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家塾

劉氏家塾

劉宗濫,清乾隆舉人。 劉宗邃,清乾隆舉人。 劉宗渡,清乾隆舉人。

1、紅宮紅場旁邊的古典建築——劉氏家塾

劉氏家塾(劉氏宗祠)位於海豐縣海城鎮人民南路,始建於明嘉靖已丑年(1529年),為九包五式建築,硬山頂,面闊五間,深三進,左右各

海豐縣劉氏家塾海豐縣劉氏家塾
九間廂房,俗稱“九包五”,總面積1179.5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風火式山牆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梁枋、駝墩、瓜柱、雀替等構件和結點飾有精湛的雕刻藝術,頗具地方特色,是海豐縣現存較完整的明代古宗祠建築,為研究地方的民俗、歷史、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劉氏家塾學塾兼為宗祠,主要奉祀三國時蜀漢昭烈帝劉備、入閩始祖劉祥、和入粵始祖劉開七,是海豐縣(明代海豐縣含今汕尾市城區、陸豐市和陸河縣)各地劉姓在縣城的總祠,因此又被稱為“三縣祠”,祠裡面塑有劉備和劉廣傳的塑像。
劉氏家塾是劉姓子弟讀書的族塾,最多時有百多人一起讀書,劉氏是海豐的強宗大姓,非常注重文化修養,歷來重文不重武,在學宮(即孔廟、今之紅宮)旁邊都能聽到劉姓族人朗朗讀書聲;劉氏家塾用族田的收入充當經費,家塾主要接收族中貧寒子弟免費入學,並獎勵學有所成的宗族子弟,培養封建士人,推行孝治,維護倫理綱常。家塾的教學內容以孝為主,從兒童識字起,梗教以二十四孝,《孝經》、《聖諭廣訓》、四書五經等內容,培養子弟取得功名,為官作宦,光宗耀祖,擴大宗族影響。
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紅宮召開縣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海豐蘇維埃政府。劉氏家塾被作為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宿舍。海豐縣投入160多萬元維修劉氏家塾

為紀念彭湃誕辰110周年和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成立80周年,經過連月來的緊張施工,海豐一批革命文物維修工程基本完成。
海豐縣投入1000萬元,維修和配套建設了16個項目。重點維修的有赤山約農會舊址、海豐縣總農會舊址得趣書室彭湃烈士故居和工農兵代表住宿地舊址等,主要是對建築物屋面進行拾漏,對門、窗、屏風等木質部件進行加固、牆體批盪、粉刷,同時,對院子內環境進行整治,合理綠化、做到修舊如舊,保持歷史原貌。
這次維修工程較大型的是“工農兵代表住宿地舊址(劉氏家塾)”,該項目分兩期進行,投資160多萬元,按原貌恢復重修中廳及後廳,包括屋面、木雕、地台、牆體、彩繪及灰塑等。
新增設的紅色景點項目有“紅場碑廊”和“彭湃燒田契”、“六人農會”兩座雕塑。前者工程投入資金54萬元,碑廊石刻主要由前言、中央決議、毛澤東、周恩來等對海豐農民運動的評價、歷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知名人士,參觀紅宮紅場舊址的留言等組成。還有兩幅反映海豐農民運動石雕,共50塊石,73米長。後者兩座雕像安放在龍舌埔得趣廣場,刻劃了當年農運初期革命志士風雲際會,展示了彭湃敢為天下先的英勇氣概。

2、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家塾

■文物檔案
名稱:劉氏家塾
地點:陽春市三甲鎮三墟村委會

年代:距今306年
級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陽春市三甲鎮中心國小內。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光緒九年(1883年)改為劉氏義學,光緒三十四年改為劉氏學堂。1983年改為三甲中心國小。
學堂占地面積6354平方米,建築面積1826.6平方米。包括講堂、教務處、禮堂、會客室、師生宿舍等建築。自民國15年(1926年)以後,增設了圖書館、儀器室等。學堂懸山頂,脊、梁、檐、屏等精雕細刻人物花卉,壁畫彩繪栩栩如生。現學堂建築仍為學校所用,由於年久失修,部分雕刻、屏風、匾額已遭破壞。陽春三甲劉氏家塾

走近莊嚴雄偉的家塾,抬頭可見屋檐上有栩栩如生的灰雕,屋檐下有精美細緻的木雕,紋理清晰,而歷經時間洗禮的牆壁也留下了斑駁的痕跡———雖然有白色粉刷的掩飾。門前的兩根柱子,十分粗壯,需雙手合抱。柱子是用崗松做成的,非常堅固、結實,連蛀蟲都咬不動,所以時隔300多年還保存完好。
最外面的建築叫下廳,往裡走,依次是中廳、上廳,且各廳之間還有天井,西側的幼稚園,叫西廂,東側原本有東廂,後來被拆掉了,1986年新建了教學樓。
跨過高高的門檻,步入下廳,抬頭可見上方掛有三副牌匾,分別寫著“文魁”、“優貢”、“武魁”。

