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莊園博物館

劉氏莊園博物館

完好的封建地主莊園之一。 該館建立四十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藏品,內涵豐富。 9月底作品完成,歷時一年。

博物館簡介
劉氏莊園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距大邑縣城12公里,距
成都市50公里,原為川西大地主劉文彩的私家住宅,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
完好的封建地主莊園之一。該館建於1958年10月,原名大邑地主莊園陳列
館,是展示中國近現代川西民間建築、鄉村莊園建築、再現清末民初人民
生活場景的博物館,現為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博物館價值
該館建立四十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藏品,內涵豐富。現有文物、藏品2萬餘件,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的莊
園建築群,及莊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莊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
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建築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是舊中國農村的
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一個斷面。
博物館主要景點
劉氏莊園博物館建築群始建於20世紀初葉,莊園建築群占地總面積61,423平方米,建築面積21,055平方米,
分布為南北相望的兩大建築群,南部俗稱老公館,北部俗稱新公館。兩端由一條長329米的道路相連線。老公館
以劉文彩公館為主,其整體布局零亂,為不規則多邊形,內有27個天井,180餘間房屋,3個花園。北部新公館和
老公館相比則布局規整,有條不紊,共有房屋160間,有兩座面積、布局大體一致的三進院落組成。保存完好的
莊園建築群、遺存的大量文獻資料、上千件文物和近萬件展品,構成了有機的整體,是近代四川地主莊園建築形
式和風貌中的典型,是認識和研究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地主經濟、地主文化以及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
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
老公館(劉文彩公館):老公館始建於20世紀初,大規模興建和擴建始於1928年左右,歷時10餘年基本建
成。其四周由6米多高的風火牆圍繞,共設有7道大門,整個公館占地面積1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7,650平方
米,有房屋160間,大小天井27個。老公館建築豪華、雕飾精美、中西合璧,到處是高牆夾巷、厚門鐵鎖。是一
座典型的中國農村莊園建築。
新公館(劉文輝公館):新公館是劉文彩為自己和他的弟弟劉文輝建設的,修建於1938年,至1942年建
成。竣工後,劉文彩和劉文輝都沒有在這裡住過。該公館一式兩套,共有27個天井,四個花園、花圃,兩個網球
場,還有望月台、戲台等。後院東廂的住房裡,營造了一個秘密的夾壁金庫。1988年,在新公館創辦了川西民俗博物館。該館對外陳列的展品共有1900餘件,分為婚俗廳,生產生活廳,民間工藝廳等,把民國時期川西人民的
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一一展現給觀眾。川西民俗博物館的整體展出,全面而生動地再現了川西地區的民俗風情
和生產生活等風俗習慣,以及當時人們豐富、淳樸的文化生活和種類繁多的民間工藝品,既具歷史價值,又富有
知識性和趣味性。
收租院:大型泥塑《收租院》,位於老公館內當年所設的收租現場內。從1964年9月開始創意構思,1965年
9月底作品完成,歷時一年。劉氏莊園組織並主持了《收租院》的創作。作品主要採用我國民間傳統泥塑技法,
以完整的群像形式,運用現實主義的塑造方法創作而成,藝術地再現了農民向地主交付地租的典型事實和場景。
這組群像首尾延伸118米,共塑造了同真人般大小的泥塑人像114個,以連續性故事情節展現了送租、驗租、風谷
過斗、算帳、逼租以及佃農的反抗等歷史畫面,深刻反映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下農村經濟關係和
階級關係,是舊中國農村的真實寫照和藝術縮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