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槳女孩

划槳女孩

划槳女孩是於1934年,由伊凡·沙德爾,一位受到前蘇聯獨裁者欣賞的藝術家,雕刻完成。

雕像名稱

圖為雕像“划槳女孩”的混凝土仿製品。圖為雕像“划槳女孩”的混凝土仿製品。
1934年,“划槳女孩”由伊凡·沙德爾(Ivan Shadr)──一位受到前蘇聯獨裁者欣賞的藝術家──雕刻完成。這件大膽而充滿現代氣息的“划槳女孩”是園區最引人注目的景觀,也是一件向美以及前蘇聯的體育精神致敬的藝術品。
史達林(Stalin)認為太過性感,隨即將這尊23英尺(約7米)高的裸體雕像送往烏克蘭,後來即不知所終。沙德爾重新為這個公園創作了一座較原先保守的雕塑,雖然仍是裸體,但更符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教諭。這尊雕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於德軍的炮火。如今划槳女孩又回來了,她赤裸地站立在高爾基公園河濱基座上,就如她第一天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一樣。

雕像及作者命運

重新亮相莫斯科重新亮相莫斯科
1934年,“划槳女孩”由伊凡·沙德爾(Ivan Shadr)──一位受到前蘇聯獨裁者欣賞的藝術家──雕刻完成。這件大膽而充滿現代氣息的“划槳女孩”是園區最引人注目的景觀,也是一件向美以及前蘇聯的體育精神致敬的藝術品。
但史達林的手下很快就改變了想法,隨即將這尊23英尺(約7米)高的裸體雕像送往烏克蘭,後來即不知所終。沙德爾重新為這個公園創作了一座較原先保守的雕塑,雖然仍是裸體,但更符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教諭。這尊雕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於德軍的炮火。
原版“划槳女孩”重見天日並修復一新也是俄羅斯人追憶前蘇聯文化符號的懷舊浪潮一部分。近日,一座“划槳女孩”雕塑的複製品還將出現在一項國際帆船賽事的終點線上,與公眾見面。
同時,原版“划槳女孩”的出現還打破了一個古怪但流傳甚廣的觀念。
幾十年來,前蘇聯所有人都在想像沙德爾那丟失的原作是什麼樣子,總覺著應該跟後來的版本有著相當的差別。從上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數不清的持槳穿泳裝或運動服的女孩的雕像出現在各個公園裡──那些名氣小一些的雕塑家通過這種神韻全無的模仿來獲得審查批准。
葉卡捷琳娜·德約古特(Yekaterina Dyogot)是莫斯科的一名美術史學家,也是一家美術館的館長。她說,“划槳女孩”這個詞後來成了蘇聯式媚俗的代名詞,只要是對前蘇聯還有印象的人,聽到這個詞都會發笑。
尤利婭·安尼克耶娃(Yulia Anikeyeva)在前蘇聯時代曾兩度獲得帆船冠軍,如今已是俄羅斯業餘帆船協會執行董事。她是聽著這個笑話長大的,但她同時也承認“划槳女孩”是這次賽事上一件非常有價值的文化符號。
正是她開始了尋找原版雕像這項艱巨的任務。為了尋找蛛絲馬跡,她讓自己的員工去翻閱那個標準多變、又在戰時經受了重創的動盪年代的檔案。
俄羅斯人尋找文化符號,或是尋找身份認同的時候,經常會追溯起前蘇聯時代。這也是一種正常反應,畢竟自1991年前蘇聯解體以來人們越發覺得時局艱難,國力也逐漸式微。如今,俄羅斯人唱著與前蘇聯國歌曲調接近的國歌,看著那些只播放前蘇聯時代內容的電視台,時常光顧前蘇聯風格的餐館和酒吧。克里姆林宮上,紅星依舊閃耀,照亮了夜空;幾乎每個城鎮都能看得到列寧的塑像。
落成於1928年的高爾基公園即將花費數百萬美元進行修繕, 希望藉此恢復其前蘇聯時代無產階級文化廣場的地位。上世紀90年代公園裡破舊不堪的遊樂設施,還有遍地的食物攤檔,如今已難覓蹤跡。公園還正在重建毀於火災的影院,重修早已荒廢的公共設施。現在,公園裡已經有了Wi-Fi信號覆蓋。
早在1935年,沙德爾的原版“划槳女孩”就曾勇敢地站立在高爾基公園中央噴泉里,左手扶臀,右手握著一支直立的船槳。她的頭髮緊緊束起,肌肉發達的身體一絲不掛。
按照1936年《莫斯科晚報》(Evening Moscow)上一篇報導的說法,公園園長為了尊重“遊客的批評和建議”才撤換了這尊雕像。藝術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歷史學家說當時確實有人認為“划槳女孩”過於色情,風格過於現代。

