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宮制

Placidus分宮制,中文譯為普拉西度制,現在已經成為最流行的宮位制。 Koch分宮法,又稱為出生地分宮法。 tric分宮制,又稱為錐心分宮制。

 分宮制簡介
分宮制(House System)決定後天十二宮在星盤的分布,歷來是西洋占星最具爭議性的部分。占星家計算後天十二宮的方法不盡相同,故有不同的分宮制出現。分宮制決定各宮位所占的範圍大小,有時會對精確推算影響甚大。
分宮制大體發展於15世紀,經多年研究已多達50種以上,其中常見的包括有Placidus、Koch、Regionmontanus、Campanus、Topocentric及Equal六種。
Placidus是17世紀義大利僧侶Placidus de Titus所創立,在低緯度地區相當流行。Koch盛行於德國,由Dr. Walter Koch(1895-1970)發明。Campanus計算方法較接近立體投射原理,在15世紀時由Joseph及Matthew Campanus兩兄弟倡導。此一分宮制的缺點是在高緯度地區,占星盤宮位會扭曲得很嚴重,以致無法推算。Regiomontanus由15世紀德國天文學家Regiomontanus所發明,在赤道地區計算結果與Campanus相同。Topocentric並非由數學方法而來的分宮制,而是由阿根延占星家Wendel Polich及Anthony Nelson Page根據經驗統計歸納而計算出來的,它計算出來的宮位分配很多時與Pacidus相當接近,不過計算方法卻與Pacidus相當不同。Equal即等宮制,是以東升點為起點,將後天12宮分為12等分。Equal是古代占星使用的方法,據說托勒密時代(公元1世紀),古典希臘占星家都使用等宮制。一般來說,占星玩家都會使用Placidus,德國多使用Koch。多人使用是因為流行之故,並不代表它是最好的。究竟使用哪種分宮制最好?各有各喜好,並無統一標準。
為甚么會有這樣多分宮制?首先要了解分宮制的原理。分宮制的計算方法是,根據誕生時刻和地點經緯度,計算東升點(Ascedent)及天頂(MC, Medium Coeli)。東升點是在誕生時刻在誕生地點的東面地平與黃道交接的一點。相對於東升點,在西方地平交接黃道的一點就是日沒點(Dsc, Dscendant)。此兩點連線起來,代表誕生時刻的地平線。地平線以上是日間可見的星象,地平線以下是夜間可見的星象。天頂即是當時黃道在天球最高的一點;相對於天頂,黃道在天球最低的一點為天底(IC,Imum Coeli)。計算出東升點後,以東升點的定位,將當時天球分成12份,利用投影法或其他數學計算投射到黃道之上,那就是星盤上後天12宮(Houses)的分配情況。分宮制的差別在於後天宮位的觀念和計算方式的差別,但全都以東升點和天頂作為定位,所以無論使用那種分宮制,東升點和天頂都不會改變。
很難評定那種分宮制最為正確,沒有人做過研究去分辨清楚,一般占星家多數跟風,採用Pacidus或Koch。有些占星家追求原創精神,發揚古希臘占星傳統使用等宮制(Equal)。有些人按不同需要,採用不同的分宮制。
後天十二宮有其占星意義,在論斷許多時能發揮作用。古代占星家,對於後天十二宮,所重視的不是宮位所涵括的範圍,而是宮首(House cusp)所有在。宮首不是宮位的邊界,恰恰相反而是宮位的中心。這就是為甚么以星盤四角為第一、四、七、十宮宮首的原因。以這種觀念推論,接近宮首的星曜會對該宮有較大的影響力,無論該星曜是否落在同一宮位。
另有一些關於宮位的見解,亦值得一記。當宮首落在星座,即該星座便成當作該宮位,如第三宮宮首在雙子座,那么第三宮的有效範圍是整個雙子座,無論在宮首在雙子座的頭或尾。印度占星採用這種分宮制。印度占星和西洋占星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占星系統,不宜混為一談。
分宮制另一難題是,高緯度星盤的宮位分配不均。誕生地點的經緯度會影響後天宮位計算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接近赤道時,後天宮位差不多是平均分配,當緯度極高的時候,星盤中有些後天宮位會占據兩個星座,有些星座卻包含兩個後天宮位的宮首。比如比爾.蓋茨的星盤,如使用Pacidus分宮制,第十一宮宮首在牡羊座,白牛座完全涵括在第十一宮之內,第二宮及第三宮宮首同時在獅子座;如使用Koch時,第十一宮宮首在白牛座,而牡羊座完全涵括在第十宮之內。除了等宮制之外,所有分宮制都會出現這個問題。在論斷星盤時,占星家都會特別小心處理。幾個常見的分宮制

