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脫性皮炎型藥疹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

剝脫性皮炎是指由於藥物引起的嚴重性皮炎,表現為全身皮膚紅腫、剝脫伴嚴重的全身症狀。為嚴重類型藥疹,皮疹初起多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繼而迅速融合成片,全身皮膚呈瀰漫性潮紅腫脹,鮮紅色到棕紅色,以後大量脫屑,脫屑有乾剝與濕剝兩種,前者手足部脫屑如手套或襪狀(套式剝脫),軀幹部脫屑呈落葉狀,可持續1個月左右,頭髮及指(趾)甲均可脫落;後者可出現水皰及廣泛性之糜爛,尤其是皺褶部位。

基本信息

病理病因

大多數都具有引起藥疹的性,其中包括中草,但以抗原性較強者引起的最多。多為魯米那,磺胺類,保泰松,苯妥英鈉,對氨基苯甲酸,鏈黴素,金、砷等重金屬。如羥吡唑嘧啶、甲氧噻吩頭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異煙肼、硫醯脲等亦可引起。此外,對患有先天過敏性疾病的機體及器官患有疾病的,發生藥疹的性大。

臨床表現

多由常由磺胺類,巴比妥類,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等)解熱鎮痛類,抗生素等藥引起,此型藥疹多是長期用藥後發生,首次發病者潛伏期約20日,有的病例是在麻疹樣,猩紅熱樣或濕疹型藥疹的基礎上,用藥或不當所致,皮損初呈麻疹樣或猩紅熱樣,逐漸,融合成全身的瀰漫性潮紅,腫脹,尤以面部及手足為重,可有丘皰疹或水皰,伴糜爛,少量滲出,2-3周,皮膚紅腫漸消退,全身出現鱗片狀或落葉狀脫屑,手足部則呈手套或襪套狀剝脫,頭髮,指(趾)甲可脫落,病癒後再生,口唇和口腔黏膜紅腫,或出現水皰,糜爛,疼痛而進食,眼結膜充血,水腫,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時可發生角膜潰瘍,全身淺淋巴結常腫大,可伴有支氣管肺炎,性肝炎,外周血細胞可提高或降低,甚至出現粒細胞缺乏 。

檢查診斷

常規:
1.血常規;
2.尿常規;
3.生化全項。

治療措施

病程較長,如未及時停用致敏及積極,者常因全身衰竭或繼發感染而死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