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昞

劉昞,一是一位北魏官吏,一是東漢淮陽王。

劉昞

北魏官吏

劉昞[1],字延明,敦煌人也。父寶,字子玉,以儒學稱。昞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學。時瑀弟子五百餘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於昞。遂別設一席於坐前,謂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昞遂奮衣來坐,神志肅然,曰:“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昞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昞後隱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受業者五百餘人。李暠私署,征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前請代暠。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吾與卿相值,何異孔明之會玄德。”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卷。暠曰:“卿註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昞何人斯,敢不如此。”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韓子》、《人物誌》、《黃石公三略》,並行於世。蒙遜平酒泉,拜秘書郎,專管註記。築陸沉觀於西苑,躬往禮焉,號“玄處先生”,學徒數百,月致羊酒。牧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時同郡索敞、陰興為助教,並以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世祖平涼州,士民東遷,夙聞其名,拜樂平王從事中郎。世祖詔諸年七十以上聽留本鄉,一子扶養。昞時老矣,在姑臧。歲余,思鄉而返,至涼州西四百里韭(本或作悲,亦作匪)谷窟,遇疾而卒。昞六子:長子僧衍,早亡。次仲禮,留鄉里。次字仲,次貳歸,少歸仁,並遷代京。後分屬諸州,為城民。歸仁有二子,長買奴,次顯宗。太和十四年,尚書李沖奏:“昞河右碩儒,今子孫沉屈,未有祿潤,賢者子孫宜蒙顯異。”於是除其一子為郢州雲陽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臣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死而不朽,前哲所尚;思人愛樹,自古稱美。故樂平王從事中郎敦煌劉昞,著業涼城,遺文茲在,篇籍之美,頗足可觀。如或愆釁,當蒙數世之宥;況乃維祖逮孫,相去未遠,而令久淪皂隸,不獲收異,儒學之士,所為竊嘆。臣忝職史,敢冒以聞奏,乞敕尚書,推檢所屬,甄免碎役,用廣聖朝旌善繼絕。敦化厲俗,於是乎在。”四年六月詔曰:“昞德冠前世,蔚為儒宗,太保啟陳,深合勸善。其孫等三家,特可聽免。”河西人以為榮。
編輯本段

東漢淮陽王

淮陽頃王劉昞[2],孝明帝劉莊子,永平十五年封常山王,建初四年,徙為淮陽王,以汝南之新安、西華益淮陽國。立十六年薨,未及立嗣,永元二年,和帝立昞小子側復為常山王,奉昞後,是為殤王。立十三年薨,父子皆未之國,並葬京師。側無子,其月立兄防子侯章為常山王。和帝憐章早孤,數加賞賜。延平元年就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