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陵

劉備陵

劉備現有兩個墳墓。一個是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另一處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劉備陵與劉備殿

昭烈千秋
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內,有一處幽靜的陵園,是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陵墓所在,歷史上稱作惠陵。現在墓前尚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立的“漢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牆後還嵌了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漢昭烈之陵”的橫額一塊,表達了這兩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對先朝義帝的景仰。

存亡之際

劉備惠陵原來的建築情況現已不詳,根據當時的形勢,規模可能不會很大。因為當時沒有充分的準備時間,西蜀國祚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是不會花很大的財力物力建設陵寢的。據《三國志》上記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彝陵慘敗給吳將陸遜後,回師途中連病帶氣,死於白帝城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縣城內)。五月運回成都,八月葬於惠陵。甘吳二夫人也合葬於此。

古柏森森

現在惠陵前面既無門闕 石刻之類,陵前寢殿也甚簡陋狹小。墓上封土高十二米,繞陵有圓形古磚牆一圈,周長一百八十米。封土上綠草叢生,秀木繁郁,另有一番景色。當年周圍還有許多古柏青松,與武侯祠相聯屬。晚唐詩人李商隱有《武侯祠古柏》五言絕句一首:“蜀相階前柏,龍蛇捧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可見一千多年前這裡就已是古柏森森了。由於劉備在西蜀曾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加上劉關張的故事廣為流傳,所以歷代都很崇奉。宋朝太平寰宇記》一書上記載,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劍南四川節度使李回鎮守成都時,就“置守陵戶,四時祭祀不絕”。

懦子烈孫

昭烈廟是紀念劉備的祠廟,建在陵的旁邊。進昭烈廟的二門,有一座劉備殿。正殿高大寬敞,東西兩廊相接。當中圍成一個庭院,院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正殿之中,塑劉備像,高約三米,頭戴帝冠,身穿金龍袍,手持玉圭,神態謙恭,塑造一個能禮賢下士的帝王之像。在正殿的左邊,有劉備之孫劉禪之子劉湛的陪祀像,但卻沒有劉禪之像,參觀的人常常為此發出疑問。這是因為當蜀國危難,敵軍壓境的時候,劉禪準備投降,劉湛則力主抵抗,正氣凜然,悲憤交加地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你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但仍阻止不了其父劉禪的投降。劉湛祗得哭訴於祖廟,揮淚泣血,殺身殉國。後人為了嘉賞其臨難不苟的節烈情操,為之塑像。而劉禪投降誤國,降後還向司馬昭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無恥言語,後人便將其拋棄了。

英武群像

正殿的東偏殿,有關羽及其子關平 關興,部將趙累 周倉的塑像;西偏殿為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塑像表現了關雲長氣宇軒昂,張翼德性烈如火的氣質。在正殿的東西兩廊內,還各有文臣武將塑像十四尊。像前還立有小石碑,敘述他們各自的生平事跡。其中著名的文臣有龐統 蔣琬 董允等;著名的武將有趙雲 馬超 黃忠 姜維等。這些塑像的神態各異,各有各的風度,好象是《三國演義》一書中蜀將的形象再現,讓人仿佛回到金戈鐵馬的三國戰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