點上予以貫徹、落實、滿足他的勞動欲望呢?他又何苦非要去和一位又一位工匠談判價格,一次又一次搬著糧食過去交換農具炊具回來,交換購買一件又一件的不是他本人自己勞動出來的生活資料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固執僵化、迂泥死板,這樣做的難道是不是很麻煩他人嗎?”

陳相回答說:“許先生的話不是這個意思,許先生的主張是,各種工匠的勞動辛苦繁重,沒有空閒,有甚於務農,所以不必再務農,而且做工精良,需要心靈手巧,藝術感,必須操心費思,當然不是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忙工作得了的。”

“那好,姑且許先生言之有理,各種工匠是不能一邊耕種,同時一邊忙工作得了的。那么,我還要進一步請你教我,單單治理國家就偏偏不用花心思的了嗎,單獨把治理國家予以排除區分在外,這難道就叫正確的治國之道嗎?耕種煩人的同時,一邊去治國平天下得了嗎?官吏也有官吏自己要做的事,正如百姓也有百姓自己要做的事。何況,每一個人家裡一件件的生活資料沒有不是由於一位位的工匠代替本人親自勞動,家用品才能齊全完備,如果都一定要靠自己親手製作,才去使用該產品,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於奔命於勞苦啊。所以社會上才流傳著: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部分人用腦子勞動, 部分人用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人統治人,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治;被統治的人理上應該供養著別人生活,統治人的人們理上應該由別人的供養著來生活。這個是天下之正常的規範,是華夏、列國之間通行的準則,是具有普世價值、人類社會交往的基本的倫理。

“在堯那個時代,天下還未太平,洪水成災,四處泛濫;草木無限制生長,禽獸大量繁殖,穀物沒有收成,飛禽起獸危害人類, 到處都是它們的蹤跡。堯為此而非常擔憂,選拔舜出來全面治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燒,益便用烈火焚燒山野沼澤的草木,飛禽走獸於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源水,引流入海; 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泗水,引流進入長江。這樣中國才可以進行農業耕種。當時,禹八年在外,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前都不進去,即便他想親自種地,可行嗎?

“后稷教老百姓耕種收穫,栽培五穀,五穀成熟了才能夠養育百姓。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那就和禽獸差不多。聖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係和啟發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 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 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堯說道:‘慰勞他們,安撫他 們,開導他們,糾正他們,輔助他們,保護他們,使他們創 所,再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品德。’聖人為老百姓考慮得如此之,難道還有時間來親自耕種嗎?

“堯把得不到舜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和 陶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那些把耕種不好田地作為自己憂慮的,是農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做惠,把好的啟發教給別人叫做忠,為天下發現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人容易,為天下發 現人才卻很難。孔子說:‘堯做天子真是偉大!只有天最偉大,只 有堯能夠效法天,他的聖德無邊無際,老百姓找不到恰當的文言漢語來讚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雖然有了這樣廣闊的天下,自 己卻並不占有它!’堯和舜治理天下,難道不用心思嗎?只不過用在耕田種地上罷了。

“我本人聽別人只說過用中原的一切來改變邊遠落後地區的,沒有聽說過用邊遠落後地區的一切來改變中原的。陳良本來是楚國的人,喜愛周公、孔子的學說,由南而北來到中原學習。北方的學者還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水平。他可以稱得上是豪傑之士了。你們兄弟跟隨他 學習幾十年,他屍骨未寒,你們就敢背叛了你們的恩師而改去學習許行的學問!以前孔子死的時候,門徒們都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後,大家才收拾行李準備回家。臨走的時候,都去向子貢行禮告別,相對而哭,泣不成聲,然後才 離開。子貢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築屋,獨自守墓三年,然後才離開。後來,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氣質像孔子,便想用尊 敬孔子的禮來尊敬他,他們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卻說:‘不可以. 就像曾經用江漢的水清洗過,又在夏天的太陽下曝曬過,潔白無 暇。我們的老師是沒有誰還能夠相比的。’如今這個怪腔怪調的南 方蠻夷,主張的內容是在誹謗先王的聖賢之道,你們卻背叛自己一直緊緊追隨的恩師而轉而向 他學習,這和曾子的態度恰恰相反。我本人聽別人只說過從幽暗的山溝飛 出來遷往高大的樹木的,從沒聽說過從高大的樹木飛下來遷往由暗的山溝的。《魯頌》說:‘攻擊北方的戎狄,懲罰南方的荊舒。’ 周公尚且要攻擊楚國這樣的南方蠻夷,你們卻反而向這種蠻夷學習,這簡直是認賊作父,錯上加錯。不敬老師外還大逆不道啊。”

陳相說:“可是,如果我們聽從許先生的學說,按照他的說法,市場價格就會出現自發的統一,人人就可以沒有欺詐之心,就是打發一個小孩子去市場,也不會被欺騙。布匹絲綢的長短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麻線絲綿的輕重一樣,價格也就一樣;五穀的多少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鞋子的大小一樣,價格也就一樣。”

孟子說:“各種東西的質量和價格不一樣,這是很正常的,是天下通行的普世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您想讓它們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他的學說不過是在胡鬧、搞亂天下罷了。一雙粗糙的鞋子與一雙榆致的鞋子,價格能夠被一樣的衡量,達到價值完全一樣,怎么可能出現呢人們難道會同意嗎?聽從許先生的學說,是率領大家走向虛偽,把不真實不可能不一樣的東西說成是可能的平衡的有效的,怎么能夠治理好國家呢?

