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富爾

加富爾

加富爾(Camillo Benso Cavour,1810~1861)撒丁王國首相(1852~1859,1860~1861)、義大利王國第一任首相(1861)、義大利統一時期自由貴族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派領袖。1810年8月10日生於都靈一貴族家庭。1848年6月當選為眾議員,涉足政壇。1850年秋被任命為農業、商業和運輸大臣,1852年任財政大臣,同年11月出任首相。1859年1月與法國拿破崙三世簽訂秘密條約,締結反奧同盟,規定:法國幫助撒丁王國擊敗奧地利,建立北義大利王國;撒丁王國把薩伏依和尼斯割讓給法國作報酬。當年4月撒丁與法國聯合對奧開戰,取得勝利,收復倫巴底,但將薩伏依和尼斯割讓給法國,遭反對,被迫辭職。1860年復首相職,利用高漲的人民革命形勢,推動托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和羅曼那與撒丁王國合併;同時又利用G.加里波第對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的忠誠,將兩西西里王國併入撒丁王國,實現了義大利的統一。義大利王國於1861年3月17日正式成立後,出任第一任首相。同年6月6日在都靈病逝。

(圖)加富爾加富爾

加富爾是義大利政治家皮埃蒙特(Piedmont)政治人物,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人物,曾留學過英國,也是後來成立的義大利王國的第一任首相。加富爾在多次大規模的民主運動中顯示出他是一個出色靈活的外交家政治家,生前帶領皮埃蒙特完成了大部分的義大利統一,使得皮耶蒙特地區成為義大利半島內最強大的地區,被稱為義大利統一的頭腦。

人物簡介

加富爾(Camillo Benso Cavour,1810~1861)撒丁王國首相(1852~1859,1860~1861)、義大利王國第一任首相(1861)、義大利統一時期自由貴族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派領袖
加富爾1810年8月10日出生於都靈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撒丁王國的侯爵。1820年入都靈軍事學院,1825年獲陸軍少尉軍銜。1826年擢升為工兵中尉。畢業後先在都靈軍團指揮部服役,後奉調到革命與共和思潮盛行的熱那亞任職。
1830年加富爾因對法國七月革命表現出明顯的熱情,高呼“共和國萬歲”,受調職處分。1831年他辭去軍職,週遊法國、英國、瑞士比利時,潛心研究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特別傾心於英國的議會制度,信服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觀點。1835年起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和興辦各種實業,是都靈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1847年加富爾創辦《復興報》,宣揚君主立憲思想,贊成變鞭封建專制制度,但反對採用革命或激進的做法,主張依靠撒丁王國的外交與軍事行動,實行上層聯合逐步統一義大利。1848年6月他當選為眾議員,涉足政壇。
1850年秋加富爾被任命為農業商業和運輸大臣,1852年任財政大臣,1852年11月出任首相。他大力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採取整頓財政、修築鐵路、改革稅收制度、強化國家銀行職能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854年加富爾參與英法同盟對俄國的克里木戰爭,1856年2月率團出席巴黎會議,提高了撒丁王國的外交地位。1859年1月他與法國拿破崙三世簽訂秘密條約,締結反奧同盟,規定:法國幫助撒丁王國擊敗奧地利,建立北義大利王國;撒丁把薩伏依和尼斯割讓給法國作報酬。1859年4月撒丁與法國聯合對奧開戰,取得勝利,收復倫巴底,但將薩伏依尼斯割讓給法國,遭反對,被迫辭職。
1860年加富爾復首相職,利用高漲的人民革命形勢,推動托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和羅曼那與撒丁王國合併;同時又利用G.加里波第對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的忠誠,將兩西西里王國併入撒丁王國,實現了義大利的統一。義大利王國於1861年3月17日正式成立後,加富爾出任第一任首相。1861年6月6日在都靈病逝。

自由主義者

(圖)加富爾加富爾

加富爾1810年生於都靈,其中“加富爾”這個詞則說明了他出身於撒丁王國的古老貴族,他的祖先早在1649年就已擁有了“加富爾”城堡和候爵稱號。
作為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等級制度是極其嚴格的。一家吃飯時,座次有著嚴格的規定。後來加富爾身居高位時,在進餐時依然居次子地位,由其兄長坐首位。根據有教養的義大利古組時尚,一家人都以法語互相交談,只對僕人與工匠才說撒丁國語。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竟在這樣的環境裡養成了一種叛逆性格。為了使兒子以後能夠飛黃騰達,老加富爾侯爵給不滿10歲的兒子在未來國王(阿爾伯特親王)那裡安置了一個近侍職位。不過小加富爾並不是很願意順從這位未來國王,所以彼此關係很不融洽。10歲時,小加富爾進入軍官學校學習,六年後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時,成為一名工兵少尉。

