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球[桌球削球]

削球[桌球削球]

削球是桌球運動技術名詞。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擊球的一種技術。擊球時,球拍後仰,由體側上方向前下方揮拍,揮拍呈圓弧路線,在球的下降期觸球的中下部。

基本信息

簡介

削球是桌球傳統手法之一,也是桌球防守技術之一,削球技術正在向轉,穩、低、攻方向發展。
具有球速慢、弧線長、球下鏇等特點。是一種防守技術,以其鏇轉和落點變化威脅對方。有近削、遠削、加轉削、不轉削、削逼角球和削弧圈球等。

遠削

特點與運用
削球削球
擊球動作大、球速慢、弧線長,有利於削轉與不轉球和以落點變化來牽制對方。常適用於對付對方的扣殺球、弧圈球和提拉球。它是以削為主打法的選手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術之一。
要點
①向上引拍,是為了增大削擊球的用力距離。
②在下降期擊球,但不能過於低於台面。
③要保持足夠的撞擊力,否則球不會過網。
正手遠削
站位中台左腳稍前,上體稍向右轉重心落於右腳,持拍手臂自然彎曲於腹前。順來球方向向右上方引拍與肩同高,拍面後仰。當球從台上彈起時,持拍手上臂帶動前臂由右上向左前下方加速切削,手腕向下轉動用力,在右側離身體40厘米處擊準下降期球的中下部,並順勢前送。
反手遠削
中台站位右腳稍前,上體左轉重心落於左腳,持拍手自然彎曲放鬆置於胸前。順來球路線向左上方引拍約與肩高,拍柄向下。當球彈起時持拍手從左上方向右前下方揮動,拍面後仰,用前臂和手腕加速用力切削,球拍在胸前偏左30厘米處擊準下降期球的中下部,並順勢揮至右側下。
削球的重點難點是手臂、腰、腹和腿的協調用力。

近削

特點與運用
動作幅度小、回球速度快、前進力較強,多用於近削逼角,有一定的威脅,往往能獲得主動或直接得分。一般用來對付輕拉球和一般的上鏇球。
要點
①向上引拍比肩略高。
②根據來球的情況調節拍面後仰角度。
③前臂發力為主,手腕配合下壓,擊球後沒有前送的動作。

削弧圈球

特點與運用
削加轉弧圈球是削球手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術。由於加轉弧圈球上鏇強,觸拍後向上的反彈力極大,處理不好容易回出高球甚至出界,所以難度較大。
要點
①應在來球的下降後期觸球,此時,球的鏇轉已減弱。
②擊球點一般選在右腹前為宜,並適當放低些,這樣可利用來球部分向上的反彈力形成自然的回球弧線,有利於提高削球的準確性。
③球拍觸球時,拍面不能過分後仰,應觸球的中下部;如來球鏇轉較強,可使拍面堅直些,並適當加大手臂向下壓球的力量。
④觸球時,手腕應相對固定,以免回球過高。

