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祠

列子祠

列子祠,也稱列子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圃田鄉圃田村北。1966年大殿被毀,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現僅存山門、廊房等硬山式建築。列子是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著有《列子》。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列子祠列子祠
此祠創建年代尤考,據碑文記載,祠曾一度被改為佛寺,明萬曆八年(1580)監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過圃田時,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升重建祠堂,並立《重修列子祠記》碑石。

2006年,鄭州市管城區圃田村村民自籌資金在列子祠舊址東側重建了一座新列子祠。新列子祠占地4畝,有八卦御風台、圃田春草園(均為鄭州古八景)以及碑林等,圃田村也將村里主幹道命名為列子大街。

2009年6月3日,鄭州市政府將經過重建的列子祠公布為鄭州市文保單位;同年12月17日,《管城回族區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意見》將“深入挖掘列子文化,以列子故里為基礎著力打造列子文化游”納入發展計畫之中。如今,列子祠已得到河南省、市、區、鄉各級政府的認可。

201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鄭州市文物局對坐落於圃田附近的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孫莊的列子墓進行了登記,並開展相關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工作。

2018年1月,中國·鄭州列子文化周舉辦“列子文化論壇”“列子文化書畫展”“列子文化攝影展”等系列文化活動。

建築結構

列子祠列子祠
祠堂原有硬山房大殿、卷棚、左右廂、過廳、門樓15間,呈長方院落。前有潮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庭前屋後,點綴有幾株青綠刺槐。

大殿頂鑲鴟吻、寶瓶,望瓦有圓形圖飾,楣木、雀替有“天馬奔日”、“獅滾繡球”及花卉雕刻。

廳前立有明碑1座和清碑3座。

大殿1966年被毀,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現僅存山門、廊房等硬山式建築,為學生教室,其他均已拆毀重建。村東南1公里有1座小型墓冢及墓碑,傳為列子墓

紀念人物

列子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間,享年不明),本名列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著有《列子》。著名的《愚公移山》即出自《列子·湯問》篇。

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