相比之下,沙德爾第二個版本的“划槳女孩”則柔和了許多,少了一些肌肉,多了一些女人味──略顯冷漠但也更符合傳統標準。她仍然不著一縷,但裸體一向是為俄羅斯古典藝術所接受的。德約古特說:“裸露要‘有品味’。性感是不允許的,會被人認為是粗俗。”
然而不久之後,一個新的標準又開始流行:穿上衣服的雕像更加安全。
後來發生的事情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沙德爾的性感版“划槳女孩”被流放到烏克蘭盧甘斯克(Lugansk)的一個公園裡。根據當時城市總設計師的女兒塔蒂亞娜·舍列梅特(Tatiana Sheremet)的回憶,1936年沙德爾曾造訪公園,對公園的處置表示滿意。但1937年雕像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雕塑家創作的穿著泳衣的划槳女孩雕像。
舍列梅特稱,從此之後原版雕像的下落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團,找遍整個城市的檔案也沒發現任何線索。
隨著前蘇聯政府積極鼓勵體育爭霸,無數穿著衣服的“划槳女孩”迅速誕生在雕塑家們手中,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個角落。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Tretyakov Gallery)20世紀雕塑部門的負責人柳德米拉·馬爾茨(Lyudmilla Marts):“各市各鎮的領導都想弄一尊‘划槳女孩’。”

阿金什那(Oksana Akinshina)為新塑像造勢阿金什那(Oksana Akinshina)為新塑像造勢
1941年,沙德爾病逝。同年,他的第二尊“划槳女孩”雕像毀於德軍的炮火。二戰中,雕像的原型薇拉·沃洛申娜(Vera Voloshina)也因對反德軍侵略被捕,後被處決。
不過還是有一尊沙德爾的原版雕塑倖存了下來。沙德爾臨死前曾用石膏雕了一座略小於原版“划槳女孩”的塑像。20世紀50年代,他的遺孀用青銅據此鑄造了一座雕像,贈送給俄羅斯最大的藝術寶庫──莫斯科的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
終於,去年春天,安尼克耶娃的帆船協會在一個倉庫里找到了這尊失蹤已久的雕像,並把它作為協會的標誌。
“以前沒人能確定她的真實模樣,”安尼克耶娃說,“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個穿著衣服的女孩的雕像。當這尊裸體雕像出現在眼前,我和所有人都感到非常吃驚。”
一對夫妻雕塑家受託製作了一座高6英尺7英寸(約合2米)的仿製品。近日,這尊聚合物混凝土仿製品正式落戶高爾基公園,這也恰好成為公園重生的象徵。
安尼克耶娃讚嘆道:“她真的很美。”對她而言,這座雕像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對前蘇聯時期運動員的豐功偉績的緬懷,另一方面是對當時共產主義道德觀念的譴責。
她說,“抹黑過去,抹黑我們取得的勝利都會帶來毀滅。我們希望呈現的是,如今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的不同的國家。雕像必須穿上衣服的觀念已經被轉變過來了。”
每年一度在莫斯科河邊舉行的帆船賽場邊上,這種觀念的轉變則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營造競爭氣氛,吸引趕時髦的新俄羅斯觀眾 ,帆船協會特意聘請了一位《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資深攝影師,拍攝了一組7位俄羅斯長腿美女演員和其他一眾名人手持船槳擺出各種姿勢的照片。所有人都穿著衣服,不過其中有些人已近乎全裸。
馬爾茨在她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的辦公室里一邊快速翻動著這些照片 一邊說:“太粗俗了。真為沙德爾難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