看到目前許多朋友發出來的星盤,大都是使用Placidus分宮法製作的,這是由於許多軟體默認的分宮制就是這個。所以,也造成了許多朋友對於別的分宮制不是很了解,這裡就作一個簡單介紹好了。
在占星學的發展過程中,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分宮方法,而不同的宮位制也是的許多朋友常常犯迷糊了。在不同的分宮方法中,會導致星盤中行星所坐落的宮位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對於星盤的分析的時候,造成混亂。
Placidus分宮制,中文譯為普拉西度制,現在已經成為最流行的宮位制。這個方法是由十七世紀的義大利數學家普拉西度提出的。方法是以天底到上升星座,以及上升星座變成天頂所需時間來劃分,以地心為主軸計算,每兩個小時移動一個宮位。這樣,以上升星座為第一宮的起點,天頂為第十宮起點,從而藉此找出其他宮的起點。這種分宮制度,需要將時間和出生地的經緯度進行結合來計算,因此會出現“劫奪宮”的情況,是的某個星座的行星失去影響力。
Koch分宮法,又稱為出生地分宮法。是由十九世紀的一位德國占星師懷特(Walter Koch)所創,雖然也是結合了時間和地點的分宮方法,但是是先確立出生時的天頂位置,再將其沿著白晝的黃道逆行推回上升星座的時間,從中依次確定第十一宮和第十二宮的位置,最後才得出所有的宮位。這種分宮制,主要是結合出生第的縱坐標。目前許多北美、德國附近的占星師比較熱衷於這種分宮制。
Equal分宮制,又叫等宮制,是目前所知歷史最久的分宮制了,其確切成形的出現時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紀了。這種分宮制的計算最為簡單,在找出上升星座以後,從上升星座開始,每30度劃分為一宮。但是,這種分宮制的天頂與天底則需要重新計算,因為第十宮的起點並不等於天頂,所以不能弄混了。這套分宮制目前使用的人並不是特別多,據說英國占星學會的占星師,目前大多採用的是這套分宮制。
Campanus分宮制,又叫坎式分宮制,是十三世紀Giovanni di Campani所創。這種分宮制是將包含東方地平面到天頂的主垂圈均分為12分,再以南北極平於赤道為軸心而投影到黃道上。但是這種方式在實行沒多久以後就被約翰穆勒改變了。
Meridian分宮制,又稱子午線分宮制,是1900年,由澳洲的占星學家賽瑞爾(Zariel David Cope)提出。其方法是以天球南北極為軸所架構出來的圓,再將赤道均分為十二等分,從子午線開始,將十二個等分點投影到黃道而劃分出十二宮位。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分宮制中,天頂是第十宮的起點,但是上升星座卻不一定在第一宮,因此在這種分宮制中將上升星座稱為東升點或者赤道上升。只有在赤道出生的人,其東升點才能恰好位於上升星座。許多漢堡學派的占星家是使用這樣的分宮制的。
Regiomontanus分宮制,又稱為芮氏分宮制,是十五世紀的占星家約翰穆德(拉丁文名字是Regiomonta-nus)所創。這種分宮制的計算方式,是以天球赤道與東方地平線的交匯為起點,在赤道上均分12點,然後再將點以南北極平於赤道為軸心,投影到黃道上而確立十二宮的位置。雖然這種方式是從坎式分宮制演變而來,而一直到普拉西度分宮制出現後才被取代。但是其對宮位精巧的構思,使得許多占星家在進行時辰占卜占星術時也堅持使用。
Tpopcentric分宮制,又稱為錐心分宮制。這種分宮制與普拉西度分宮制類似,不過在地點的角度上,普拉西度以地心為中心,而錐心分宮制則以出生地的地表為中心來計算。目前也有許多占星家使用的。
以上的分宮制屬於目前較為常用的幾種分宮方式,另外還有一些由於不太常用就不詳細介紹了。由於對於星盤的考慮的角度不同而出現的各種分宮制,在解釋上也各有優劣,難判高下,所以在目前,占星學界並沒有統一的分宮制。各位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選擇和判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