一門三進士一門三進士
文魁“牌匾上面的字樣:右側是“清乾隆丙午科六十四名”,左側是“宗澻敬拜”。六十四名,是在全國的名次,左側寫的是名字。劉氏家族的子孫考取功名後,就掛這樣一個牌子來敬拜祖先。
環顧上、中、下三廳,可見牆壁上掛滿了這種牌匾,有文魁武魁歲貢恩貢副貢等等,一共50多塊。而從上面記載的時間來看,這些牌匾,幾乎涵蓋了清朝的各個朝代。
中廳牆壁上掛著三塊“進士”牌匾。三塊牌匾右側寫著的年代分別為嘉慶、道光和同治,而左側的名字是榮玠、榮琪、承輦。劉氏家族在當地非常有名望,三甲鎮的老百姓對此口口相傳的一句話就是“一門三進士,四代兩鄉賢”。劉氏家塾:陽春古代鄉村教育的縮影

車駛進三甲中心國小,停在寬闊的操場邊。透過車窗,幾棵鬱鬱蔥蔥的大樹驀地映入眼帘,校園春意盎然。
82歲的老校長劉傳意步履蹣跚、笑意盈盈地走過來,熱情地當起“導遊”。劉傳意是三甲人,70年前在這裡讀高小,1982至1987年任校長。
他指著西側一座洋溢著古老氣息的古建築說,那就是劉氏家塾。
一步一步走近莊嚴雄偉的家塾,抬頭可見屋檐上有栩栩如生的灰雕,屋檐下有精美細緻的木雕,紋理清晰,而歷經時間洗禮的牆壁也留下了斑駁的痕跡———雖然有白色粉刷的掩飾。此時,大門開著,高高的門檻立在那,上學的小朋友“跨欄”各施技巧,看起來妙趣橫生。門前的兩根柱子,十分粗壯,需雙手合抱。老校長說,柱子是用崗松做成的,非常堅固、結實,連蛀蟲都咬不動,所以時隔300多年還保存完好。
老校長介紹,最外面的建築叫下廳,往裡走,依次是中廳、上廳,且各廳之間還有天井,西側的幼稚園,叫西廂,東側原本有東廂,後來被拆掉了,1986年新建了教學樓。
一牆之隔,古今交相輝映,互為點綴———家塾顯得凝重而大氣,在細雨中默默靜立;而新校園內綠草如茵,旗幟飄揚,書聲琅琅。穿過這堵古老的牆壁,仿佛穿越於300年前與300年後,穿透於《四書》、《五經》與26個拼音字母之間,穿梭於儒雅翩翩的公子與調皮可愛的孩童之中……
“這所學校曾經多次改名。”老校長說,他在這讀書的時候,學校叫“三甲中心下鄉國小”。他還記得,在上五年級的時候,即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日本飛機轟炸陽春城,陽春縣立中學遷址於此,三甲中心下鄉國小遷往雞頭塘王氏宗祠。
據《陽春文物志》記載,劉氏家塾占地面積6345平方米,建築面積184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開加兩廊風字山牆式古建築,設有講堂、禮堂、學生宿舍等。從清康熙年代到1983年,從“劉氏家塾”到 “劉氏昌後義學”再到“陽春縣第四區第一高等國小” ……直到“三甲中心國小”,曾8次更改名稱。
1996年劉氏宗親集資重修。2002年7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把劉氏家塾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門三進士,四代兩鄉賢——劉族曾經的輝煌

附:三甲歷代劉氏中榜文人:
劉裔烗,清康熙舉人。
劉宗湘,清雍正舉人。
劉宗濫,清乾隆舉人。
劉世校,清乾隆舉人。
劉宗邃,清乾隆舉人。
劉宗渡,清乾隆舉人。
劉世探,清嘉慶舉人。
劉世栩,清嘉慶舉人。。
劉榮玠,清嘉慶舉人,清嘉慶進士。
劉士升,清道光舉人。
劉榮浩,清道光舉人。
劉榮琪,清道光舉人,清道光進士。
劉顯楨,清光緒舉人。
劉承輦,清同治進士
劉啟維,清康熙武舉人。
劉宗漢,清康熙武舉人。
劉秀夫,清雍正武舉人。
劉啟釾,清雍正武舉人。
劉榮訪,清同治武舉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