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誕[南朝宋宗室]

劉誕[南朝宋宗室]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誕(433年-459年),字休文,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劉義隆第六子,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異母兄弟。母殷修華。 劉誕早年封廣陵王,在文帝朝歷鎮南兗州、南徐州、雍州、會稽等地,改封隨郡王,並在元嘉北伐中立有戰功。他在文帝遇弒後,起兵討伐劉劭,參與擁立孝武帝,被授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改封竟陵王,又支持孝武帝討平劉義宣之亂。後因功勞卓著,逐漸受到孝武帝的猜忌,被調離京中,移鎮廣陵。 大明三年(459年),劉誕因遭孝武帝削爵,在廣陵起兵拒命,被沈慶之率軍圍困於城中。他堅守數月,於當年七月城破身亡,年僅二十七歲。孝武帝削其宗籍,貶為留姓。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幼年封王

劉誕是宋文帝第六子,生母為殷修華。 他在元嘉二十年(443年)被封為廣陵王,食邑二千戶,時年僅十一歲。

外歷方伯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誕被外放為監南兗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出鎮廣陵(南兗州州治,今江蘇揚州)。他在同年八月調任南徐州刺史 ,移鎮京口(南徐州州治,今江蘇鎮江),仍為北中郎將。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劉誕移鎮襄陽,改任後將軍、雍州刺史,都督雍州、梁州、秦州、北秦州四州及竟陵郡、隨郡二郡諸軍事,後因“廣陵雕弊”,被改封為隨郡王。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發動北伐,三路並進,攻打北魏。劉誕統領的雍州軍負責西線戰事,進攻關中一帶。他以中兵參軍柳元景為主將,連破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潼關(在今陝西渭南)、陝城(治今河南三門峽西)三城,屢有克捷。但北伐軍在東線、中線相繼失利,魏軍甚至在東線大舉南攻。雍州軍最終被迫撤回。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劉誕受征回朝,被任命為安南將軍、廣州刺史,都督廣州、交州二州諸軍事。他未及赴任,又被改任安東將軍、會稽太守,都督揚州浙東五郡(即會稽郡、東陽郡、新安郡、臨海郡、永嘉郡)諸軍事。

預平內亂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在宮中行巫蠱之術,事發激怒宋文帝。宋文帝欲廢黜太子,與近臣徐湛之、江湛商議。徐湛之是劉誕的岳父,建議改立劉誕為太子;江湛是南平王劉鑠的內兄,建議改立劉鑠。而宋文帝則屬意於建平王劉宏,故而一直猶豫不決。 劉劭搶先發動政變,弒殺劉義隆,並殺死徐湛之、江湛。他隨後取得始興王劉濬的支持,即位稱帝。

劉劭為籠絡劉誕,將浙東五郡升置為會州,以劉誕為會州刺史。當時,武陵王劉駿已自江州起兵,討伐劉劭,命部將沈僧榮到會稽聯絡劉誕。 安東軍府司馬顧琛、參軍沈正亦勸劉誕討逆。 劉誕遂起兵回響劉駿,與劉駿一同夾擊建康。他進駐西陵(在今浙江蕭山西北),命參軍劉季之率軍北攻。劉劭只得分兵抵禦,卻在曲阿奔牛塘(在今江蘇武進)被打得大敗。

劉駿是劉劭、劉濬之外最為年長的皇子,又主導討逆軍,故此在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時被擁立為帝,史稱宋孝武帝。 他進克建康,殺死劉劭、劉濬,隨後便封賞功臣。劉誕被授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並持節都督荊州、湘州、雍州、益州、寧州、梁州、南北秦州等八州諸軍事,並獲賜班劍武士二十人,後又改封竟陵王,增食邑至五千戶。