22歲時,他開始到英法兩國去遊學。這期間他結識了許多著名政治家,並且接受了自由主義。他回國後,阿爾伯特已經成為新國王。由於新國王對他沒有好感,致使加富爾失去了參政的機會。

重要貢獻

加富爾在義大利統一過程的貢獻:1、推行富國強兵政策;2、外交上設法取得法國的支持。
以加富爾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自由派主張由撒丁王國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驅逐奧地利,完成統一。加富爾認為,單靠撒丁王國趕走奧地利有困難,還要藉助法國支持;必要時,還要利用民主派和人民的力量。

1852年,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內閣首相,為了達到富國強兵進而統一義大利的目的,他在內政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興辦近代工業,興建鐵路,疏通航道,建設商船隊;2、發展自由貿易,先後同英、法等國簽定商約,降低關稅,對外貿易額迅速增長;3、積極擴充軍備,增加軍隊,裝備新式武器;4、縮減、限制教會權利,把教會財產受歸國有。這些措施促進了撒丁王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高了撒丁王國在義大利諸邦中的地位。
1851~1858年,商業流通額增加了一倍,工業尤其是棉紡業發展迅速,其次是機器製造、冶金業等部門;農村經濟也得到發展,不少地主除採用機器生產、使用僱傭勞動力外,甚至還投資鐵路和銀行。撒丁王國實力的增加,使統一成為可能。

外交才華

(圖)加富爾加富爾

加富爾成為首相後,為義大利的富強與統一而日夜忙碌。加富爾有其出色的外交手腕,雖然英國於義大利統一表示同情,可是卻沒有為此提供什麼物質上的援助,而由於薩丁尼亞-皮德蒙的議會制政體,使到英國於其反奧戰中持中立態度。另一方面,加富爾深知義大利需要軍事強國的積極援助,於是他極力拉攏法國對付奧地利。

1855年,加富爾讓皮德蒙加入克里米亞戰爭,及後,因其軍隊於戰爭中獲勝,而使皮德蒙取得了義大利統一的領導權。加富爾為了獲取英法的好感,出兵襄助,向俄宣戰。表面上看,撒丁王國在進行一場與己無關、勞民傷財的戰爭。實際上,加富爾卻為法撒同盟作好了鋪墊,戰後,加富爾以戰勝國的身份出席了巴黎會議,他在會上痛斥奧地利對義大利的粗暴干涉,博得了歐洲輿論的同情,更取得法國的支持。會後,正如加富爾所需要的那樣,法撒兩國交往日益密切。這顯露出加富爾有遠大的目光。

1858年7月21日在卜諾姆比爾會議上,加富爾終於如願與拿破崙三世在法國的普龍比埃會晤,經過商談,達成了“紳士協定”。拿破崙同意若皮德蒙牽涉一場對奧的戰爭,法國會出手相助,而皮德蒙亦以割讓尼斯和薩伏依給予法國作為報酬。及後,加富爾以其出色的外交技巧誘使奧地利以侵略者姿態對薩丁尼亞宣戰,迫使法國拔刀相助皮德蒙。於奧地利戰敗後,加富爾利用公民投票,使皮德蒙以大多數支持去吞併中義大利各邦。到1860年,當時義大利中部的4個邦國與撒丁王國正式合併。

當加里波第率領“千人紅衫軍”解放西西里島,並繼而攻克那不勒斯,實現了南義大利的統一。加富爾通過全民投票的方式把南義大利併入了撒丁王國。這樣,使義大利境內除威尼斯與教皇領地外,其他7個邦國都統一到撒丁王國中。1861年3月17日,正式成立了義大利王國。伊曼鈕爾二世成了義大利王國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加富爾為王國首相,兼外交和海軍大臣。

後人評價

後人把加富爾、馬志尼加里波弟並稱為義大利復興大業中的三傑。

梁啓超在《義大利建國三傑傳·加富爾》中寫道:“自是以往, 加富爾以崇拜英風,聞於天下。雖然,彼無所雌黃焉,無所躐進焉。矻矻焉更研英文,治英學,詳察英國政治、宗教、教育、農工商各事業,以備將來經國之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