作品賞析

這一章文字很長,內容卻並不算太複雜。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對當時流行的農家學說的無力批駁,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對於社會分工問題的系統論述。

社會分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文明的表現。從理論上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社會分工,這是不可阻檔的歷史趨勢;社會分工又將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這 也是必然的結果。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原始社會中出現了農業和 畜牧業的分離,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原始社會末期,又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更進一步,隨著人類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而這種分工的出現,就必然導致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甚至,壓迫者與被壓迫者 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階級矛盾和階級對立的出現。這種分工和矛盾對立的出現,從人類發展的總體上來看.’是不可轉移的必然趨勢,但從局部的階段性的角度來看一 是充滿了尖銳鬥爭,充滿了暴力和邪惡。正是面對這種令人困惑的複雜情況,思想家們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許行的農家學說就是這些各種各樣觀點中的一種。他把各種 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歸咎於社會分工,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格而治”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辦法。他不僅從理論上這樣認為, 而且還身體力行地進行實踐,率領弟子“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他的這種觀點和做法怪異而新鮮,吸引了不少人,就連一向奉行儒家學說的陳相兄弟也從宋國趕來滕國,成為許行的門徒。陳相兄弟不僅背叛了師門,而且還公然去拜訪孟子,宣揚自己新學到的農家學說。

孟子當然不會容忍陳相兄弟的行為,也不能不對許行的學說展開批駁。於是又使出了自己一貫擅長的推謬手法,一問一答,把許行及其門徒的做法推到了極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陳相承認“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實際上就承認了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孟子這才展開自己的正面論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論斷:“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然後再“言必稱堯舜”,以堯舜等 古代聖王的事跡來論證社會分工的必要性。最後,在駁倒了許行 的觀點和做法以後,孟子展開了對於陳相兄弟背叛師門,拋棄儒學的行為的鞭撻。

由此,一方面的確為後世的統治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孟子又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而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被批倒批臭。其實,我們在這裡已經知道,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論述統治與 被統治的問題。陰差陽錯,這個畢生為“民”請命,呼籲當政者實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統治階級的代言人。

平心而論,關鍵是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從局部的階段性的角度去看,許行的學說主張統治者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因為國王能夠放下架子,捨棄權威,不吃官祿,而是自己與民一樣動手勞動,一樣操持農活,幾乎和百姓一模一樣,的確也是有一定意義因而具有吸 引力的。可是,從文明史發展的總的框架,種族國界地域演變的整個過程,即全體人類總傾向全過程來看,他的觀點和做法就顯得是非常之荒唐,異常之可笑的了,越是進入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就越是近乎童話般夢囈,寓言般可笑了。我們今天有誰會想到要自 己造一台電視機然後才來看,有誰會想到要自己造一輛汽車然後才來開呢?如果真有一個人提出這樣的主張,那個人不被大眾認為是瘋子精神有病才是奇怪呢。同樣的道理,從總體和全程的角度來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反動透頂的學說,而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中的現象概括,他正確無誤的指出了人類發展今後的方向與將要遇見到的現象。如果我們還原歷史背景以具體, 從孟子說這話時的真實情況來理解,也就是從社會分工問題的角度來理解,孟子說出這種大逆不道,反動透頂的學說那也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

就現有文獻來看。《漢書藝文志》雖曾著錄《神農》二十篇, 但已經散失。所以真正要研究農家學派,《孟子》本章還是極為重要的資料。這也是值得順便一提的。

清華簡中發現“八卦圖”系楚國卜筮工具

第四輯中還包括一篇題為《筮法》的文獻,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卜筮方法。

據李學勤介紹,這篇文獻保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在2008年入藏清華時就發現,該竹簡全篇大部仍維持原來成卷的狀態。記者了解到,清華簡由於年代久遠,又因保存於地下,竹簡大部分都散斷。正因為如此,《筮法》的成卷狀態非常難得,更為難得的是,該卷竹簡都有次序編號,為內容的整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欄書寫,並且附有插圖和表格,體例猶如一幅帛書。簡文詳細記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數字卦表現的占例。數字卦的形式與天星觀、包山、葛陵等楚簡中的實際卜筮記錄一致。

三篇文獻中另一篇題作《別卦》,形制較小,本來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該組竹簡沒有序號排列,也無背部的印痕可作參考,只能根據內容進行排序。

價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認為,《筮法》中有將八卦分置八方的掛點陣圖,在迄今所見《易》圖中是最早的。其中八經卦的卦名類同於《歸藏》。這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別卦》文獻記載了六十四卦卦名,對於《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經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品出處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