劉駿本欲將南郡王劉義宣由荊州調至京中,故以劉誕為荊州刺史。但劉義宣卻不願奉召內調,執意要求留任荊州。 劉駿最終只得妥協,改授劉誕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進號驃騎大將軍。 劉義宣也由此日益驕橫,逐漸生出異心,竟聯合江州刺史臧質、豫州刺史魯爽、兗州刺史徐遺寶,於孝建元年(454年)舉兵叛亂,一同攻打建康。

荊州、江州、豫州、兗州四州同叛,朝野震動。劉駿此時即位還不到一年,在朝中的根基尚未穩固,因而大為驚慌,甚至有投降讓位的打算。劉誕極力反對,堅定了劉駿平叛的決心。劉駿遂賜予劉誕符節,讓劉誕居中調度平叛軍隊,並特別允許他在戒嚴期間率護衛兵士出入六門。 最終,魯爽、劉義宣等相繼敗死,聲勢浩大的四州叛亂終獲平定。劉駿的統治基礎更加穩固。

君臣疑忌

江淮防線示意圖 江淮防線示意圖

劉誕不但在兩次平亂中功勳卓著,而且在朝中位高權重。他平時還在府中廣聚文武英才,貯藏精良的兵甲器械,其府第園林之精美更是冠絕當時。劉駿本就猜忌宗室,對劉誕尤為忌憚。

劉誕聯合江夏王劉義恭,於孝建二年(455年)十月主動上疏朝廷,提出抑制宗室的九條建議。劉駿借題發揮,將九條擴充至更為詳細的二十四條,全面抑制藩王地位。 但劉駿卻並未因此而消除對劉誕的猜忌,沒過多久便將他調離建康,外放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太子太傅、司空 、南徐州刺史。

南徐州位於長江以南,素為南朝重鎮。州治京口號稱“東南襟要”,距離建康僅有二百餘里 ,是建康的東面門戶。 劉誕外鎮京口,一旦叛亂可朝發夕至,直接威脅到建康安危。劉駿對此甚不安心,於大明元年(457年)八月又改授劉誕為都督南兗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將其調往江北的廣陵。 他同時以心腹劉延孫接掌南徐州,以防禦劉誕對建康的軍事威脅。

劉誕既被猜疑,便不斷通過進獻祥瑞的方式向劉駿表忠心 ,但同時也在暗中積蓄實力以備不測。他以北魏寇邊為由,在廣陵修築城防,聚斂軍資,加強軍備。君臣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民間也時常有流言傳出,均稱劉誕必反。

命喪廣陵

大明三年(459年),建康百姓陳文紹上疏朝廷,控告劉誕迫害其父司空府史陳饒致死卻宣稱是畏罪自殺,並稱劉誕有對皇帝不滿的言論。 吳郡百姓劉成、豫章百姓陳談也相繼上疏朝廷,告發劉誕謀反,都聲稱自己有親人因獲悉劉誕逆謀而遭其殺害。 劉駿藉機發難,於當年四月指使有司彈劾劉誕,並在有司的“極力要求”下,下詔貶劉誕為侯爵,遣回其封國竟陵。

劉駿最終還是決定直接殺死劉誕,因此未將詔書下達。他任命垣閬為兗州刺史,讓垣閬和給事中戴明寶以赴任路過的名義進入廣陵,趁機襲殺劉誕。而劉誕對此絲毫未有防備。戴明寶在抵達廣陵當夜,便通報王府典簽蔣成,讓他在次日清晨時打開城門接應。蔣成卻在無意中走漏了訊息。劉誕這才驚覺,忙召集親信隨從數百人,連夜拿下蔣成,隨後勒兵自衛。

垣閬、戴明寶不知事謀已敗露,次日一早便率數百精兵抵達城下,但直到天亮也不見城門打開,才發現城上已有戒備。劉誕親自在城頭斬殺蔣成,隨後通過焚燒兵籍、赦免囚徒等方式募集大批壯士,交由心腹統率,出城攻打垣閬。垣閬在混戰中被擊殺,戴明寶則狼狽逃歸建康。劉駿終於有了對劉誕公開用兵的理由,遂起復老將沈慶之,讓他率大軍北上,攻打廣陵。

