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士

勃士

勃士,原名范道艾,1980年出生,北京人,1995年改名為范晃,當代作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范晃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和諧學院執法系。從2003年起開始在各大報紙及入口網站發表文章,筆名為“勃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范晃在他發表在《北京晚報》上的一片題為《我的反黃生涯》的文章中說明,因為自己一直希望能夠用筆來讓社會充滿勃勃生機,所以為自己起了這樣一個筆名。勃士曾於2009年成為“新中國建設60年以來對社會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100人”之一,為90後少年的思想發展奠定了精神基礎。

個人作品

勃士 勃士

1996年在《中國少年報》發表文章《今日中國反黃事業之希望》,這是范晃第一次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當時他只有16歲,就寫出了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批評當時社會上缺乏對不良信息傳播的相關監管的現象。據說這篇文章震動了中央領導,並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重視起青少年的健康思想教育,甚至影響到中央後來設立城管機構的決定。

1997年1月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青少年反黃教育真的成功了嗎》,引起了當時教育界的對反黃教育建設的廣泛關注。

1999年10月發表短篇小說《反黃鬥士的一天》,並被北京人藝改編為話劇,於次年3月公演,廣受觀眾好評。

2003年長篇小說《勃士反黃日記》出版,並在《北京日報》上連載。後被改編為電影《瘋狂的勃士》,在中國內地上映,雖票房不佳,可培養了一批死忠,從此跟隨勃士踏上了轟轟烈烈的反黃事業。

《瘋狂的勃士》已於2009年網路下載量突破500萬次,足見勃士的冬粉群勢力之大。

勃士表示:他的新作將於2010年5月出版,近年來他一直在針對新的教育改革以及城管改組進行研究,並針對這些要提出新的反黃綱領,他說:“反黃事業不能止步不前,要與時俱進,針對青少年的最新動向實行切實有效的新的方案。”同時他還認為,目前國內的反黃事業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和他一起並肩作戰,共同修訂新的反黃綱領。

作品簡評

短篇小說《反黃鬥士的一天》講述了一個片警舒尿澤,不甘心過平淡的日子,決心要做一個反黃鬥士,於是開始了一天的反黃生活。他遭遇了買盜版不良光碟的小販,窮追不捨卻最終沒有抓到,自己卻因為手裡還攥著一張光碟而被過路民眾誤會,遭到投訴。他接到舉報,自己單槍匹馬去查辦傳播不良信息的黑網咖,卻陰差陽錯地闖入一處提供賣淫嫖娼服務的旅店,被店主糾集的一群社會青年打成重傷。他去局裡搬救兵,卻發現這家旅店的店主“上邊有人”,沒有一個同事願意幫他。最終舒尿澤萬念俱灰,辭去了警察的工作,當晚自己也鑽進那家黑網咖,消磨麻木的神經。

長篇小說《博士反黃日記》篇幅達到四十萬字,實際上是作者范晃自己對多年來反黃經歷的自述。小說講述了從他年輕時立志掃清一切猥瑣風氣,到投身寫作,針砭時弊,再到創立理論,勇於實踐的全過程。儘管在反黃的過程中范晃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對於正義健康的社會輿論環境的嚮往,卻打動了廣大的讀者。這本書從03年出版至今,一直暢銷不衰。許多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都購買此書給孩子閱讀,鼓勵他們拒絕不良信息,做熱愛反黃的祖國花朵。

在《博士反黃日記》一書出版後不久,勃士又寫了《勃士反黃語錄》《勃士反黃實錄》兩本著作。都受到極大好評。2010年,勃士的高中同學寫了一本名為 《和勃士在一起的日子》的著作,這位作者自稱為魏索,此書即將在6月份與讀者見面。

社會評價

勃士被譽為是新中國“第一位敢於站出來反黃的作家”,他的著作不僅對年輕一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促進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許多孩子就是看了他的書後,才對反黃這項事業有了熱愛,並投身到揚正氣,樹和諧的行動中。

附錄

勃士的同事們

勃士是一位優秀的社會活動家。但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足的,勃士在反黃事業中有許多戰友,著名的人物有:馬院士,張哥。他們三人已聯合發表——《世界青少年的反黃問題》一文。早已被各國名家翻譯。在各種國際網站和雜誌上皆有報導。我們期待,勃士會與另外兩位大師開創反黃事業的新紀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