男女區別

男子漸進削球
削球削球
限於時代背景,早期削球手如伯格曼、邁爾斯等均以穩健防守著稱,進入膠皮拍時代後,西多的出現使削球打法第一次出現明顯的細分,其站位相對較近,以削球逼角為主,伺機反攻(多用反手)。但此後歐洲的削球均倚重防守,再未出現像西多這么積極主動的削球手——手握反膠海綿拍的別爾切克以轉制勝,削出的球被當時的中國教練誇張地評論為“起重機都拉不起來”;原為兩面反膠、後換過反面生膠的紹勒爾以穩見長,極少出高球,被喻為“切削機器”。
隨著弧圈球在歐洲的流行,削球打法的重心逐漸轉向亞洲。繼同樣以穩為主、步法和韌勁出眾的姜永寧之後,李仁蘇開始嘗試將“轉不轉”原理用於削球,而兩面反膠的王志良則讓轉不轉削球首次在世界比賽中大放異彩。他的雙打搭檔張燮林,也在壓低弧線穩削的前提下,藉助長膠的性能配合少許反攻,屢屢令對手方寸大亂。中國特色的削球打法始見雛形。到梁戈亮參加世界比賽時,他在削轉不轉的基礎上,融入了倒板技術,令橫板削球的變化空間和進攻機會大為增加。從兩面反膠、反膠/生膠到反膠/長膠,曾練過兩面攻球的梁戈亮把各種組合試了個遍,最終回到削球打法時,特殊的經歷決定了他攻勢強、台前變化多的特點,尤其發球搶攻較為刁鑽,他甚至先後與李莉、李振恃兩位攻球手搭檔獲得了兩枚世乒賽雙打金牌。使用反膠/長膠組合的黃亮仍以鏇轉為主,進攻不多。限制膠皮顏色之前中國最後一位倒板削球的代表人物陸元盛,也是唯一一位正手長膠反手反膠的著名削球手,可謂獨具一格。其後的陳新華、王浩等,也繼承了前人積極主動的特點,同時憑藉身高優勢進一步加大了削中反攻的力度和範圍。丁松的出現無疑標誌著中國削球打法完成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僅前三板的威脅大增,更首開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而朱世赫,則讓削球手的反攻能力更上層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連續對拉。
中國的近鄰日本,在發展削球的道路上則相對中庸:鏇轉不及歐洲強,反攻不及中國多。梁戈亮時期日本出了一位高島哲夫,削球功底頗得陸元盛欣賞,張燮林的評價也非常高,“恰到好處,擊球點相對固定,也有相當的鏇轉,作為兩面反膠其削球的穩健性很難得”,但他僅正手具備些反攻能力,此人44屆世乒賽時曾做過日本隊主教練。其後的松下浩二,只不過延續了這一模式,但青出於藍卻未勝於藍。朝鮮的李根相也是上個世紀末期為數不多的削球好手之一,風格與陳新華相仿。
直到今天,塞義德、松下浩二等傳統削球手也從來不將丁松引為同道,日本大部分人對削球打法的理解仍停留在“對方拉20板我削21板”的水平上。隨手翻閱一篇英語寫就的桌球文章,歐洲人用來表示“削球選手”的辭彙仍然是“defensiveplayer/defender”(防守型選手)或“back-spinplayer”(製造下鏇的選手),而在中國,普通的球迷也對“攻削結合型打法”耳熟能詳。當然,面對朱世赫創造的奇蹟,歐洲人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希臘主教練認為,“如今的削球手必須具備相當的進攻能力,反手在近台也需加強反攻”,而他們也為此創造出一個新的辭彙——modern(現代)defensiveplayer。
女子突變削球
與男子削球的發展相比,女子削球幾乎長期陷於停滯。羅賽亞努、亞歷山德魯均以穩健為主;與西多同時期的高基安也注重高點削球,但站位比西多稍遠,反攻也沒那么積極;反手均為長膠的林慧卿、鄭敏之仍是穩削加少許反攻;葛新愛繼承教練張燮林的衣缽,以擾亂對方為主,進攻不算太多,背面的反貼偶爾攻之也以變化為目的;童玲借鑑了點男子的發球搶攻,但仍未走出林慧卿、鄭敏之的模式;此後的管建華、丁亞萍、王輝、成紅霞等也未有質的變化。盛產削球的前蘇聯也不例外:曾作為1994年世界盃女團冠軍主力的俄羅斯選手梯米娜是位善用反手長膠削弧圈的“牛皮糖”,而後代表義大利參加1996年奧運會的布拉托娃雖然進攻略多,也仍然局限於近台反攻。海外的中國女削球手中,施捷是反手長膠,何千紅正手換了正膠,田靜在國內時最好排名不過第10,唯有李雋正手反膠反手正膠,當年丁松正是受了她的啟發而確立了今天的發展方向。對於在巴黎世乒賽中分別負於高軍和牛劍鋒的金晶娥和Vik.帕夫洛維奇,陸元盛的評價是“平淡”。
中國國家隊現存的女子削球手中,王婷婷兩面反膠,正手削球的鏇轉強度堪稱當世女子第一,對方基本一拉就下網,但她正手攻球實力有限,因此主要靠對方回球下網得分;丁穎削球鏇轉不強,穩健性尚可,但起動稍慢,連續大範圍的高水平防守較勉強;鞠連華進攻能力強些,但正手削不住,攻守關係處理較片面,思想也偏於保守。
看起來,唯有與丁松相似的范瑛,有望成為女子削球發展的轉折點,高軍也評價道,“她的技術有點男性化,正手弧圈有一定威力。”的確,在鮑羅斯、斯蒂夫已經可以用反手弧圈沖削球的21世紀女子乒壇,削球手們再不“突變”就只有坐以待斃了。

技術

兩腳分開,右腳稍後,身體略向右轉,手臂向右後上方移動,前臂提起,球拍上舉。當來球跳至下降後期,隨著身體向左轉,上臂帶動前臂同時向左前下方用力。拍面後仰,觸球中下部,手腕加速發力摩擦球。
技術動作類似於正手削球,但方向相反。因受身體的限制,引拍動作要特別講究節奏。