而劉誕也在廣陵積極備戰,採用堅壁清野的策略,將城外村邑全部燒掉,驅趕百姓入城,閉門固守。 他因曾是沈慶之的府主,便讓門客沈道愍前去勸降沈慶之,但卻被其拒絕。 當時,劉誕還發布檄文為自己辯解,指控劉駿對宗室、功臣無罪加誅,甚至公開提及劉駿的宮闈醜事。劉駿惱羞成怒,竟下令搜捕劉誕在京中的朋黨故舊及其親屬,誅連數以千計。

沈慶之很快便進至廣陵。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隨即也率部趕至,兗州刺史沈僧榮亦遣軍助戰 ,皆受沈慶之節制。司州刺史劉季之本欲回響劉誕,卻被盱眙太守鄭瑗截殺。 當時,廣陵城被重重圍困。劉駿擔心劉誕會在情急之下棄城叛投北魏,便命沈慶之斷其北逃之路。沈慶之移營至城外十八里的白土,並進占新亭(在今江蘇揚州,並非建康新亭)。

劉誕見朝廷大軍雲集,果有棄城北逃之意。他留中兵參軍申靈賜守城,自率親信數百人,詐稱出戰,出北門後轉而東奔海陵(在今江蘇泰州)。但部眾僅行十餘里,便不願再走,皆勸劉誕還城固守,並允諾一定盡力抵抗。當時,沈慶之命龍翔將軍武念率部追擊。部將戴寶之單騎沖在最前,已追上劉誕一行,甚至險些捉到劉誕。劉誕一行忙飛馬折返廣陵。武念竟追之不及。

劉誕逃跑失敗,只得繼續據城死守。 當時,廣陵城中人心浮動。劉誕麾下將吏如參軍何康之、軍主馬元子、幢主索智朗、公孫安期,紛紛逃出廣陵,向朝廷大軍投降。 邵領宗甚至暗中聯絡沈慶之,陰謀率死士襲殺劉誕,結果因事謀敗露而被殺。 劉誕為了聚攏人心,先是提升將吏品秩,繼而又築建盟壇,與他們歃血為盟。將吏皆高呼萬歲。

劉駿為了儘快攻取廣陵,又命屯騎校尉譚金、虎賁中郎將鄭景玄率羽林軍增援前線。他不斷催促沈慶之進軍,還在軍中懸下賞格,許諾能生擒劉誕者封為食邑一千戶的竟陵縣侯,率先攻上廣陵者則封為食邑三百戶的建興縣男。當時,垣護之、崔道固、龐番虬、殷孝祖等將領在青州一帶大敗北魏,得勝回京,途經廣陵。劉駿命他們率部參與廣陵戰事,皆受沈慶之節制。

沈慶之隨即進逼廣陵,並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築三座烽火台。他與劉駿約定,一旦破城便舉烽火傳訊。 當時,劉誕數次派兵出城偷襲,先後襲擊宋軍程天祚、苟思達、劉道隆、劉道產、劉勔等部營寨,但均遭敗績。 劉誕又遣人向沈慶之饋送糧草,還從城上投下函表,讓沈慶之轉呈劉駿。他本想藉此引起劉駿對沈慶之的猜忌,但卻均被沈慶之化解。

沈慶之在城外填塞壕塹,整修攻道,準備攻城。當時,劉駿急欲破城,督促進攻的詔書接二連三地發往前線。 他甚至授意御史彈劾沈慶之作戰不力,請求罷免其官職,一面卻又下詔表示不予追究,以此刺激沈慶之。 但因時逢雨季陰雨不斷,沈慶之無法組織起攻勢,始終未能破城。劉駿惱怒不已,打算御駕親征,卻遭到劉義恭等大臣的極力反對,只得作罷。

沈慶之直到當年七月,終於對廣陵城發起了總攻。他身先士卒 ,親率諸軍攻破廣陵外城,而後又乘勝攻進內城。劉誕逃入後園,結果在橋上被隊主沈胤之所部追上。他舉刀自衛,卻被沈胤之一刀砍中面部,負傷墮水,隨即被拖出殺害,首級傳送建康,時年僅二十七歲。 母親殷氏、妻子徐氏皆自殺。 世子劉景粹雖已藏到民間,但仍被搜出殺害。

劉駿得知劉誕伏誅,欣喜若狂,當日便宣布解除京師戒嚴 ,乘車駕出宣陽門,命群臣高呼萬歲以慶賀。 他還將劉誕革除出宗籍,貶其姓為留氏,同時下詔屠城,命沈慶之將廣陵軍民悉數斬殺。沈慶之心有不忍,上疏力諫。劉駿遂將城中女子全部犒賞軍士,身高不足五尺的男子予以赦免,其餘悉數處死。死者多達數千人,屍體盡被堆作京觀。

劉誕死後,被草草的葬於廣陵。 他被殺五年後的大明八年(464年),劉駿病逝,其子前廢帝劉子業即位。義陽王劉昶北鎮徐州,路經廣陵,念及劉誕“生均宗籍,死同匹豎”,上疏請求對其予以改葬。劉子業遂以庶人的規格改葬劉誕及其妻女,並設定守衛看護墓地。 泰始四年(468年),宋明帝劉彧(劉誕異母弟)再次改葬劉誕,並以少牢之禮進行祭祀。

主要成就

•征伐北魏

劉誕在元嘉北伐時負責西路戰線,率雍州軍出兵關中。他以柳元景為主將,連破弘農、潼關、陝城三城。劉誕的西路軍在三路北伐軍中,戰果最為顯著。

•兩平內亂

劉誕在劉劭之亂期間,拒絕劉劭的拉攏,起兵討伐劉劭,並在曲阿一帶大敗叛軍。劉誕在東部的進軍,迫使劉劭分兵抵禦,分化了劉劭抵禦劉駿的軍事力量,使得劉駿順利的討平了叛亂。

劉誕在劉義宣之亂期間,力主平叛,打消了孝武帝投降的想法。他居中調度,協助大軍最終討平了叛亂。

軼事典故

宗越出身寒門,原是郡府小吏,因戰功而得升遷,累功至後軍參軍督護,成為劉誕的軍府幕屬。劉誕曾戲謔的問道:“你是什麼出身,能做我的參軍督護。”宗越答道:“佛狸(北魏皇帝拓跋燾的小名)未死,不憂不得諮議參軍。”他的意思是說,我出身雖低,但只要有軍功在手,別說參軍督護,級別更高的諮議參軍也不在話下。劉誕聽了哈哈大笑。

人物評價

沈約:上流平定,誕之力也。初討元兇,與上同舉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勛。

蔡東藩:鄭伯克段於鄢,《春秋》不書弟賤段而甚鄭伯也,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宋竟陵王誕,罪不段若,而宋主駿之惎刻,則過於鄭莊,誕之反,實宋主駿激成之,雀鼠哀生,情殊可憫。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劉義隆,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在宮廷政變中被長子劉劭殺害,三子劉駿即位後上廟謚為太祖文皇帝。