網球

概述

如果掌握了網球反手削球技術,對於擴大擊球範圍和擊球的穩定性很有益處。如果你想在網球比賽中要取得較好的名次,主要依靠把所有來球都打回對方場地。
如果能在網球進攻或防守中輕鬆自如的使用這一便利的攻擊手段,無疑將擴大你擊球的控制範圍,顯著提高你的競技能力。
在各種情況下,反手削球都能發揮其效果
當需要高點擊球時,當對方來球有角度且有鏇轉、有晃動時……你為何不是是採用反手削球的方法呢?遇到這些情況,擅長削球的選手則都能十分有信心的對付這些球。
網球削球的動作小,主要是借對方來球之力將球削出。即使是在身體平衡遭到破壞的
情況下,也仍然可以打出削球來。此外,反手雙手擊球的選手,當來球很遠時,也可以雙手變單手,採取反手削球的回擊方法,從而擴大防守範圍,有效的將球擊回對方場地。
反手削球也具有進攻戰略意義
一般來講,反手削球屬於防守性技術,但根據其使用方法的不同,它也可以成為一種很得力的攻擊手段。
比如,在實戰中,遇到對方上網時,可先將球削到對方腳下,迫使對方無法反攻而只能回一般的高球,然後再狠狠地向對方發起猛攻。
能打出下沉球的削球技術,既可以在向前截擊時使用,也可以在接發球時使用。還可以利用削球的後擺動作與反手擊球相同的特點,出其不意的削出網前小球。因此,很好的掌握削球,無疑將擴大擊球範圍,提高競技水平。
那么,讓我們不僅僅是羨慕嚮往這一有利的技術,一起來學習掌握它吧!

握拍方法

1.讓球拍拍面與反手單手擊球的擊球點相吻合。2.以左手支撐著球拍(只右手選手)。3.用右手從上面抓握拍子。
握拍的方法不同,拍面也因此而變化,而且揮拍回擊也會因此而改變。首先應以單手反手擊球時使用的握拍方法開始練習。基本上是使用東方式反手握拍法。只要是單手反手擊球,無論是削球、平擊球還是猛抽球,基本上是以採用東方式握拍法為宜。

引拍方法

為了能削出鏇轉球,實際上引拍方法比擊球時的揮拍更重要。能否正確的完成後擺引拍,做好削球準備,決定著削球的成功與否。反手削球技術的要點是:後擺引拍後拍子的高度、位置;完成向後引拍做好準備的時間早晚;然後是削擊球的時機。
此外,還應注意(1)持拍一側的右手臂肘關節不能太低。(2)絕對不能使用手腕(3)運用削球時,完成後擺時拍子所在的位置(4)後擺引拍時,只有做到左腋不打開,才能保證削球的揮拍動作是由內向外的揮動(5)向後擺拍要做到使肩觸到下頜為止

後擺動作

在考慮削球揮拍動作之前,首先必須集中精力做好後揮引拍、擺好拍面的準備動作。只有做好引拍動作,才有充分時間,做到預測好時機之後再去削擊球。
大削球時,務必要讓球拍自上而下走一條直線。如果球拍不是很好的引擺在肩口上,那么削球動作時,球拍必然變成了沿圓環弧形線揮動,則不可能擊出鏇轉球。
無論是雙反手擊球、單手反手擊球,還是打削球,特別要注意的就是提早後擺引拍,提早完成準備動作。
大削球,揮拍是"走"自肩起至腰之間的一條直線。首先應該集中精力做好削球,而不必有意識地做隨揮動作。
網球反手削球技術不使用腰的轉動和膝關節的伸屈動作以及重心的移動。雙手反手擊球的人,特別容易利用腰的轉動去擊球,因此,特別要注意不要使用腰的轉動工作。
此外,如果削球是球不向前飛,有些人就企圖使用身體動作,或是擊球時有了挑球的動作,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實際上球不向前飛主要是揮臂所走的軌道不正確,是未能沿一條直線揮拍原因所造成的。
雙手擊球者的削球:網球賽場上反手雙手擊球的選手,削球時仍以雙手擊球的話,方法很簡單。雙手擊球的人以雙手削球時,也許不能很好的對付追身球或高球,但是由於動作本身與打平擊球和上鏇球時沒什麼區別,所以可絲毫不感到彆扭地去削球。
無論是雙手削球,還是單手削球,所要求技術要點是相同的,即要求動作直到最後都要保持橫向,而且不是展開身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