•母親殷氏,封修華,後隨子出藩為王太妃。她在廣陵城破後自殺,被劉駿追贈為長寧園淑妃。

兄弟

宋文帝共有十九個兒子,皆是異母所生。劉誕排行第六,有五個哥哥,十三個弟弟。 兄弟十九人中,除三人早逝,長大成人者僅有五人善終,其餘皆在宗室內訌中被殺。

劉休遠(劉劭),太子,發動政變,弒父篡位,最終被劉駿擒獲處死,史稱元兇。

劉休明(劉浚),封始興王,與劉劭一同政變,建康城破後被叔父江夏王劉義恭殺死。

劉休龍(劉駿),初封武陵王,後滅劉劭稱帝,病逝。

劉休玄(劉鑠),封南平王,因曾支持劉劭最終被劉駿毒殺。

劉休胤(劉紹),出繼伯父劉義真,襲封廬陵王,病逝。

劉休度(劉宏),封建平王,病逝。

劉休秀(劉褘),歷封東海王、廬江王,因受柳欣慰叛亂牽連,被劉彧勒令自殺。

劉休道(劉昶),封義陽王,因擔心被劉子業殺害,逃亡北魏,後在北魏善終。

劉休淵(劉渾),歷封汝陰王、武昌王,因自號楚王,被劉駿以僭越之罪廢為庶人,勒令自殺。

劉休炳(劉彧),歷封淮陽王、湘東王,劉子業遇弒後稱帝,是為宋明帝,病逝。

劉休仁,封建安王,擁立劉彧有功,因功高震主,最終被賜死,追貶為始安縣王。

劉休佑,歷封山陽王、晉平王,被劉彧設計暗殺,追免為庶人。

劉休茂,封海陵王,在雍州刺史任上起兵叛亂,被參軍尹玄慶擒殺。

劉休業,封鄱陽王,早逝。

劉休倩,早逝,病逝前被封為東平王,但未及正式冊封,後追改臨慶王。

劉夷父,早逝,追封新野王。

劉休范,歷封順陽王、桂陽王,劉彧死後舉兵叛亂,被朝廷鎮壓。

劉休若,封巴陵王,被劉彧賜死。

1.

劉休遠(劉劭),太子,發動政變,弒父篡位,最終被劉駿擒獲處死,史稱元兇。

2.

劉休明(劉浚),封始興王,與劉劭一同政變,建康城破後被叔父江夏王劉義恭殺死。

3.

劉休龍(劉駿),初封武陵王,後滅劉劭稱帝,病逝。

4.

劉休玄(劉鑠),封南平王,因曾支持劉劭最終被劉駿毒殺。

5.

劉休胤(劉紹),出繼伯父劉義真,襲封廬陵王,病逝。

6.

劉休度(劉宏),封建平王,病逝。

7.

劉休秀(劉褘),歷封東海王、廬江王,因受柳欣慰叛亂牽連,被劉彧勒令自殺。

8.

劉休道(劉昶),封義陽王,因擔心被劉子業殺害,逃亡北魏,後在北魏善終。

9.

劉休淵(劉渾),歷封汝陰王、武昌王,因自號楚王,被劉駿以僭越之罪廢為庶人,勒令自殺。

10.

劉休炳(劉彧),歷封淮陽王、湘東王,劉子業遇弒後稱帝,是為宋明帝,病逝。

11.

劉休仁,封建安王,擁立劉彧有功,因功高震主,最終被賜死,追貶為始安縣王。

12.

劉休佑,歷封山陽王、晉平王,被劉彧設計暗殺,追免為庶人。

13.

劉休茂,封海陵王,在雍州刺史任上起兵叛亂,被參軍尹玄慶擒殺。

14.

劉休業,封鄱陽王,早逝。

15.

劉休倩,早逝,病逝前被封為東平王,但未及正式冊封,後追改臨慶王。

16.

劉夷父,早逝,追封新野王。

17.

劉休范,歷封順陽王、桂陽王,劉彧死後舉兵叛亂,被朝廷鎮壓。

18.

劉休若,封巴陵王,被劉彧賜死。

妻子

徐氏,出身東海徐氏,尚書僕射徐湛之之女,廣陵城破後自殺。

兒子

劉景粹,竟陵王世子,廣陵城破前藏到民間,但最終仍被搜出殺害。

史籍記載

《宋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南史·卷十四·列傳第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